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些事,未必与你无关》:狼与寄生虫
国家大事你可以不操心,但不能不关注。
2013年6月,一向不安分的马云又一次出招了,他借助阿里“支付宝”的优势平台,推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新玩意儿——余额宝,一举侵入金融领域,开始了一番惊天动地的折腾。自此,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一个叫做“互联网金融”的巨婴。而这个巨婴的胃口和成长速度亦十分惊人:不到一年时间,余额宝便疯狂吸金近5000亿元人民币,其规模足以和一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媲美。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此诱人的前景当然不会被追随者错过。余额宝之后,腾讯的理财通以及各家金融机构的各种“宝”亦纷纷登场,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蔚为壮观的“互联网金融”大战。
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互联网金融风暴”,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甚至完全不及反应,至今一头雾水;而在那些勉强反应过来的人中间,赞者有之、弹者亦有之。
那么,对于这个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生事物,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又应该如何看待呢?
近日,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二维码虚拟支付以及网络虚拟信用卡的业务下达了“暂停令”。注意,是“暂停”,不是“叫停”。这一字之差反映了央行乃至整个社会面对现时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神州大地的“互联网金融革命”时的矛盾、纠结心理。
一方面,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经济现在最缺的就是创新。而好不容易在最尖端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我们第一次有了走在世界前面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必将留下千古骂名;可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确实又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让中国经济堕入万丈深渊。
前有悬崖、后有追兵,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还是让我们回到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原点——余额宝这个新生事物上面,看一看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余额宝是个什么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集资”。对于“集资”这两个字,中国百姓并不陌生,不夸张地说,十个中国人里至少有三个人或多或少上过“非法集资”的当,个中的经验教训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那么,余额宝与“非法集资”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就是因为它的后台相当靠谱,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公司。也就是说,但凡余额宝的生父来头再小一点,应该早就被绞杀了,绝不至活到今天。
那么,余额宝又是怎么发迹的呢?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逻辑。
首先,大家都在“淘宝”上买东西,“支付宝”里的钱多多少少得打出一些富裕,以备不时之需。就是这点“富裕”,给了余额宝诞生的机会——你的钱闲着也是闲着,不妨把它拜托给我替你理一把财,不但不妨碍你的日常交易,还能让你再落下点利息,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余额宝的理财方式也相当靠谱,基本上是一种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货币基金的理财方式。所谓“货币基金”,说白了就是“准存款”,利息高、风险低,还能随时支取,难怪会广受欢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之所以余额宝能够实现“货币基金”的理财方式,是因为它把九成五以上的钱以“协议存款”的方式存进了商业银行。
那么,什么是“协议存款”呢?
简单点说,就是商业银行的“大客户存款”。“协议存款”的门槛惊人,一般都是几亿、几十亿起跳,能够染指者屈指可数。大家知道,存款是银行的命根子,尽可能多地吸纳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本能。所以,对于那些能够一次性提供大额存款的财神爷,众银行当然得小心伺候着,拿出最优厚的条件讨爷的欢心。而这个优厚条件,就是超高的利率报偿。这一利率水平一般是浮动的,根据银行间隔夜拆款利率的变化情况随时做出调整,而且,在利率制定与调整的过程中存款方亦有极大的发言权。
这就妙了。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余额宝的钱从哪里来?是从百姓手中来。百姓的钱从哪里来?是从银行存款来。这就意味着,大笔的钱从银行流出来,然后假借余额宝之手,让马云剥一层皮之后,又流回了银行。乍看之下,银行似乎是这笔交易中最大的傻子,让人卖了还傻叽叽地帮人家数钱。不过,银行之所以这么做,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中国僵硬的利率体系。众所周知,中国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远未走到头,虽说不痛不痒的贷款利率得到了解禁,但至关重要的存款利率依然被死死地绑住,没有一丝通融空间。存款利率的僵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苦头可谓触目惊心:往近里说,商业银行的饱食终日与不思进取、房地产的泡沫、金融体系的坏账、影子银行的肆虐、地方融资平台的猖狂,几乎无一不与此相关;往远里说,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国企与私企的矛盾,即前者的垄断、低效与后者的脆弱、乏力,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由于存款利率的僵化。总之,中国经济的命运前途几乎全都吊在了“利率市场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这一棵树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余额宝无异于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它的横空出世,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金融的基本格局。
从小的方面讲,它巧妙地绕开了利率管制,以“积少成多”、“聚众成河”的方式帮助广大储户获得了一个较高的收益水平。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团购”的概念。一个人买单,总不如叫上一大堆人共同买单腰板更硬、气势更盛、更有发言权。
从大的方面讲,它狠狠地戳着了央行的痛处,让迟迟不敢在金融改革上步伐迈得太大的后者不得不痛下决心,加快利率改革的步伐(前两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上公开宣布“中国彻底放开存款利率应该就是这一两年的事儿”,可谓一个明证)。
还不止如此,由于抢了商业银行和各路影子银行的饭碗,堵住了他们的财路,余额宝还意外地启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自净机制”,倒逼金融体系荡涤自身污垢、以更为健康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余额宝恐怕还应该被冠以“结构改革的开路先锋”以及“反腐斗士”之类的美名。
除此之外,如果再考虑到余额宝们利用网络这个特殊平台,在客户便利性与操作效率性方面所引发的革命性变革,那么,说它们是中国经济的“一大宝”,相信绝非言过其实。
所以,对于那些被余额宝们动了奶酪,甚至伤了筋、动了骨的主儿们来说,千万别指望中央高层会扼杀网络金融。恰恰相反,对于一心一意要与既得利益集团展开一场“壮士断腕”般的大决战的中央高层来说,网络金融的出现恰恰是场及时雨,可谓求之不得。有了这样一个冲锋陷阵的急先锋,还真是省了不少麻烦。
但是,毕竟互联网金融是个新生事物,潜在的风险亦不可小觑。
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靠谱的收益承诺。
网络金融产品常使的招数有两个:一个是许诺“绝对安全”,另一个是许诺“超高回报”。诚然,货币基金的安全性确实相当靠谱,但是安全性越高,收益率便会越低,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常识。所以,互联网金融在许诺高安全性的同时承诺高额回报,往往是不那么靠谱的行为。一般来说,能做出这种程度的许诺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许诺者是个骗子,另一种情况是许诺者在割肉补贴自己的许诺。总体而言,尽管互联网金融的世界鱼龙混杂,但是第二种情况还是要多一些。即许多互联网公司为了抢夺客户、争占地盘,不惜倒贴钱补贴客户,进行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而这种做法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可谓后患无穷,需要得到很好的监管与控制。
第二,不靠谱的基础建设。
甭管互联网有多先进、多便利,金融毕竟是金融,金融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不容你随意颠覆。打个比方,互联网公司也许拥有许多身怀绝技的工程师,但却未必有多少金融专业的行家;也许能设计出许多技术上无懈可击的程序与软件,却未必能制定出符合金融规律的操作和监管程序。没错,金融产品也是一种商品,但却是一种极端专业的商品,且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性命攸关的特殊属性。买卖金融产品和买卖苹果绝对是两码事,这方面来不得半点含糊。
所以,如果你想玩金融,想打败正统的商业银行,OK没关系,你的野心值得鼓励,但是有个前提:首先,你要让自己达到商业银行那样的专业水准,才能有资格迈上拳台KO对方。
第三,不靠谱的监管环境。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实在是太快、太迅猛,连中国金融的监管部门都懵了,一时不知该如何插手、抑或该不该插手这件事。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更别提成熟了。尽管这种不设防、大撒把的局面有利于相关企业迅速开疆拓土、成就气候,但毕竟也同时孕育了相当大的风险。
举个例子。余额宝基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回报率,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协议存款”的特殊优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缺乏监管。具体地说,就是没有纳入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管理体系。我们知道,准备金制度是任何一个具有吸纳民间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最后底线,逾越了这道底线,就意味着把庞大的存款资金直接暴露在巨大的市场风险之下,因而是一种极端不靠谱的做法。而余额宝基金居然可以绕开准备金制度的牵绊,自然能够从商业银行那里套取高额利息。道理很简单,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至少要将存款金额的两成左右上缴央行作为准备金,所以,一旦余额宝基金被纳入准备金管理体系,银行手头可用头寸的减少自然会降低余额宝基金的议价能力。毕竟买十个苹果的价格,和买八个苹果的价格不能同日而语。但甭管怎么说,金融就是金融,无论你玩出多少幺蛾子,金融的根本也绝对动不得。而加强监管,做的就是这个事儿。就拿前两天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这件事来说,许多人都认为央行“捞过了界”,办了一件扼杀创新的蠢事。这种认知方式实在是愚蠢得可以——人家央行明明说的是“暂停”,而不是“禁止”,你有什么资格大惊小怪、又有什么必要大惊小怪?难不成“鼓励创新”,就意味着对新生事物不闻不问,碰都不能碰、提都不能提?事实上,科学而适度的监管恰恰是为了保护创新、给创新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连这点都认识不到,根本就没资格对央行的举措说三道四。再说了,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确实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现如今有多少骗子打着某著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招牌炮制出一堆虚假的二维码,忽悠人们用手机扫描并通过这种卑劣的方式窃取他们的私人信息和钱财?至于虚拟信用卡则更不靠谱,干脆连面对面验明正身的环节都省了,就靠电脑键盘的数据输入便能搞定一张张满载着真金白银的信用卡,这不是上赶着给骗子们提供大展拳脚的绝佳舞台吗?所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没有错,这不是扼杀,而是拯救。
当然,即便存在着种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也是瑕不掩瑜。只要监管措施能跟得上,这个东西绝对值得大力鼓励。千百年来,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在最先进的领域领先最先进的国家的机会,这个机会绝对不容错过。
有人认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银行的寄生虫,欲除之而后快。对这种看法我却很不以为然。
我认为寄生虫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益虫,不但不应该被消灭,相反应该得到我们的加倍爱护。不夸张地说,寄生虫就是物种进化的发动机,是创新和变革的催化剂:汽车是马车的寄生虫、飞机是汽车的寄生虫、而高铁又是飞机的寄生虫。你不能因为汽车抢了马车的饭碗,就要彻底绞杀汽车;高铁抢了飞机的饭碗,就要彻底取缔高铁。这种态度挽救不了不断老化而垂死的生命,只能让大家同归于尽。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所谓“寄生”,就是在一个相对老化、相对不合理的母体中孕育一个崭新的、更合理的生命。这样的寄生,不但会带来一个新的生命,甚至会让老化的母体重获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胎儿都是母亲身上的“寄生虫”,尽管他们贪婪地从母亲的身体里吸走大量养分,但是他们的孕育与诞生,不仅仅意味着他们自己生命的开始,更意味着母亲生命的更新与延续。
没错,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确实是一种寄生虫,但是能够敏锐地嗅到寄生的机会、找到寄生的场所,那是人家的本事,由不得你眼红。而且,对于长期居于人后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样的寄生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来得不是太快、而是太慢。
因此,尽管有些惊世骇俗,可我还是要说出这句肺腑之言——让我们对“寄生虫现象”尽量宽容一些,大胆地鼓励更多的寄生虫来到人间,替我们清除腐肉、为我们带来重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