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孙武子举重若轻 练女兵举轻若重
孙武可是大名鼎鼎,基本上只要是中国人,就都知道他。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是军事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集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身,流传两千年不衰,成为军事史上不朽的丰碑。全书六千字左右,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文采斐然,这和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五千余字,但包含了对宇宙和人生的全面思索,道家学徒挂在嘴边的“修习五千真言”,就是指研读《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文体短小精悍、思想兼收并蓄。
《孙子兵法》的六千字也成为中国军事学的滥觞,后世的兵书很难超越它的战略框架。这部著作解决了战略层面的问题,告诉人们要向何处去,以及怎么走等。本篇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而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孙子兵法》早已超脱了军事学范畴,深入政治、外交等诸多领域,而且从古至今,这部书不断被注释、解读、演绎。比如有一本《十一家注孙子》,其中就收录了曹操的解读。曹操作为军事实践者与战略家,对这部书喜爱备至。史书上记载,他经常研习兵书战策,手不释卷。他的案头书,肯定少不了这本《孙子兵法》。
这部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流传海外。据说,美国的军校把《孙子兵法》一书列为选修课教材,书名译为“The art of the war”,回译成中文为“战争的艺术”。据说,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以后读到《孙子兵法》,慨叹相见恨晚。此说存疑,但大战略家之间,心意应是相通的。据说,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让人顶礼膜拜的神灵。据说,这部书流传到日本的就有一百六十多个版本,而中国近年的《孙子兵法》研究热潮是由日本等国带起的,这真让人惊诧!
孙武是齐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的姜氏齐国时代,但他本人却是田氏齐国始祖田完的后裔。
田完本名叫陈完,是陈国的贵族。陈国发生了动乱,陈完为躲避祸患,逃到了齐国。当时,齐国是齐桓公当政。陈完到了齐国以后改叫田完。田完在齐国站稳了脚跟,其家族势力逐渐成为齐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田完的六世孙中,最正统的继承人是田乞,此人后来成为姜氏齐国的国相。田完的十世孙田和篡夺了姜氏齐国的政权,田完后世孙中的“明星”就是“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在田完的六世孙田乞时代,姜氏齐国是齐景公当政。当时,田氏的远族田穰苴威名显露。田氏家族还有一个叫田书的,也战功赫赫,被齐景公大加封赏,宠爱备至,赐姓“孙”。据说,此人就是孙武的爷爷。孙武的生卒年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孙武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应该有家学渊源。
姜氏齐国的创始人是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的那个姜子牙。姜子牙是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太公兵法》虽然失传(战国时有人假托姜子牙的名义写了本《六韬》,也叫《太公六韬》,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虽然它是假托之作,但能放在姜太公身上,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赞扬和崇拜。还有人假冒刘伯温的名义写了本《百战奇略》,也是出于同样的思考,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但他的思想对齐国的军事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姜子牙是中国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并且他把军事哲学应用于治国理政,注重实效,不尚空谈。
孙武生活在春秋末年。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兼并战争,战争案例十分丰富。孙武分析案例,思索“以战止战,以杀止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
有这种大时代背景、社会的熏陶、家学的渊源、孜孜的求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孙武创作出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兵学经典绝非偶然。

孙武的祖辈田书、田穰苴都是齐国杰出的将领。齐威王组织人编写《司马兵法》时把田穰苴列入其中,所以《司马兵法》又叫《司马穰苴兵法》。司马迁看过这本书,对田穰苴赞赏有加,认为他帮助齐景公打败燕、赵的入侵只不过是牛刀小试。
对于一个人来说,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将是他终身最宝贵的财富。孙武在青少年时期应该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为他日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
孙武成年以后,姜氏齐国风雨飘摇。原来,齐景公(“孺子牛”的主人公,晏子侍奉的国君)临死之前,立了小儿子晏孺子为国君。但是,国相田乞却与齐景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姜阳生关系密切。晏孺子的顾命大臣是国惠子和高昭子,田乞与这两个人有宿怨。田乞怨恨这两个人谗毁自己的族人田穰苴,致使田穰苴抑郁而死。因此,田乞挑拨离间,率领大臣诛灭了国氏和高氏,并立了姜阳生为齐悼公。鲍牧与齐悼公不和,齐悼公在继位四年以后被诛杀。这一段动荡的岁月被称为“田、鲍、国、高四族谋乱”。
孙武作为田氏的远房族人,不愿蹚这浑水。田氏在当时属叛逆,前途未卜,有随时被剿灭的风险。孙武不想陷在这种政治倾轧中,于是远走他乡,南下来到吴国。
孙武到了吴国以后在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下来,研读兵书战策,撰写并不断修改自己的著作《孙子兵法》。这时,他结交了伍子胥。伍子胥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将领。伍子胥与孙武志同道合,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军事问题。孙武在著述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吴国的政局动向。这时的吴国正在酝酿一场政治风暴。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谋划下,派专诸刺死了吴王僚,自己成功夺位。于是,公子光变身吴王阖闾(也作“阖庐”,本册统一用“阖闾”)。阖闾上台以后着手革新政治,想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他广泛招揽人才,起用能臣贤士。经伍子胥的大力推荐,隐居多年、早已参透兵法奥秘的孙武走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
孙武与阖闾两个人一见面,阖闾就说:“您的十三篇兵法,我都读过了。您真是个通天彻地的人才。您的兵法能试着应用吗?”孙武说:“我的兵法,不但可以用在士卒身上,即使妇人女子,也可照用不误。”阖闾鼓掌大笑,说道:“您这话可太迂阔了,有谁能让女人舞刀弄剑呢?”孙武说:“您可以把后宫宫女叫来,我们当场演示。如果我言过其实,甘愿受罚。”阖闾当场答应,把自己后宫中一百八十名娇滴滴的美人都叫了出来。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让阖闾的两个宠姬担任正副队长。孙武说:“行军打仗,先要申明号令,制定规章制度,然后才能赏罚分明。这虽然是一次小的军事演习,但是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他把军规军纪、赏罚标准当众申明了一遍,问宫女们听没听懂。她们都说听懂了,孙武才开始练兵。
孙武问:“你们知道前胸、后背和左右手吗?”宫女们回答说:“知道。”孙武说:“向前看,就是顺着前胸所对的方向直视;向左转,就是向左手所在的方向转动;向右转,就是向右手所在的方向转动;向后转,就是向后背对着的方向转动。你们都明白了吗?”宫女们都回答:“明白了。”规则宣布完毕,孙武就命令在阵旁陈设武器以壮军威。然后他三令五申(成语“三令五申”来源)。孙武反复强调军事规则:一不准扰乱队伍,二不准言语喧哗,三不准明知故犯。
孙武觉得说得很明白了,于是命令向右转。宫女们边向右转边肆意嬉笑,不甚整齐。孙武说:“法则不明确、号令不熟悉,这是将帅的失误。”他又三令五申,讲明军事规则,然后命令向左转,宫女们还是东倒西歪,哈哈大笑。
孙武大怒道:“规则没有宣布明白,这是将领的过错。既然已三令五申,还明知故犯,这是士卒的错误。执法官,这种行为按军法要怎样处置?”执法官说:“应当斩首。”孙武说:“这么多人违令难以杀尽,只把正副队长杀掉即可。”左右看孙武发怒,不敢违令,便把阖闾的两个宠姬绑了起来。
阖闾在看台上看到孙武要动真格的,大吃一惊,赶忙派使者传令说:“我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请网开一面,饶了这二人。我若离开这二人,食不甘味,寝不能寐。请不要杀她们。”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我既然已受命为将军,就应铁面无私。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孙武命人杀了这两个队长来示众,并且另外找了两个宫女来担任正副队长。
这些宫女们早被吓破了胆,战战兢兢,不敢看孙武。孙武一声令下,她们左转、右转、前进、后退、跪伏、起立,左右进退,回旋往来,都中规中矩,丝毫不差,而且自始至终鸦雀无声。
孙武觉得满意了,就派人向阖闾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您不妨亲自视察,任凭您的心意使用。即使让她们赴汤蹈火,也没问题。”阖闾说:“请您停止训练回去吧,我不想下去看了。”他现在正心疼自己的两个小美人哪,别的事都不考虑了。孙武说:“您这是叶公好龙,只是表面上喜欢我的兵法。”
阖闾因思念爱姬,有不用孙武的意思。伍子胥说:“军事不尚空谈,若不能推行军令,必败无疑。将领以果敢坚毅为高尚品格,美色易得,良将难求。您若因此而抛弃孙武,天下贤士肯定会望而却步,那时您的雄图霸业,肯定就成泡影了。”作为胸怀大志的君主,吴王阖闾终于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任命孙武为将军。
“孙武子练女兵”体现了依法治军的思想。孙武斩吴王的宠姬其实是在实践自己所著的《孙子兵法》的《计篇》中的理论。他对将领提出五个要求:足智多谋、言而有信、善待士卒、勇敢坚毅、严阵以待。要想打败敌人,就要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他在《九变篇》中说,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抑制敌人进攻的力量(原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这是强调,做事情一定要有把握,不能靠侥幸。

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宁可考虑得复杂一些,这样自己做的准备就充分,就少发生意外。之所以有意外,是因为自己“没想到”,想到了就是意料之中了。我们说“往坏处想,往好处做”,也是这个意思。人生会遇到许多困扰,想得充分一些,就会避免一些“意料之外”,就会少一些事后“拍大腿”。
孙武在《计篇》中提到,将领要从七个方面着手来做到知彼知己:哪一方君主更贤明有道?哪一方将领更足智多谋?哪一方能占天时地利?哪一方能真正贯彻军规条令?哪一方整体实力较强?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能真正把赏罚分明落到实处?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胜负了。将领听从指挥,任用他会胜利,应留下他;若阳奉阴违,擅自做主,任用他定然失败,应除去他。这就是他要杀吴王宠姬的原因。这两个人是队长,对其他人有很大的影响。她们带头违反军纪,若不处罚,就难以严肃军纪了,而没有纪律约束的散兵游勇,又怎么能打仗呢?这两个人成了严肃军纪的样本。
诸葛亮之所以必杀亲信马谡,也出于同样的考虑。不管这人的个人能力如何,只要干扰了自己的战略部署,一定要除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