第3章 解惑“上海自贸区”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由于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一系列划时代的新政策,上海自贸区甫一成立便立刻引发全世界的热切关注,各种议论也在坊间甚嚣尘上。
最近,中国财经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上海自贸区”了。自从国务院下定决心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消息传出以来,一度看衰中国经济的国内外舆论摇身一变,开始齐声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大唱赞歌。资本市场当然也是不遑多让,上证综指气势如虹、表现亮眼,一度超越2200点大关,坊间关于“大牛市即将来临”的说法更是不绝于耳。
但是,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悲观论调间或夹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自贸区雷声大雨点小,欠缺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恐怕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贸区以及由她而生的种种波澜呢?
显然,冷静的头脑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维都是必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为过热的“自贸区现象”泼一点冷水。
自贸区无疑十分重要,但是否会像某些乐观人士所说的那样,其历史意义堪比当年深圳特区的建立和小平南巡呢?
未必。当年深圳特区的诞生和小平南巡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革命性的成功,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起点低”。而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远非昔日情状所能比拟。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就是说,我们的起点已经大大提高,今非昔比,现如今的中国绝非一两个强力动作就能引发革命性变化。任何一种变革都将是局部的、渐进的、甚至有可能会停滞与反复。
总之,对今日中国而言,被许多人所诟病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任何急躁病、短视病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
事实上,迄今为止,类似于上海自贸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并不罕见。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前海区、广州白沙区等等,所有这些实验区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历经数载却还处在一种“摸石头”的过程中,这无疑鲜明地预示了上海自贸区的未来。
但是,即便如此,为上述实验区下“失败”的结论也为时过早。还是那句话,今日的中国已今非昔比,起点的大幅提高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沉住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改革之路走踏实。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让这些改革获得成功是迟早的事。
所以,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既要大胆鼓励、放眼长远,绝不能因噎废食;同时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切忌过分的短期炒作、将其作为一个投机的噱头去渲染,因为这样做反而会毁了一个好端端的东西的美好前途。
近些日子,曾经火爆一时的“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有了一些回潮的迹象,但愿这是一个好兆头。
另外,必须看到社会上对上海自贸区的种种担忧也有着杞人忧天的一面。
总的来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贸区最大的担忧集中于金融领域的改革。具体地说,在上海自贸区内开放资本账户(即允许海内外资金自由流动),同时实现利率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这一前景引起他们巨大的不安。他们认为“境内关外(国境之内、海关之外)”的金融自由化环境会带来“利率双轨制”和“汇率双轨制”,而这样的双轨制会造成“资金套利”和“资金逃离”的现象,将有引发中国式金融危机的风险。
那么,事实真的会这样吗?
未必。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一、什么样的资金会引发金融危机?
热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期资金。因为是短期,所以就难免具有投机的性质。这样的钱随意进出,而且具备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经济庞大的体量和可观的增速,进入中国的外资绝大部分都投给了实体经济,属于长期投资,这样的钱和热钱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即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门户,允许一部分热钱进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热钱的规模也不可能超过长期投资,总的来说还是很难成大气候,因此,对热钱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应该的,但过度担忧则实无必要。
二、“双轨制”不代表“无管理”。
没错,自贸区“境内关外”的特质一定会带来汇率、利率“双轨制”现象,即,自贸区内外人民币的利率与汇率水平会出现落差乃至比较明显的落差,从而导致民间强大的“套利”动机发生。但是,正因如此,我们也可以轻易地想象得到,自贸区内外的金融监管,也必将是十分严格的。即便有些小小疏漏,大规模的套利资金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自由”往来于自贸区与内地金融市场之间的现象也绝无可能发生。
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由于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而堕入经济金融危机深渊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着这样一些共同点:
1、经济规模较小。
2、资本项目(涉外投资)和经常项目(对外贸易)存在大量赤字。
3、存在大规模财政赤字。
4、整个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的融资来支撑。
总之,又没有实力、又缺钱,从而不得不大量向外国举债,依靠外资发展经济,这些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愿意。
而中国的情况显然与此大为不同。中国庞大的经济金融实力,是预防金融危机最强大、最坚固的屏障。
论经济,中国有着近十万亿美元,世界第二大规模的GDP;
论金融,中国有着三十万亿人民币的民间储蓄、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论贸易,中国有着年均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论财政,中国政府有着年均十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和微不足道的财政赤字,同时,有着价值十几万亿美元的大型国有企业……。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实行经济金融改革的强大底气所在。
其实,中国政府搞上海自贸区最核心的目的还是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因为利率自由化改革固然重要,但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自行解决”,但汇率自由化则不同,这将意味着人民币将独自走出国门见风雨,有许多因素就未必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了。
打个比方。如果某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硬通货”,都需要些什么条件?
答:除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要足够强大之外,让本国货币尽可能多地流出去,是一个重要前提。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想让别人自如地使用你的货币,你就必须要在别人的地盘建立足够大的资金池,向里面倒满自己的货币。而这样做的途径无非有两种:投资和贸易。
也就是说,你的资本账户或经常账户至少有一个得常年保持逆差,才有可能将大量本国货币释放出去,让人家手里存得住你的货币。
就拿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三种最常见的硬通货来说,很显然,日本和欧盟使用的策略是保住经常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即贸易上要保持顺差,但投资方面允许有大量逆差;而美国则相反,它采用的是保住资本账户、开放经常账户的做法,即,投资方面要成为资金净流入国,但贸易上可以允许大量逆差存在。
那我们中国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基本上在现阶段我们采用的还是一种原始的“物物交换”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货币互换”,即你拿一些我的货币,我拿一些你的货币;你买我的东西时用我的货币,我买你的东西时用你的货币。这种做法固然降低了汇兑风险,但却过于原始,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迟早有一天,中国的人民币也要像其他的硬通货那样走遍世界,让所有的人都用我们的货币买卖东西。
但是,这就意味着中国也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我们也必须接受某种形式的逆差。但问题是,哪种逆差对我们最有利(或损失更小)?是资本项目逆差,还是经常项目逆差?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迟早我们要真正面对。
而上海自贸区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为我们摸索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稍安勿躁、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