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易》与古人的三观
《周易》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泉。《周易》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本体论(本体,就像一棵树最初的根本),即宇宙是怎么来的,由什么构成,以及天地万物之间的运行规律。在《周易》看来,宇宙的形成即《系辞上》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中,太极就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太极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孔子将“太极”看成是“天”,老子将此看成是“道”。汉代学者解释说,太极就是元气,它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体。
元气通过动静变化,又进一步分化为阴阳两种气体,即“两仪”。阴阳两气又产生了四象。阴阳两爻又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形成六十四卦,象征着万物的产生。这就是《周易》中所体现的儒家的宇宙生成理论。后来,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盛行,汉代和宋代的很多学者对《周易》宇宙本体论作了进一步发挥,比如认为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种物质组成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其中人类是万物之灵(即最有智慧的生物)。
在《周易》的宇宙生成理论中,人被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核心,比如八卦的每一卦都可以分为三爻,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而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三、上代表天道,初、四代表地道,二、五代表人道。古人非常看重《周易》中的二、五两爻,就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所以,古代的易学注解都非常强调对二、五爻思想的阐发,将二、五爻与君臣结合起来,认为二爻乃臣子、五爻乃君王,然后提出系统的君臣之道。总之,在《周易》看来,人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儒家借助易学建构思想,也非常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等理念。另外,从卦象、卦形来看,古人将天、地、人视为一体,也非常注重三者之间的和谐。天地人三者的融合与互动是宇宙的本质所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
可以说,在《周易》中,一方面没有放弃对天命的尊崇,另一方面极力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比如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是在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进而彰显天地之道的刚健有为与深厚德行。《系辞下》中对此也强调说: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而刚柔都有了各自的形体,以此体现了天地的创造,以通达神明的本性。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德配天”。《周易》强调以人为本,在儒家看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他的社会性和道德性,即仁义道德。所以,《周易》中极力强调人们要修身养德,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在六十四卦之中,就有二十九卦在谈君子修身以及如何提升道德境界。比如:
《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畜·象》: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家人·彖》: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夫妇,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损·象》: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艮·象》: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周易》很多地方强调每个人都应当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比如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看来,修德,一方面可以逢凶化吉,另一方面可以安身立命,使人胜任自己的职位,并进一步治国安邦。修德的最高标准,在《周易》看来就是“大人”的境界,如《乾·文言》中所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个“大人”的境界,其实就是“圣人”的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的人,就能够自觉遵循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正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儒家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成为圣人,那么上古三代的王道政治就可以实现。这其实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思路,也是《大学》所宣扬的“三纲八目”。当然,这只是理想人格,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资质、环境、教育不同,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后来学者根据人性人心的不同,提出了各种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一部儒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人成德的历史。
怎么修身?《周易》中也提到了很多。比如说要保持谦虚的品格,如《谦》卦的卦辞就说:“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说,只有保持谦虚,才可以万事亨通。谦虚的美德,可以让君子做人做事得以善终。“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说,作为君子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另外,《周易》还非常强调“中”与“正”,即“中庸之德”。从每一卦的爻位来看,“中”指的是二、五爻位,而“正”指的是阳爻位于奇数位,阴爻居于偶数位。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居于中正之位是理想的位置,所以,《周易》希望人们把握时机,行中庸之道,这也是儒家对君子之德的基本要求。
总之,《周易》是周人理解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哲学著作,其中自然包含了周人对当时社会政治治理的思考,《周易》中蕴含着他们对人文精神、以德治国的重视。当然,这种德治并非仅仅是西周初年的思想,也是西周到春秋甚至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一种政治理念。毕竟,连同《周易》经传来说,它们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了数百年儒家学者对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