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信息化与数字化
过去,在信息技术以及大量信息系统的支撑下,银行业务快速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银行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建设,需要理解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和联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越深刻,银行就越知道到底该在哪里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才能更好地提升效率。
1.1.1.1 信息化
BIZBOK(业务架构知识体系)对信息是这样描述的:信息是经过验证、准确、及时、具体且有组织的数据,在赋予其含义和相关性的上下文中呈现,以方便理解和减少不确定性。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发展到现在可以总结为:建立在ICT产业发展与IC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ICT作为整体产业构架的基础,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数字化发展。今天,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出门仅带手机,享受通过扫码支付、刷脸支付、NFC/二维码进出地铁等在线服务的便利,再也不用像2010年以前那样只有到银行营业网点或找到ATM才能办理金融业务……概括下来,银行业的进化呈现数字化替代程度越来越高、体验越来越好等特点,如图1-1所示。
图1-1 银行业进化路线
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金融业务、产品,甚至业态。回顾近几年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从行业纷纷上马mPaaS平台提升移动App体验,到搭建开放平台融入各类场景或者打造平台生态,并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本质和逻辑,依然是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提供金融服务。所以,银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技术而技术,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立足金融的本质,应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和服务融入互联网,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演进,进而重塑金融业务(如图1-2所示)。
图1-2 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演进路线
信息化是将物理世界进行抽象建模,然后通过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将某些业务处理流程和数据通过信息系统来处理,通过人与机器的协同完成作业。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将模拟信息转化为二进制代码,以便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化的典型特征是从业务到数据。银行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银行主要业务、财务流程、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确保银行信息及时、准确与安全,保障银行总公司和各分公司持续、稳定、高效地运营,并满足监管部门数据采集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银行在业务上关注投资回报率,在技术上关注降本增效,追求规模。笔者从事金融科技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当前很多银行还是处于信息化阶段,需要从业者认清银行当前现状和与数字化银行目标的差距,不能因为压力而将项目或系统命名为数字化平台或中台,透支未来的科技投入,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打造基础能力。
1.1.1.2 数字化
数字化更多指“业务数字化”,即业务在数字世界开展,以物理元素响应。如外卖、网约车、数字货币、电子钱包、电子发票等都是业务数字化的产物,我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享受美味和出行便利。而这本质上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和能力,将物理世界中的实物数字化,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以数字化取代实物的存在,所以可以总结为数字化更关注商业模式的改变。
数字化时代有以下特征。
● 业务和技术快速变化,需要敏捷迭代、快速响应。市场充满变化,需要数字化的组织来敏捷应对。新的技术不断在金融场景中运用,业务部门期望新技术带来业务的创新,进行价值创造。企业在业务上关注客户价值,在技术上关注速度、适应性,追求快速响应的能力。降本增效已经从传统业务的目标蜕变为数字化时代的约束条件。
● 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更加透明化。一个遭人诟病的产品,公司再也不能把它藏起来了,因为每个用户心中都有一杆秤,而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可传播的信息,用户之间信息通畅。
● 数字化能力体系建设,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在数字化时代,银行App将替代柜员,现在的业务处理和系统将变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自助服务系统,这意味着银行业务模式的变更,而不仅仅是渠道的技术升级。数字化时代更加关注体系化能力建设,银行的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能力越强,越有可能把握住机会(如图1-3所示)。
图1-3 商机拓展与能力的缺口
● 开放生态,融入创新场景。在数字化世界里,我们看到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使用权而忽略所有权,关注SaaS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极致体验,忽略交付的方式,这将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金融服务数字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融入场景、开放生态正在成为银行业愈演愈烈的新浪潮。
1.1.1.3 数字经济
2021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这样描述:“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7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还提出了数字中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数字经济的二级评价指标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重点评估要素为ICT相关产业营业收入、IT项目投资情况等;产业数字化的重点评估要素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网上零售交易情况等。
在数字经济中,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数据交互正在推动商业模式的转变,连接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众多企业通过平台化和生态化通过频繁的互动促进数据流通和共享,而技术成为其中的重要推动力,技术的进化和组合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经济的第一层次(即核心部分)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第二层次是狭义的数字经济,主要是数据和数据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突出的是平台经济模式,比如电商、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造;第三层次是广义的数字经济,涉及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如图1-4所示)。
图1-4 数字经济的三重划分(根据彭文生先生的分享整理)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显著不同:
● Y(农业经济产出)=F(A,L,T)
● Y(工业经济产出)=F(A,L,T,K)
● Y(数字经济产出)=F(A,L,T,K,D)
其中,Y表示经济产出,F表示生产函数,A表示技术进步,L表示劳动力,T表示土地,K表示资本,D表示数据。
从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分析,我们发现生产要素是逐步增加的。
● 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基础上增加了资本要素。
● 数字经济在工业经济的生产要素基础上增加了数据要素。
生产力由生产要素所构成,而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结合带来了以下影响。
● 数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备高可复制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 零边际成本降低创新成本,比如近几年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 传统生产要素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作用下迎来了数字化变革,在数字空间里的新形式带来了新价值和新模式,如数字农场、共享单车、网约车、外卖等。
● 数据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随着规模增加带来数据的更多沉淀,进而推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竞争壁垒,促使企业规模扩大。
● 数字化独角兽平台的快速崛起和低创新成本,以及新的市场参与者不断出现,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思维模式的变革,进而改变了旧业态,创造了新生态。
● 在数据和数字技术的作用下,数字化产业飞速发展,技术、劳动力、土地、资本、数据五大生产要素构成新的生产力,促进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变革,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新时代。
1.1.1.4 数字社会
Gartner认为“数字社会是参与持续数字互动的人、组织和事物的集合”。因此,数字社会是企业、政府和人之间所有数字互动的结果。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作用下,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高度融合,数字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将建设数字中国作为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有力推进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抗击新冠疫情、助力脱贫攻坚、保障社会运行。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化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通过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描绘了未来我国数字社会的美好图景。在数字化社会中,数字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提高了消费者数字素质,拓展了人群,为客户下沉提供支撑。我们从各类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当前数字化基础设施逐步增强的趋势。
(1)数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从2017年到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收由10.6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软件业营收由5.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由7101亿元增长至15500亿元,如图1-5所示。
图1-5 2017—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营收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
(2)ICT快速发展,数字服务更加普惠便捷
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由7.72亿增长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由55.8%上升到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为服务下沉提供了良好基础,如图1-6所示。
图1-6 2017—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