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史记三千年·霸主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真历史藏头露尾 委奴印真伪难辨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一句话,可有无穷无尽的含义,非大知识分子,很难有此通透犀利的见解,很难有此点石成金的佳句。

对于历史的研究,也是如此。

没有记录的不一定没有发生,记录下来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是,能够记录下来的,尤其是有考古器物进行验证的,基本是可靠的。如果没有考古证明,或者没有各种典籍交叉印证,可以在存疑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关注其大历史背后的那些真知灼见。

“历史的真实”不容含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能复原“真实的历史”,可“性格的真实”也很关键,它能提供一些研究人的典型素材和样本,让我们品鉴“真实的性格”。

什么叫“历史的真实”?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中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 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建武中元)二年春正月……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这两条记载,都比较详尽,是说在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公元 57 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前夕,日本的倭奴国国王遣使朝贺,“光武赐以印绶”。这只是史籍上的一条记载,即便完全属实,也只是字面上的记载,并不一定能引起人的注意。真赏赐日本金印了吗?如果赏赐了,是个什么款式的?这些《后汉书》上没有记载,也没有相关细节的详细记录。然而,1784 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了一枚金印,上书“汉委奴国王”。委,通倭。这枚金印即时引起轰动,被列为日本一号国宝。可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可能是倭奴国首领的“私印”,当时日本各个部落开始争权夺利,可能是他拉大旗作虎皮,想借着汉朝天子的名义给自己树立权威。另外当时造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有没有可能是发掘者与某些利益集团合谋造假?这枚金印究竟是真是假?虽然说,承认这枚金印为真依然是学术界的主流见解,可是,历史考证最怕孤证,那个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哪里?

如果只靠中国史书来证明,依然显得证据单薄。如果是金印,那么应该是把倭奴国首领(日本史学家把倭奴称为倭之奴国,当时日本分成百余部落,奴国是其中之一,它曾派遣使节通过对马海峡,抵达朝鲜,进而来到中国。这里不做详细辨析,只称倭奴国,下同)当成诸侯国或者上卿级别的。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秦汉之时,汉承秦制,相国、丞相、太尉、太师、太傅、太保,爵位相当于上卿的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爵位为列侯的,金印紫绶。也就是说,这第一梯队的人,官印是金质的,绶带是紫色的,“金紫”也就成为这些中央大员的指代。御史大夫、年薪在二千石以上的,是银印青绶;年薪在六百石以上的,是铜印黑绶;年薪在二百石以上的,是铜印黄绶。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不一一说明。在这篇文章中还记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lì shòu,诸侯王佩的印绶,色黄而近绿,因用荩草染制,故名),掌治其国。”秦朝考虑到诸侯纷争的问题,不再给同姓子弟分封,但是汉高祖看到秦朝灭亡时没有同姓王拱卫的弊端,于是在主流的郡县制之外设置了诸侯国,郡国并行。不过汉朝的诸侯国不同于先秦的诸侯国,它们属于郡县制之外的特别行政区,开始时,诸侯王是“掌治其国”的,也就是说有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些核心权力,但一些重要属官由朝廷任命,如诸侯国国相。“七王之乱”后,汉朝中央统治者认识到同姓王一样不可靠,于是加快速度剥夺其行政权、军权,最后只剩一个地税局局长的实际权力。诸侯王有实权时,想要治理地方,必须有公章。秦朝是官本位的确立者,行政文书是只认公章不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