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内向和外向:内向是内向者的庇护所,外向是外向者的能量场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内向的人常常为自己的内向感到烦恼,并试图把自己改造成外向的人。然而,外向的人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外向感到烦恼,也不会想把自己变成内向的人。在许多人眼里,内向是一种次等性格。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年轻时为自己的内向烦恼,特别羡慕那些能说会道,胆子大,敢于表现自己的人,看他们在人群中如鱼得水,引人注目,内心总渴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和所有人打成一片。我也曾试图改变自己,学习说话技巧,看很多成功学演讲,主动加入别人的圈子,可总感觉很吃力,疲惫不堪。
心理学意义上对内向和外向是这样描述的:个体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等主要指向自身内部者属于内倾型人格,指向外部世界者属于外倾型人格。内向者在行为上多表现为沉默寡言、安静、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与人接触;外向者恰恰相反,热情奔放,善于交际。
内向者和外向者有一个重要区别,内向者的能量来源于自身内部,当他一个人安静地呆着,精力聚焦在自身时,是他最惬意和充满力量的时刻,如果把他抛在热闹非凡的人群之中,会让他惶恐不安,外部世界会消耗他的能量。
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他们难以忍受一个人安静地呆着,热衷于投身各种热闹的场合,喧闹的交际场就是他们的能量场,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与不同的人侃侃而谈,在与众人的交往过程中,不但不会像内向者一样充满心理负担,反而当作高光时刻,乐于享受并从中获得能量。
同样是人际交往,让内向者消耗能量,让外向者获得能量。现在我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内向者,强迫自己融入外部世界,是一种消耗自身能量的举动,难怪虽然看起来没做什么,却感到疲惫。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自己的内向呢?
从表面看,社会更青睐外向者,他们的能言善辩和社交天赋,能轻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与他人建立联结,既从心理层面找到归属感,又能把陌生人变成客户。他们敢于表现自己,不仅在生活、职场等现实场景中出尽风头,在短视频、直播风行的网络上也风生水起,并获得丰厚的收入。反观内向者,不善于表达自己,难以与很多人建立联结,与人群格格不入,好像他们只能以一副老实人的模样面对孤独,领取一份不多的死工资。两者在社会中的境遇差别,让内向的人为自己的内向感到自卑,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外向的人,甚至不顾自身的内向性格,强迫自己合群。
事实上,世界既需要外向者,也需要内向者,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内向者的存在和外向者一样重要。相对而言,有些工作适合外向者不适合内向者,比如推销员,有些工作适合内向者不适合外向者,比如作家。还有很多需要静心钻研的领域,都是内向者大显身手的地方。但是,内向者的特点注定他们只会低调内敛,回避曝光,所以他们的工作和成就大多默默无闻,而不是像外向者的成就那样广为天下知。
现在,我不会再为自己的内向感到烦恼和自卑,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它们只是一个人的特点,而不是优点或缺点。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外向者有外向者的长处,内向者有内向者的优势。世界需要外向者的活力,也离不开内向者的沉思,就像一个企业既需要营销部门,也需要研发、生产等部门。
我接纳自己的内向者身份,承认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多少有些局促不安,我喜欢一个人呆着,看书,思考和写作,如果外部世界让我感到疲惫,我不需要人安慰,只要让我安静地独自呆一阵子就能恢复,我尽量为自己创造独处的机会,但并不与世隔绝,就像幕后工作者不直接面对观众一样,内向者并非不完全与人来往,只是更喜欢与少量几个人深交。如果我是一条鱼,不会想到陆地上生活,安安心心地呆在水里逍遥自在就好。
我也不再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外向者,从内向变成外向,好像是一种“补短”的做法,我尝试过,但失败了。也许有人靠毅力让自己从内向变得外向,但对于绝大多数内向者来说,这是一个过于艰巨的任务。与其“补短”不如“扬长”,让外向者发挥外向的优势,从事适合外向者的工作,内向者发挥内向者的优势,从事适合内向者的工作,田径运动员只要在田径场上奋力拼搏,不必非要跑到射击场一展身手。
内向是内向者的庇护所,可以避免被外部世界消耗能量;外向是外向者的能量场,从外部世界汲取能量。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的方式,让自己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