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史记三千年·霸主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八等级分门别类 司马迁笔著春秋

如果再做一点拓展,可以梳理一下“历史的真实”的等级,这不是出自名家的总结,是笔者自己的总结,语言也没有权威性和学术性,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我把“历史的真实”分成八个等级:

1 级:史籍记载+考古证明+传承至今。这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化于人心。

2 级:史籍记载+考古证明+现已失传。这是历史化石,只代表曾经存在过。

3 级:考古交叉证明。虽然缺少史籍佐证,但是考古器物可以互相证明。

4 级:考古孤证。缺少史籍佐证,考古器物只有一件,缺乏充足证据。

5 级:史籍交叉证明(可信)。没有考古证明,史籍具有权威性,作者与该时代较近。

6 级:孤证可立。不能提供考古证明,在其他史籍中也找不到证据,但可信。

7 级:史籍交叉证明(可疑)。没有考古证明,史籍具有权威性,作者距离该时代较远。

8 级:孤证不立。不能提供考古证明,不能在其他史籍中找到证据,不可信。

如果按照这个个人标准,像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应该属于 1级,《史记》有记载,考古有证明,且能传承至今。

吴越青铜剑属于 1 级或 2 级。关于它的存在,有各种史籍的交叉印证,考古证明也很充分,它应该属于 1 级,但是制作青铜剑的技术失传了,关键是匠人精神也失传了,因此将它划分到2级中也合适。

像秦始皇的父亲是谁,这个问题就是 8 级:只有《史记》记载,缺少其他典籍和考古证明的支持。如果想要真正破解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最权威的做法,就是找到秦始皇、秦庄襄王、赵姬、吕不韦的墓穴,并且能够成功提炼出脱氧核糖核酸(英文缩写为 DNA),做血缘配比试验。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1)能从考古学角度确认找到的墓葬是真实的;(2)能够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就是这四个当事人;(3)能提炼出活性细胞。否则,一切都是猜疑、推想、判断。如果没有这些证明,过于纠结真假就是闲的。

3级、4级、6级的案例学术性过强,过于复杂,在此忽略。

重点说一下 5 级、7 级的情况,以司马迁创作《史记》、班固创作《汉书》和陈寿创作《三国志》来做一个案例说明。一部《史记》对于司马迁来说,有“司马迁的古代史部分”“司马迁的近现代史部分”“司马迁的当代史部分”,粗略划分,从黄帝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算是“司马迁的古代史部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景帝时代算是“司马迁的近现代史部分”,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代算是“司马迁的当代史部分”。为何要如此划分?因为司马迁具体的死亡年代不可靠,生年可考,就是公元前 145 年,即汉景帝中元五年,或者是公元前 135 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而且《史记》的创作还有他父亲的功劳,他父亲为他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学术铺垫工作,因此,司马迁在写“司马迁的近现代史部分”和“司马迁的当代史部分”时,相对比较可信。这就是 5 级中所说的“作者与该时代较近”。

关于司马谈与司马迁的生卒年代说法比较多,对《史记》创作的开始与结束时间也都存在争议,故此列出一个图表,以方便理解。

◎司马谈、司马迁生卒年和《史记》创作时间

续表

不做辨析。简单地说,从司马谈的生卒年和司马迁的生卒年来看,父子两代人的生活轨迹基本贯穿了西汉两百年的一半时间,加上他们借着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便利,可以阅读大量史书和许多秘密档案,又因为前代功臣的后代都健在,“功二代”“功三代”们可以提供大量的口述历史,因此,司马迁写“司马迁的近现代史部分”——秦汉之际、楚汉战争和文景之治,或者创作“司马迁的当代史部分”——他的生活年代与汉武帝同时,史料采集比较丰富,历史记载比较可靠。当代人写当代史最大的优势在于史料的丰富,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主观感情所左右。好在司马迁虽然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可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他的记载体现了一位一流史学家应该具备的史才、史德和史识。

同样,《汉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29 年的史事,班固(公元 32—92年)生活的年代距离《汉书》记载的时间段不远,而且《汉书》中涉及《史记》中西汉人物的部分,基本就是《史记》搬家。这不是班固抄袭,而是司马迁的创作相当精当了,说明《史记》在当时就是经得起推敲的。《汉书》同样有很多的原创。就像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zhàn,夏侯渊的曾孙),他也在创作《魏书》,看到《三国志》后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然毁弃了自己的作品。班固的情况应该类似,司马迁的创作经得起历史和专家的考验,没有必要另外记载司马迁已经写过的人物。而陈寿本身就是三国时代的人,他创作的《三国志》,同样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对于书中人物的记载,基本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

《史记》《汉书》《三国志》中记述了大量的史实,不断出现的历史考古成果,印证了史学家们的卓越。但是我对 5 级的表述是“史籍交叉证明(可信)。没有考古证明,史籍具有权威性,作者与该时代较近”,我的意思是,不是说他们记载的内容没有考古证明,而是说,这类作品的作者手稿已经不可能通过考古发掘到了。虽然作者手稿没有了,可是名著传承下来了,而且可以和其他史籍互相印证,交叉证明,所以比较可信。这只是个人之见,读者不必深究其学术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