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陵王穿越作证 两相较宛如孪生
在这个金印出土之时,史学界就认定这应该是光武帝赐予的那颗。但是《后汉书》只说赐予印绶,是什么材质的印章,是什么颜色的绶带,没有说。金质、银质、铜质加上不同颜色的绶带,是代表不同品级的。因此,仅靠《后汉书》很难结束这场纷争。这场纷争从 1784 年到1981 年持续了将近二百年,直到在江苏邗(hán)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了一枚“广陵王玺”,面对这一无可辩驳的证据,人们的质疑才终止。
这件无价之宝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先看下院方的介绍:“东汉,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铸造而成,印面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四字,印纽为立龟。印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光武帝在位时封刘荆为山阳王,儿子汉明帝继位后,改封刘荆为广陵王。《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记载:“(永平元年)八月戊子,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遣就国。”他死后,为何不把这枚金印传给儿子,而是把它带入坟墓?只因他犯了罪,广陵王国被废除了。这篇传记还说:“十年春二月,广陵王荆有罪,自杀,国除。”其实,就是因为父亲去世,他不服哥哥汉明帝,策划谋反不成,才被改封广陵王。中央政府没有把金印收回,于是“广陵王玺”跟着主人被埋入了坟墓。由于广陵王墓被人盗掘过,这枚金印是在墓地周边被一农民发现的,这才让后人得以一饱眼福。
东汉永平元年是公元 58 年,永平十年是公元 67 年,广陵王刘荆获得“广陵王玺”应该是在公元58年,他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被封为山阳王,58 年从山阳王被改封为广陵王。而《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是公元 57 年去世的,就在这一年赏赐了“汉委奴国王”金印。两枚都是金印,都出自东汉中央政府之手,如果两者在形制和细节上非常相似,是否就可以互相印证了?答案是肯定的。
《广陵王玺和中日交往》一文作者是南京博物院的纪仲庆先生,他曾经详细测量过“广陵王玺”的尺寸,《“汉委奴国王”玺与“广陵王玺”的铸、雕比较》一文作者周晓陆先生,曾经实地调查研究过“汉委奴国王”玺,因此,一些关键参考元素以这两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为准,二者的尺寸对比以纪先生公布的数字为准。若把二者进行详细对比,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认知。
以一个简表来对比:
◎“广陵王玺”与“汉委奴国王”玺在制作细节上的相通之处
续表
这样的比较就非常直观了,如果再参照汉武帝时代的“颠王之印”等(不拓展了,太学术化),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汉委奴国王”玺与“广陵王玺”在形制上相似,符合《汉书》《后汉书》等典籍对汉朝典章制度的记载。
到此,做个小结。
《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曾经赐给日本来使印绶,但具体是什么形制和规格,不太清楚。汉朝赐给匈奴的一般都是铜印,按照汉朝制度,金玺盭绶、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黑绶、铜印黄绶,是代表不同品级和含义的。汉朝四百年,统治相对稳定,典章制度的传承也相对稳定和完整。是不是把日本视为与匈奴同级别?如果只看史籍,一切只能推测。但是,从“汉委奴国王”玺的出现,就可以知道光武帝对日本使者是超高规格接待。中国一直有“厚往薄来”的传统,你来拿什么不重要,只要你服我,认我当老大就行,给你的回报是十倍、百倍,以至于后来很多国家把这个当成大生意来做,中国才不得不做限制。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梳理的西汉官印制式
现在“汉委奴国王”玺出现了,可以证实《后汉书》史料的准确性。然而,由于《后汉书》没有记载这颗印绶的详细信息,也没有留下照片或者拓片,反证“汉委奴国王”玺就显得证据不足。这也是在日本争论了两百年的原因。可是“广陵王玺”的发现,证明了“汉委奴国王”玺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后汉书》中关于广陵王刘荆的记载是准确的,证明了《汉书》《后汉书》中关于汉代官印制度的记载也是准确的。这样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证据链。
这就是“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