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今天的孩子学习没动力,有的孩子就是为父母,为上大学学习的,那是非常遗憾的。有动力和没动力的人结果是不同的。
有三个工人在工地上干活,有人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干活呢。”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挣钱呢,一家人等我吃饭呢。”问第三个人:“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盖一个辉煌的教堂。”后来的结果是:第一种人永远是给别人打工的;第二种人挣了点小钱;只有第三种人成了了不起的设计师。墨子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志不强者智不达。”今天的孩子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不是学习态度有问题,而是学习目标有问题。
周恩来小时候,老师问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一个孩子说为了将来当官,一个孩子说为了挣钱,一个孩子说为了吃饭,只有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后来出国留学,然后回国推动中国革命,成了我们新中国的开国总理。
我们今天的孩子为什么学习,这个目标非常茫然。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什么都不用你管,你考上大学就行了。”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啊!当目标没有成为他自己的动力的时候,他是没有力量的。
克林顿年轻的时候很优秀,他17岁来到美国白宫,和总统见面时握手的一刹那,他产生了梦想:他也要当美国总统。他要做三件事:第一成为州议员;第二进入国会;第三走进白宫。最后他全都如愿以偿。
赖斯是个黑人女孩,11岁时她跟着爸爸妈妈去白宫参观,被拒之门外,赖斯非常生气,当时她就和爸爸说:我早晚有一天要走进白宫工作。她问爸爸怎么才能走进白宫,爸爸说:你要付出和白人一样的努力,你就远远地落在白人的后面;如果你付出白人四倍的努力,你将和白人并驾齐驱;你只有付出八倍的努力,你才能超过白人。于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任何事都付出八倍于白人的努力,最后她取得了博士学位,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白宫,成了美国的国务卿。
人的目标从哪里来?从社会生活中来。什么地方需要我?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应该是所有孩子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思考的问题。一个人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那么这个人将是最有创造性的。所以平时带孩子出去,你就要告诉孩子:这是售票员,就是在公共汽车上给大家管理票的人。这是司机,这是医生……先从这些具体的岗位开始,然后把一些好警察的故事,好医生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孩子的梦想要和具体事情结合在一起。
很多年以前,一个牧羊人带两个孩子去放羊,一群大雁在天上飞,儿子说:我要能飞起来就好了。又有一天,爸爸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用一根皮筋一弹,一个小木块就上天了。两个儿子觉得很好玩,想到小木头都能上天,自己就不能上天吗?最后他们终于上天了。他们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梦想并不是不可以实现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孩子缺乏梦想、缺乏渴望。在他还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东西就已经到了他的面前。还没想骑自行车呢,自行车就来了。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过年穿新衣服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很珍惜,很快乐。今天的孩子没有了这些渴望,这一点不仅影响孩子的快乐,也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不要轻易让孩子得到东西,一定要他首先产生梦想,然后去努力,最后才能得到。
这样做能够让他知道东西来之不易。我们今天过程全没有了,无数的东西放在孩子面前,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你不要对孩子说你该得这个奖、那个奖,这个太功利了。要让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去努力,这需要我们大家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帮他找到一个自己所爱的事业。如果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对某些职业有兴趣,到中学以后就知道将来能干什么,特别想干什么,那么考大学的时候绝对不会不知道填哪个学校,他早就知道哪所学校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哪个专业最适合自己,这样的孩子成功率高。所以要让孩子去寻找目标。
目标有两种:一种是长目标,一种是短目标。我们《知心姐姐》栏目里有很多精彩的人生哲理故事,其中在生存智慧版里讲到这么一个故事:
另外,孩子一旦认准了目标,要让他竭尽全力,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中国中学生报》登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老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
老师给学生们讲完故事,对学生们说:“如果谁把《圣经》的第15章到第17章全背下来,我就请他去太空旋转餐厅吃饭。”孩子们说这是不可能的。一个男孩说他能背下来。几天以后,这个男孩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老师问他是怎么背下来的,小男孩说他是竭尽全力背的。这个男孩就是大家熟悉的比尔·盖茨。
一个人要干成一件事情,没有竭尽全力的精神是不行的。我希望大家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让孩子为一个目标去努力,最后让他感受实现目标的快乐。这个过程掌握了,他将来就是个成功人士。
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有用的人,这是对的。问题是,有的家长把“努力学习”片面地理解为死读书,让孩子整天做题、补习、考试……有位父亲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竟把孩子锁在家中,不许他上学。他让孩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深夜12点才准睡觉,逼着孩子把课本、习题、答案全背下来,其他的书一律不准看。结果孩子虽然在13岁时就考上了大学,但好像早已与世隔绝……
对中小学生的家长来说,培养孩子要弄清一个问题:什么是有用的人?我们说,真正有用的人,是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是懂得终身学习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21世纪飞速发展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就说明,教会孩子学习,教会孩子终身学习是一个被全人类所关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有创造力、勤于开拓的人。不会学习,就掌握不了新的知识,也就不会有创造的能力。孩子只有从小学会独立学习,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长大才能够独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曾经讲过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
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导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位古代哲人讲了同样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过程。这是一项需要终生从事的事业。也就是说,人要学习一辈子,一生都要充实知识。
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不是让他们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而是要让孩子懂得,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学习都是他们体现价值、创造成绩的必要准备。“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学习,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光辉的历程”成就展上,有一个“英雄长廊”,悬挂着新中国各行各业涌现出的53位先进典型的照片。其中既有像钱三强、华罗庚这样学识渊博的科学界泰斗,也有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群星灿烂,各有千秋,他们是我国各条战线上名副其实的明星、状元。
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大学无疑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但绝不是说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实际上,一个人在学校接受的是基本教育,尽管它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作为家长,要清楚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不能够陪孩子一辈子,不能帮孩子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留给孩子金钱、住房、汽车等财富,不如教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好习惯,只有学习,才能够让孩子受益一生。
家长如何能够做到让孩子学会学习、终身热爱学习呢?
一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家长不要马上告诉他解决的办法或者答案,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书、查阅资料,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时,孩子便会欣喜若狂,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开阔孩子的视野。节假日,不要总把孩子关在家里,要带他们出去参观、旅游或者会见有学问的人,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也便于开拓他们的思路。
三是鼓励孩子多动手。动手实践,是掌握真知的重要途径。在家里,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工具箱,什么东西坏了,都尽量让孩子去修理。这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
不要逼孩子实现你的梦想,他有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就像杨振宁说的,一个科学家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对科学的热爱,他能在实验室几十天都不出来,因为他热爱科学。所以我说你要让孩子爱学习,就让孩子尽情地玩,找到玩的感觉,他对学习才会有兴致。
2006年《中国少年报》55岁生日的时候,贵州日报报业集团54岁的总经理刘庆鹰,特意赶到会场给孩子们讲了两分钟的话。他九岁的时候是遵义的一个普通男孩,他给《中国少年报》写了一篇稿子,没被发表,却收到了一位编辑认真写的回信。从此他对报纸产生了兴致,开始不停地写稿,最后终于发表,以后他就很喜欢作文。后来他考入了新闻类学院,毕业后到报社当了记者。
孩子的梦想,总离不开榜样与偶像。很多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偶像。但面对孩子追星,众多父母都苦不堪言。
几年前,大连一名16岁少女在家中自杀,起因是父母说张国荣“变态”,并且没有给她买张国荣的CD。
2007年,又发生了追星女杨丽娟父亲跳海的悲剧。杨丽娟从16岁开始喜欢上香港明星刘德华。为了追星,她荒废了学业、职业,并先后两次到香港、三次到北京找刘德华,逼得家人变卖了房产,还四处借款。2007年3月25日,她68岁的父亲杨勤冀,因不满刘德华在生日会上只与女儿拍照,没有好好聊聊,于是丢下妻子和女儿,在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跳海自杀。这惨痛的结局让众人叹息。
女儿狂热追星,母亲推波助澜,父亲跳海自杀,这样的做法是爱子还是害子?崇拜偶像并没有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英雄。问题是,孩子心中的偶像是谁?以谁为英雄?
我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读过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讲的是志愿军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少年时的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心中充满对志愿军的敬佩,下决心长大也做一个最可爱的人。
如今,在孩子们心中,究竟谁是最可爱的人?
中国少年报社曾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颁奖大会,为孩子们认识偶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少年报社承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知荣明耻学做人”活动,全国超过13万名中小学生参加,3000多人获奖。来自北京、陕西、甘肃、深圳、贵州、江苏等八个地区的25名获奖代表到京领奖。
这次颁奖活动,我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策划当天,我把在日本参加颁奖会的感动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提出不要只把颁奖作为一个形式,而要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充分体现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的原则。
报社的同志和一批新来的大学生热情很高,先后写出采访方案,并集思广益,几经商量,决定在颁奖大会举办之前,先开展一个“寻找颁奖人”的活动。获奖的孩子来北京后立即组成八个小队,走上街头,在各个社会岗位中寻找“心目中的‘八荣’榜样”,并邀请他们参加颁奖大会为自己颁奖。
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清晨5点,“以热爱祖国为荣”领奖小队的两个孩子出发了。他们来到天安门广场,被安排在离升国旗最近的地方看升旗仪式,每个人右手行队礼,左手拿着一面小国旗。当他们拍下的DV在颁奖大会上播放时,那庄严神圣的场面,我和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
孩子们选出的颁奖人是国旗护卫队班长翟求亮,选中翟叔叔是通过两个细节。一是升国旗时,孩子们看到翟叔叔挥动国旗的姿势特别漂亮;二是快中午时,护卫队其他叔叔去吃饭或午休,翟叔叔一动不动守在巨型国旗旁。小队员李泽华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一直站在这儿?”翟叔叔告诉他们:“这里有国旗,只要有国旗的地方我们就要守护!”孩子们被感动了。他们知道“以热爱祖国为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将把祖国放在心中当作一种自觉的行动。于是,他们把请柬郑重地递给翟叔叔。“你们的事,我一定去!”翟叔叔欣然同意。
甘肃的三个孩子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活动,也是第一次进行街头采访。他们的任务是寻找“以辛勤劳动为荣”获奖者的颁奖人,他们决定采访环卫工人。
孩子们在北京东城区小街车站的马路上停下来,觉得这里可能有他们想找的颁奖人……
走着走着,一位年轻的女清洁工迎面走来。“姐姐……”闫虹正要提问。
“稍等,我先把那个废纸捡起来。”
还没等孩子们反应过来,这位姐姐已走到马路对面,用一个小夹子动作利落地捡起了地上的纸片,放到垃圾袋里,才转身回到孩子们的身边。
“姐姐,你多大?”
“我18岁。”
“你年纪不大,为什么要选择做清洁工呢?”
“如果我把这份工作做好了,就很满足了。”
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会上,我从孩子们拍的DV中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女清洁工接过孩子们递给她的请柬,又惊又喜地说:“呀,我不行,我刚参加工作,什么都没干过,你们干吗选我呀?”
孩子说:“因为你比较成熟!”
这句话让全场的人哄堂大笑,我笑着笑着,心里再次涌起一种感动。
八个小队的采访都很成功,颁奖大会自然开展得也很成功。颁奖大会上,孩子们的采访感言,八位颁奖人的颁奖感言,三位领导的讲话都十分感人。现场,我请与会的孩子即兴发表参会感言,孩子们的发言十分精彩,有个参加采访的孩子说:“我原以为‘八荣八耻’离我们很远,今天我才知道‘八荣八耻’就在我们身边。”
另一个孩子说:“以前我心中的偶像只有舞台上的歌星、影星。今天我明白了,那些为祖国辛勤工作的人都是最闪亮的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寻找颁奖人”活动,最大的价值在于孩子在寻找的实践中,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星,什么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请来为自己颁奖的人,都在普通的劳动岗位上工作,他们的岗位是平凡的,但他们的工作是伟大的;他们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但他们的精神是高尚无比的。拥有这样的精神对今天的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心中有什么,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什么。
有位雕刻家正全神贯注地工作,他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着一块大石头。一个小男孩在一旁如痴如醉地看着,渐渐地,石头显示出了马的形状,高昂的马头、矫健的四蹄、飞扬的尾巴……最后,一匹骏马呼之欲出。
小男孩惊讶万分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石头里藏着一匹马?”雕刻家认真地对孩子说:“石头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心里有马,就把它雕刻出来了。”
心里有什么,将来就能成为什么。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把平凡岗位的劳动者,作为心中的偶像,那么他将来一定会做出杰出贡献,因为共和国的大厦是靠辛勤劳动建造出来的。
面对孩子追星,父母不必恐慌,而应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最可爱的人。
千万不要对着想当厨师的孩子说没出息,更不要对学习成绩不如意的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让你扫大街去!”在我们的国家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伟大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心中有目标,有追求,将来一定能成功。成功的关键是要让孩子喜欢所做的事,但今天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家长可能给孩子买了很多作文书都没有用,而孩子如果有一篇文章被发表,那成功的喜悦感受就会把他引上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