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十三篇以战止战 真兵法以杀止杀
孙子在《谋攻篇》中批评了国君妨碍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其一,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况却硬让军队前进或后退,就会束缚军队手脚;其二,不了解军队内部事务却横加干涉,将士就会感到困惑;其三,不了解战场上的机谋权变却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犹豫不决,失去迅速决断的先机。军队被束缚,既感到困惑又犹豫不决,自乱阵脚,肯定会自取灭亡。
现实中也是这样的,如果老板对下属管得太宽,责、权、利不分,就会一片混乱,出了问题就容易互相指责,互相推诿。
孙子又指出了预知胜利的五种情况:把握是进攻还是防守时机的胜利;知道根据兵力多少采用不同战法的胜利;上下团结一心的胜利;能以逸待劳的胜利;将军有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胜利(原文: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知己不知彼或知彼不知己,一胜一败;不知彼不知己,必败无疑。这就是说,人们做事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自知之明,做任何事都如此。
《孙子兵法》中《军形篇》有一段写道:胜利的结果已摆在面前才看见,这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不算高明;通过激烈战斗才取得胜利,即使所有人都说好,也不算高明。也就是说,能举起羽毛算不得力大无穷,能看见日月算不得明见万里,能听到雷声算不得听力灵敏。善于用兵的人总能看到对手的弱点,这样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显露的名声,也没有赫赫战功,因为他们总能战无不胜。之所以必胜无疑,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方针建立在必胜基础之上,在双方还未交兵时就已经与战败的敌人对阵了,这种杰出的人根本不在乎表面的荣耀,也没有对名利的热衷,因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用兵总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捕捉有利战机。所以说,能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胜利的条件,然后再求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求战,然后寄希望于侥幸(原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于领导战争的人从不打无把握的仗,所以能时时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中《虚实篇》讲:凡是以逸待劳的,军队就从容不迫;凡是仓促应战的,军队就被动挨打。所以善于指挥战斗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制,能使出种种手段把敌人引入自己的埋伏圈。因此,敌人安逸,就要让他疲于奔命;敌人粮食充足,就要断他的粮道;敌人坚守不出,就要引蛇出洞。当我方想进攻时,要让他防不胜防,因为我方总能击中他的弱点和要害;当我方想防守时,必定固若金汤,因为我方能判断出他进攻的方向;要设法让敌人暴露而我方潜藏,这样我方兵力绝对集中而敌人的兵力不得不分散,我方集中一处,而敌人分兵十处,这样在局部地区,我方以十打一,所以能够获得主动权。敌人不知道我方的进攻方向,那他就要处处防备,可防备了前面,后面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就空虚,单单防备左面或右面,效果相同,若处处防备,则处处兵力薄弱,所以敌方兵力的空虚是由分兵防备造成的,而我方兵力充足,是迫使敌方处处分兵后的结果。
战争是最讲究实用的,一切花拳绣腿都毫无用处。战争是集团行动,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逞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蛮干,不要贪恋一时的利益。对待敌人,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最高原则。如果适当放弃一些城池土地能保留实力,就不要硬拼。这不是怯懦,不是逃避,而是基于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做出的明智选择。敌人攻占了我方的城池,肯定要分兵驻守,这样不断地消耗,最后他能掌握的机动兵力就会越来越少。这就好比某人本来挺有钱,但因为好大喜功,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扩大厂房,固定资产等支出过大,导致自己手里可流动的资金越来越少。资金链一旦断裂,引起连锁反应,他肯定周转不灵。而投入的固定资产难以很快脱手,即使有买家,他在紧急情况下也是黄金当作废铁卖。很多公司倒闭大概都有这样一条原因,本质上是领导者头脑发热,管理也不科学。有些事情,道理都一样。
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大家一定要注意“绝对”这个词,不是一般性的集中,而是“绝对”集中。这样,在整体上敌强我弱,但在局部上敌弱我强。要想保持“局部强势”,在兵力上最好做到五比一、六比一,至少要做到三比一。把这句话列为重点。这是在自己弹药不够、给养不足的情况下,自己主要是“小米加步枪”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决定。就是说,三个大汉打一个大汉好打。很多指挥员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指挥员总是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做出分兵出击的错误决定。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就需要指挥员有耐心并且意志坚定。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击溃敌人九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伤的手指可以复原,溃败的军队可以整合,而断指与被歼灭的军队不会复生,这才是真正削弱了对方。作为军事指挥员,切记不要贪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路都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人生之路也如此。要有耐心与决心,要定位准确,要有自知之明。
《火攻篇》中有一段写道:凡是打了胜仗而不能巩固胜利果实的,形势都十分凶险,空费钱粮,损兵折将,得不偿失。所以说,对于战争的后果,明智的君主事前要慎重思考,将领要严肃对待。于己不利就不要操之过急,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仓促应战,不到危急关头就不要轻易兴师。君主切不可意气用事,轻易发动战争。将帅也不能急躁冒进,以免中了敌人的圈套。因此,明智的君主和将帅在考虑问题时都要考虑正反两方面,也就是利害关系。考虑到有利条件就有可能成就大事,考虑到不利因素就可以未雨绸缪。符合自身利益就要果断出击,不符合自身利益就应及早抽身。恼怒之后还能喜悦,气愤之后还能高兴,而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对于发动战争与否这种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良君智将都会审时度势、慎之又慎,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基本原则(原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善哉斯言!善哉斯言!事前估计不足,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人生的很多不幸都是盲目乐观、对客观环境评估不足造成的。
《孙子兵法》应该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孙武辅佐吴王阖闾五战五捷攻破楚国郢都的过程中及日后不断丰富完善的,因为原始版本有82 篇。孙武在刚见吴王阖闾时拿出的《十三篇》应该是其呕心沥血之作,已经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
对于孙武的后期生活,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他看到吴王阖闾在后期穷兵黩武,屡劝不听,于是飘然归隐。有人说,他后来继续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但夫差在战胜越王勾践后自以为是,好大喜功,并迫害忠心耿耿的老臣伍子胥,他心灰意冷,于是决然离去。不管哪种说法,以孙武敏锐的洞察力,他应该不会坐以待毙。最后孙武可能客死吴国,而在这期间,他必定继续密切观察各国的盛衰变化,不断完善其著作。从他对智慧的赞扬和对昏聩无能的鞭挞来看,他应该有对吴王父子后期骄横无知的不满。
《孙子兵法》中有些脍炙人口的语言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兵者,诡道也”“智信仁勇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上兵伐谋(上策是用谋略挫败对手)”“上下同欲者胜(只有上下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殆,失败)”“避实而击虚”“以迂为直(有时迂回包抄可能倒是终南捷径)”“致人而不致于人(要掌握主动权)”“兵以诈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愠,发怒。这句话是说要避免人生四大陷阱“酒、色、财、气”中的“气”,避免“意气用事”,事前要冷静思考)”,等等。
《孙子兵法》,一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