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使用简单的概念开始讲逻辑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特征,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而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对象。一个概念只有具备准确且明确的内涵,才会有确定的外延,否则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
为了避免概念混乱,有一个基本的逻辑规则:使用“准确”并且“尽可能明确”的概念。“准确的”概念和“明确的”概念是不同的,前者要求所使用的概念正确,没有错误;后者要求使用的概念具有清晰、不模糊的含义。两者相比,后者的要求更难一些,所以必须使用准确的概念,尽可能使用明确的概念。
使用准确的概念是指使用概念的含义正确,没有表述成其他错误的概念。概念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语文中所说的“词语”(下文中,“词语”和“概念”是同义词),每个词语都有其具体的含义,要想做到词语使用准确,使用者首先需要理解所使用词语的具体含义,这既是逻辑正确的保障,更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人文素质的体现。我楼下住着一位韩国邻居,有一次我在电梯遇见她,笑着对她说“你好”,她下电梯前向我挥手说“久仰”!我理解她是在向我道别,但因为汉语使用不熟练而闹了笑话。但是,有些人闹的笑话不是因为使用语言不熟练,而是某种程度的不懂装懂。
前段时间法国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一些建筑被焚毁,有人用一张静穆的图片对此表示哀悼,并附以下文字:
今天,我们都是阿莫西林,都在为巴黎圣母院流泪。
这位朋友对巴黎圣母院表达哀悼之情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清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的敲钟人叫“卡西莫多”,他就应当先查一查再写。当然写这段话的朋友也肯定不知道“阿莫西林”是一种西药的名字,这与我女儿小时候告诉我世界最高峰是“珠穆牙雅峰”是类似的。她以为舌头打个卷,便能将“珠穆朗玛峰”糊弄过去,当我再问她世界最高峰是什么时,她便不好意思,只好承认自己事实上不能准确地说出那座山峰的确切名称了。
我们经常会对常见的词语一带而过,但其实有可能对其准确涵义一知半解,仅会照葫芦画瓢地使用这些词语。我认识一位从事声乐工作的朋友,当她在朋友圈发文请朋友们去“聆听”她的音乐会时,我便知道她不太清楚“聆听”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也许她受到广播电台的影响,因为其中的主持人就经常请听众去“聆听”节目。除此之外,我有一位表姐一直称呼我“愚弟”,并且认为这样称呼我是其有文化的表现。
中国的文字、词语太复杂了,我们确实很难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但是,这并不表示可以不用遵循使用准确概念这一逻辑规则。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自己能够完全理解其含义的词语就足够了。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也有利于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既然使用简单、易懂的概念有利于概念的准确使用,并且有利于彼此交流,那么为什么有人一定要使用那些复杂深奥以至于使人听不懂的词语呢?这可能出于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简单的词语无法方便或者准确地表达复杂的含义,而为了能方便或者准确地表达,就不得不使用专业而复杂的概念。如果沟通、交流者们都非常熟悉相关专业,使用专业词语进行交流比使用简单词语交流更有效。例如,在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一种商品的数量变化对其销售收益和生产成本的影响,使用“边际”一词就非常方便。与懂经济学的人谈“一个人钱越多往往就会更关注钱以外的东西,因为对他来说,钱的边际效用下降”就很容易被理解,但是一个不懂“边际”为何意的人,当他看到这句话,可能会不明所以。对于一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员工,由于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有很多是外籍员工,使用外语表达某些概念属于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有时汉语交流中会夹杂着英语单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了方便。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出于虚荣,通过说出让别人听不懂的词以体现自己某种高超的专业水平或者不同寻常的格调;或者就是自认为懂,说一些自己也不完全理解的术语吓唬其他人。基于这种原因使用复杂深奥的词语,往往既不必要也不准确。就像我当年初次接触管理学时,一位年轻的管理学助教给我们这些新生大谈激励和保健因素。现在想来,这位年轻的助教很可能对这两个概念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如果他当时能将“激励”简单地说成“奖金”,把“保健”解释为“保底工资”,就能更有助于我们这些初学者理解这两个概念。
为了做到准确使用概念,我们除了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词语以外,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自我意识,在遇到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时不能蒙混过关、轻易放过,而要时时学习,真正理解这些词语所具有的准确含义,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学无止境的心态。就像前段时间,一个学生拿她所作的一篇论文给我看,其中出现“自保公司”这个概念,为此我和她有以下对话:
问:自保公司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保险公司。
问:但是为什么叫自保公司,而不是保险公司呢?以前我也没有看到过把保险公司叫作自保公司的。自保公司也肯定不是保险公司的名字,像平安保险公司。
答:就是保险公司。因为向它们投保,所以是保险公司。
问:但是自保公司与保险公司肯定是有区别的吧?你把两者的区别先搞清楚,这与整篇论文的相关结论应当说是有联系的。
答:好吧。我去查一查。哦,原来自保公司是集团公司自己的下属保险公司……
这个学生通过理解自保公司的确切含义,更清晰地理解了整篇论文中所涉及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但我相信,她更多学到的应当是这种敏锐性,即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个第一次见到的概念,对于其含义的自我猜测是完全正确的。
比起使用准确的概念,逻辑规则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即使用明确的概念。由于这个要求更高,所以只能是“尽可能使用”,而很难做到“完全使用”。为什么呢?因为不管使用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概念本身就不明确、很模糊。
逻辑上讲,概念要有明确的内涵(本质特征),这样才能有确定的外延(所指对象)。例如,“偶数”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指“能被2整除的整数”,外延包括0,2,4,…概念明确是指它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概念不明确,它的内涵便是模糊的,它的外延也就不明所指。比如“漂亮”,其内涵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对“漂亮”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中涉及的内容可能包括眼睛大不大、皮肤白不白、身高如何、牙齿是否整齐等,但是,不同的人对“漂亮”的具体看法是不同的,由此便引起外延上的不同:有些人认为肤白为美,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小麦色的皮肤最好看;有些人以瘦为美,但是胖子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更漂亮。一个人眼中的美人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一般甚至偏丑,这是每个人对“漂亮”内涵具有不同的看法造成的。正是因为“漂亮”不具有普遍的、公认的内涵,所以“漂亮”便是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使用这些不具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去争论,即使争论有输赢,也没有逻辑意义。
既然这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含义,为什么逻辑规则不杜绝使用这些概念呢?逻辑规则并没有像“使用准确的概念”那样也要求“使用明确的概念”,而只是要求“尽可能使用明确的概念”,这又是为什么呢?换句话说,既然这些概念含义模糊,为什么逻辑上却允许使用呢?
使用不明确概念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精确,于是只好使用模糊、不明确的概念,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例如,我也不知道明天是否下雨,我只好说“明天可能下雨吧”。虽然我不知道这块牛肉精确的营养成分,但是很好吃,于是我只能简单地评论,“这块牛肉蛮好吃的”。我确实觉得前面的女孩很好看,尽管我不知道“漂亮”的明确定义,但是我也可以向别人说出我的看法—前面的女孩很漂亮。不精确的认识导致不明确概念的使用,尽管这属于不得已的做法,但使用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从而避免没有逻辑意义的争论。
使用不明确概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则是对话者有意使用,其目的是避免给出明确的结论,或者是使人误解。我曾与物业公司的服务人员(以下简称“物业”)有以下对话:
我:我们家下水道下水不畅,请管道工上门疏通。
物业:好的,报修收到。我会通知师傅的。
我:您通知师傅后,他什么时候能上门维修?
物业:师傅现在正忙,他忙完后自然会上门的。
我:他什么时候能忙完呢?现在上午10点,中午前能忙完吧?
物业:中午前应该能忙完的。
我:中午前应该能忙完,是不是就是能忙完?忙完后他是不是立即能来?他具体什么时间能来?
物业:应该在下午吧。
我:下午具体几点呢?我不能一直在家等着,您告诉我师傅上门具体的时间。
物业:嗯,1点到1点半之间。
我终于在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确定结果。
使用不明确的概念会使人误解,这是欺诈甚至诈骗中常用的手法。我曾经接到一个自称证券公司客服人员的人打来的电话:
对方:是孙先生吗?我是某证券公司客服。本公司为了回馈广大客户,特邀请你加入某股友交流群,每天上午9点准时提供三只牛股,跑赢大盘。
我:牛股?一定能赚钱吗?
对方:当然了,每天至少4%以上涨幅。
我:但是,当天什么时候买呢?就算买了后涨4%,当天又不能卖,第二天还能有4%的收益吗?
对方:当然啦,总归能让你盈利了。
我:具体怎么让我盈利呢?今天就算买了你推荐的牛股涨了4%,但是明天一开盘,这只股票下跌10%,怎么办?
对方:不会的,加入我们股友交流群的人,大多数都赚钱了。
我:有多少人加入你们的股友交流群?大多数人赚钱具体是百分之多少的人赚钱?我就算加入,怎么才能成为大多数?
对方:孙先生,你问这么多还怎么赚钱?炒股就是要快,不能多想,一犹豫就没有机会了。
我:我不犹豫,但具体怎样保证赚钱?你能不能再详细一些?
电话挂断了。我最后也不理解,“加入炒股交流群”和牛股、赚钱等是如何有效联系起来的。当然,我完全理解这种电话带有的欺诈或者诈骗性质,我只是好奇这些云里雾里的模糊概念是怎样让一些人上当受骗的,为什么这些上当受骗的人在面对模棱两可的概念时不能显得“有智慧”一些呢?
遵循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使用准确的概念并且尽可能使用明确的概念,一方面要求自己在与别人沟通交流时,用词准确,不使用自己不懂的,或者模棱两可、含义模糊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要求自己保持清醒,警惕别人所使用的模糊概念,不管对方是否在忽悠自己,别不懂装懂,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解释那些自己不理解的概念,时刻保持一颗对未知充分学习的心,这就能使自己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更加清醒。很久以前苏格拉底就告诉我们,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并没有真正知道!而对于概念,很多时候,一个人使用简单的概念,并对简单的概念保持谨慎,这就是一种智慧。
本篇小结
(1)逻辑学告诉我们要使用准确的概念和尽可能使用明确的概念。
(2)使用准确的概念是指使用概念的含义正确,没有表述成其他错误的概念。为了遵循这一规则,使用者必须理解所使用词语的确切含义,不能不懂装懂,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自己完全掌握其含义的概念。
(3)尽可能使用明确的概念,是指所使用的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由于使用明确的概念很难百分百做到,所以逻辑上并不要求使用完全或者绝对明确的概念。
(4)不明确的概念之所以会使用的原因有两种:由于对世界认识还不能精确,所以不得不使用内涵不明确的概念;有意使用内涵不明确的概念,有可能是为了避免给出明确的结论,也有可能是为了有意使人误解。
(5)掌握逻辑基本规则既要求我们用词准确、明确,也可以使我们清醒、自知,不要不懂装懂,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并不是真正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