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为什么不快乐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小记者们去访问时任国家总督学的柳斌同志,我想听听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和12岁的孩子在一起是怎样交谈的。
“柳爷爷,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
听到小记者的问话,我真为柳斌同志捏把汗,几十年前的事还记得住吗?
“捉小鱼小蟹呀!”谁料想,孩子的话题引起柳斌同志极高的兴致,好像使他一下子回到童年时代。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里小鱼、小虾、小螃蟹可多啦。我很会抓小鱼,双手轻轻插入水里,就能捧起一条小鱼。我和小鱼玩一会儿,再把它放回水里。抓螃蟹最有趣,夜晚打着灯往河里一照,河面被照得通明,螃蟹一见亮就躲了起来。这时,只要你轻轻搬开河里的石头,就会看到小蟹全都在石头下面……”
我被柳斌同志的话吸引住了,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男孩子光着小脚丫在河边嬉水捉鱼的画面。这时,我看了看柳斌同志身边那几名小记者,不禁愣住了,只见孩子们的脸上表情平淡,没有兴奋,只有陌生。
“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呢?谁想说说?”我向孩子们发问了。
一片沉寂。
“最感兴趣的……”几个孩子嘴里小声重复着,想说,但又不知说什么。
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我的心头。童年的快乐,本来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的,60多岁的老人提起来是那样兴致勃勃,十几岁的孩子却是那么陌生。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们被关在水泥房里,禁锢在课桌前,他们的童年被作业、考试、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家长的催促声占满了,他们的童趣已经被挤得无立足之地了。
我记起柳斌同志曾给我讲过的一件事:有位爸爸为自己七岁的女儿举行了古筝演奏会。七岁女孩手指一撩一拨,音韵如行云流水,幽雅而清纯,令人十分惊喜。但后来,人们从对孩子的成绩和聪明的惊喜中冷静下来之后,就发现这位小演员、小明星好像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呢?少了孩子气,少了孩子的天真。
这引发了我的同感。我时常从被大人视为“好学生”的孩子的脸上,感觉到一种冷漠和成人的忧虑。这是为什么呢?
一篇题为《孩子不是文明的奴隶》的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我到非洲和那里的孩子照相的时候,总的感觉是他们特别黑,但是他们的牙是白的,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是无比灿烂的微笑,我一下被感动了。我想起和中国孩子照相的时候,只要有一群孩子照相,老师总是喊“茄子”,他们才笑呢,如果没有人喊就有人不笑。孩子为什么不笑?因为他们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
一是因为他们缺少空间。这点我有切身感受,大家都知道,《知心姐姐》是《中国少年报》的一个栏目,很多家长说他们是从小看着《中国少年报》长大的。是的,那时候的“知心姐姐”是孩子不见面的辅导员。我从1986年开始主持《知心姐姐》栏目,孩子们呼唤“知心姐姐”从报纸上走下来,于是我走到孩子们面前,和他们面对面,我忽然发现孩子的很多烦恼来自父母,于是我又走到父母面前,和他们面对面,我又忽然发现父母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孩子,就这样,“知心姐姐”渐渐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尽管我去了很多地方,但是认识我的人毕竟有限。后来不一样了,中央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很多电视台搞了很多栏目,请我去做嘉宾,一下就有很多人把我认出来,我开始还挺高兴的,后来发现被很多陌生的人认识挺累的。我们家门口有个商场,本来去买东西可以随便地买,可是现在一到商场,别人就说卢老师来了,我一回头,就看见一群人等着找我咨询呢,还有人先去买本书让我签名。有一次我爱人在家做排骨,让我去买酱油,我去了一个小时才回来,我回来一看人家已经开吃了。本来有的商场是可以砍价的,现在人家认识你,不好意思砍价了,我忽然觉得去商场缺少了很多自由。有一次我到医院去看朋友,去了洗手间,那儿的人特别多,我为了不让别人多等,上完厕所拎着裤子就从台阶上下来了。我刚下来,就有一个小护士笑眯眯地和我说:“卢老师,你怎么上这儿来了?”我心里想:我怎么不能上这儿来呢?她又说:“我妈可喜欢你了,天天在电视上看你。”我说:“谢谢你妈!”我心里在想:下次人再多我也得系好裤子再下来。有一天傍晚,我走进我家的小区,有一个中年妇女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朝我走来,抱着我的肩膀说:“我怎么越看越觉得你像卢勤呢!”我只好告诉她:“我就是。”瞧,她都没经过我允许,上来就抱我。
我忽然理解了今天的孩子。我曾经对一个孩子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爱你一个人,你多幸福啊!”孩子说:
“你不知道我累着呢,每天六个大人,十二只眼睛瞪着我。”我很同情他,他确实很累,是心累。当一个人被很多人盯着的时候确实很累。所以我理解了明星为什么出门要戴墨镜。那天我在我的手机短信上看到一个兰州的女孩追星,追刘德华,他爸爸都跳海死了,那孩子还追呢。刘德华公司声明说,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人被盯得很紧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很辛苦。
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门口挂个牌子,写着:“请勿打扰!谢谢合作。”孩子的妈妈说:“我看着牌子就生气,我把他养这么大,他给我来这个。”我问她:“你是不是打扰多了点?”妈妈说:“是,只要离开我的视线我就去找。”
我到上海一个小学和小学生座谈,我问他们:“你们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小孩说:“我希望自己有个大房子,大房子的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进去,别人都进不去。他们一天到晚跟着我,太烦了。”一个孩子说:“我将来一定要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妈吃进去光说好话,不说坏话,她老说我不好。”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将来买张床,不放在家里,我挂在树上,省得他们整天唠叨我。”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将来一定要学会隐身术,专门到爸爸妈妈房间里,看他们都嘀咕我什么。”……我当时笑得肚子都快破了。
我明白了,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有多大的房子,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我们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基础是要有一个知心家庭。什么叫知心呢?就是相互谅解、相互信任,不要把对方盯得太紧。两口子过日子也是一样,对方回来晚了,别老问干什么去了?和谁去的?男的女的?叫什么名字?这样你们俩非吵架不可。要宽松一点。如果一个男人在外面花心,你盯着他也没用,你问也问不出来,打死他他都不会告诉你,你越问他离你就越远。人都是会互相感动的,你给我一些宽容,我就非常地感动,这点我们成人都好理解,那么对孩子我们确实也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有一次我到电影演员沈丹萍家去,他们家的孩子就在地板上爬,后来在凳子上睡着了。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没有限度,是说要给孩子一种空间,让孩子可以去施展。现在的家长管得太多,孩子一旦没有了你,他就不能生存。所以我觉得,人要想快乐,就要有空间。就像我们的血管如果被堵塞,就会造成脑溢血的道理一样,没有空间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二是因为孩子远离了大自然。孩子本来是大自然的孩子,但是今天的爸爸妈妈恨不得孩子生下来就是神童。有位妈妈晚上11点给我打电话,说:“不好了,我儿子得了多动症,他坐半小时就得出去跑。”我问她儿子多大了,她说:“都三岁半了。”我说:“三岁半的孩子坐着一动不动,肯定有问题。”
我们今天的爸爸妈妈最爱给孩子买的书就是优秀作文选,孩子是“天下作文一大抄,一写作文就发愁”。写作文本来是说出心里的话,但今天的孩子没话说了。一个小学老师向我诉苦说,他给孩子留的作文题是《我做的一件好事》,结果全班70%的孩子写的是捡钱包,全是瞎编的,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事,根本就没有感觉。现在的高考作文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几年来我们高考的题目。北京有一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讨论“安全”,很多孩子看了发愁,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安全问题,天天有人车接车送,但是参加“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孩子却有话要说了。有一年我们“平安行动”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上海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获得大奖。
一天,这个小男孩正在操场上玩,一个歹徒持刀闯进了校园,把这个小孩当成人质闯进了一个教室,教室里的孩子吓呆了,在老师的疏散下,其他的孩子离开了教室,教室里只剩歹徒和这个男孩了。老师在外面冲歹徒喊:“你把孩子放下,我给你当人质!”歹徒不干。老师怕小孩害怕,对着小孩喊:“别害怕,这是在拍电影!”小男孩就和坏人说:“叔叔,你演坏人演得一点都不像。”歹徒说:“你老实待着,下辈子我给你当牛做马。”小男孩说:“叔叔,人哪有下辈子啊,人就一辈子,你要把我杀了你就活不成了。”歹徒做梦都没想到小孩如此镇静,一愣神警察进来了,小孩得救了。我问这个小男孩:“当时刀放你脖子上你不害怕吗?”小男孩说:“不害怕,这种电影我看多了。”我当时就想,这个小孩高考写作文一定能得高分,他经历的事情批卷老师都没经历过,他的感悟绝对原创。老师批作文一定会来情绪,因为有真情实感。对孩子来说经历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
人生的感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亲身经历,一是来自一些书刊。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有读书读报的习惯,积累一些故事,那对自己会大有好处。
我们不要束缚孩子的大脑,只背下来要求背的东西,其他什么也没有,就会缺少创造。我们国家现在提出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
“不要只满足中国制造,我们要中国创造。”创造从创意来,创意从大自然中来。孩子的大脑要想发展,一定要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去感悟自然,孩子的思绪才能丰富起来。
许多父母不惜重金买钢琴,请来家庭教师,逼着孩子去学,却不知道,这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我在接听“知心电话”时,上海的一个男孩神秘地对我说:“‘知心姐姐’,你猜我最恨什么?”
我好奇地问:“你最恨什么?”
“最恨我们家那架讨厌的钢琴了。为了弹钢琴,我挨过妈妈许多骂,也挨过爸爸不少打。可我根本不爱弹钢琴,每次坐在钢琴前,就像坐电椅一样难受。我喜欢踢足球!可我爸爸妈妈说踢足球没出息,影响考大学,硬把我心爱的足球从阳台上扔了下去,我找了一天也没找回来。”
为什么父母花几千元钱买来的钢琴,竟成了孩子最恨的东西呢?为什么丢掉一个在大人眼里不值几个钱的足球,竟让孩子如此伤心呢?
因为这些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爱孩子,他们拼命地去为孩子构筑一切,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无情地把他们和大自然分开,无情地剥夺了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事物的权利。
孩子固然是父母的孩子,但做父母的首先应该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爱好的个体。我们要塑造孩子,但不能牺牲孩子的天真和童年的乐趣,不能以大人的认识和感觉为标准限定孩子。“应该让孩子去玩泥巴,去小溪,去踢足球,去趴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看蚂蚁搬家,和小伙伴一起磕磕碰碰,甚至擦破块皮,四处发现‘新大陆’。”孩子的行为可以引导,但童趣、童真不能被剥夺,童心不能被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