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复合人才创新能力 重构出版队伍建设体系——融媒体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刘莉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成为当下传媒业界发展的趋势。出版业作为新闻媒体业的一部分,数字化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不仅要实现技术层面上的升级,还要实现图书生产管理的全面转型。这给出版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拥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团队。融合发展的人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定位问题,即转型过程中出版界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出版复合人才;二是人才培养问题,即如何在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职业继续教育及个人终身学习三个层面完成个人业务能力与行业发展的匹配;三是人才激励机制问题,即转型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传统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利于数字人才引进与传统人才转型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完善有效的创新团队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出版转型升级过程中团队的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建设,就是要从这三个主要方面着手,完成从个人到组织的培养和建设,在行业内形成有效的数字人才保障机制,这是能否完成数字化转型以适应阅读市场变化的重中之重。
一、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职业能力
数字出版无论形式发生多大变化,其落脚点依然在于内容生产。因此数字人才必须具备传统出版所要求的基本职能精神和业务能力,即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应对新媒体对出版行业的改造,数字出版人才还需要具备新媒体运用能力、自主创新产品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即内容生产能力和多媒体运营能力。
(一)内容生产能力
内容生产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出版人才区别于其他数字时代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数字出版人才传承出版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与信息极大丰富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内容并使得传播信息变得十分容易,搞清楚出版人才在现代信息传播中承担什么样的文化使命,发挥什么样的文化功能,是做好数字出版工作的前提。数字出版人才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文化修养,来做好数字时代的信息把关人,决定了知识型、价值型内容生产的质量,也主导着社会文化的整体风貌。因此内容生产能力在现代出版人培养中不会因为技术手段而显得无足轻重,而更应该强调其在出版的文化属性、价值导向、主体意识方面的重要性。我国数字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要强调文化人的把关者角色,牢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充分保证内容生产的导向性、知识性、科学性,强化编校质量,自觉抵制低俗内容。也就是说,在宏观层面,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微观层面,要确保内容的规范性、创新性,形式上具有艺术性和高品质。这种对内容生产能力的行业坚守不因“互联网+”产品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文化传承与打造精品是出版人不变的守则。
(二)多媒体运营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媒体、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不断融合的态势,因此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不同媒体传播的特点,打造特色信息产品,并做好跨媒体运营管理是行业对出版人提出的新要求。首先,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比如办公自动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及网络内容编辑技术等。其次,数字出版人才还要具备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比如标准化编码描述、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合成与再现等。再次,数字出版人才还要具备数字化内容创造能力,比如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生成文本与影像声音相结合的多维化、人性化,兼具趣味性和参与性的互动数字内容产品。此外,数字出版人才还要具有新媒体营销能力,比如美国童书品牌大狗文学(Great Dog Literary)的运营官曾讲述该公司综合运用短视频及儿童数字出版平台进行多媒体营销,在实体书和电子书中获得收益。而这种多媒体营销以及在数字平台上推广产品或销售电子阅读产品的做法在欧美出版商中已经成为主流的营销方式。最后,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在传统出版中,人才分工泾渭分明,编辑不懂经营也可以做好本职工作。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分工的界限被打破,以用户为中心如何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把编辑的角色转变为信息管理者,精准服务读者要求编辑深度介入阅读市场的方方面面,加速了编辑作为内容经营者的转变,从内容生产到营销再到价值实现,要求编辑在经营管理方面具备更多的能力以应对这种市场变化。
二、培养融合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非常重视数字型人才培养和建设工作,早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就在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同时要“加强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在2004年开始在全国多所高校开办数字媒体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200所高校设立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大多数新闻传播类院校均建立了数字媒体研究方向。目前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三个途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出版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转型培养、个人终身学习。从国外数字出版人才建设上看,专业人才教育基本也是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数字出版的智力源泉。
(一)院校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院校是数字人才培养的主体。以英国专业数字媒体教育为例,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均采用把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相结合、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模式。在专业设置中,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培养强调在课程计划中加强实践教学,以工作室模式组织实践教学等,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威斯敏斯特大学不仅强调媒介理论基础教学,也要求课程的设置与数字媒体行业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两者课程比例达到1∶1。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创作。该校与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天空电视台等媒体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此外,该校重视教师实操能力,很多教师来自媒体一线,把新鲜的业界经验带到课堂教学,让课堂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我国从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招收第一批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开始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相继有武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建立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向。学历教育层次也逐步提升完善,数字出版教育已经有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个层级,本科领域课程涵盖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应用、数据开发、多媒体运营管理等课程,研究生研究方向涉及网络传播、新媒体技术及商务运营、数字内容管理及信息资源规划等。随着业内迅猛的发展及对实践人才的渴求,产学研相结合越来越紧密,高校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出版机构与企业共建的各类融合媒体实验室、实践基地纷纷建立。
但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数字出版实际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师与产业实践脱节,知识陈旧,缺乏国际视野,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业界参与程度低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大学建设数字出版学科的经验,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把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打造专门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教育,教师是关键,要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终身职业学习,大胆引进一线专业人士走入高校课堂,担当实践类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等相应课程的比例,强化毕业实习,给学生更多的接触行业发展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要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此外,要加强国际交流,主动接触数字出版前沿科技及产品,与国外相关专业互学互鉴,拥有全球化视野。
(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转型培养
传统出版机构在引入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做好已有人才的培训,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接受数字出版相关课程,为传统出版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帮助,完成企业内部的平稳过渡。从融合发展现状来看,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一般以投资设立数字出版部门或公司为主,而这些公司的主要构成人员常常是由出版单位原有IT技术人员和专业编辑转来。这为数字化出版转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需要相关人员整合本单位、本专业原有的出版资源,同时又需要他们具有数字出版技能和开发产品和运营能力,才能做好数字出版融合工作。
我国非常重视出版人的继续教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继续教育给在职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学习充电的机会,但在实际执行层面,继续教育对数字出版领域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仍然达不到人员转型的要求。仅仅通过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欧美大型出版机构针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为我国出版企业继续教育提供借鉴。如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为员工提供在线数字出版学习平台,员工可以根据个人业务需要和个人偏好在线学习数字出版、网络营销以及综合学科线上课程,寻找数字出版专业资料。这种线上学习平台没有集中的培训,基于员工自主学习的灵活性和专业性,适应员工个性化提高技能的需求,对员工成长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出版机构一般只有员工集中培训的学习课堂和专家讲座,这种学习模式在数字出版时代缺少实践性和互动性,员工很难得到个性化的提升,在有条件的出版机构开展类似威利这样的数字化课堂学习是弥补集中培训不足的很好的方法。
此外全员继续教育,特别是数字出版继续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出版单位人力资源保障制度的一个硬性要求,设立相关的实施机制,确保全员数字业务技能的提高。人事部门应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数字出版继续教育制度的落实、组织、协调,并根据人员培训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方案,重视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做好教育效果评估,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参与数字出版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个人终身学习
职业化的数字人才培养离不开个人终身学习。数字出版人才需要一专多能。个人需要主动构建多学科基本知识结构,融合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科技水平的复合型知识能力体系。这些知识主要涵盖人文社科基本素养、所属专业基础知识、出版专业知识、数字出版技术基础知识、出版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数字媒体运营知识等。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出版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内容的兼容度和覆盖面越来越广泛,这需要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既要广又要博还要专,每个人都必须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深化各自的研究领域,具备持续更新知识结构与业务技能的能力。
在个人终身学习方面,其他行业的灵活休假学习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国外,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会允许员工每年有一段时间的带薪休假,这种休假主要鼓励员工去高等学校短期集中学习“充电”或做个人科研类项目研究,通过自主选择的学习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业务水平,拓展技能。此外还有企业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会鼓励员工将在职培训和脱岗学习相结合,为员工参与职业培训课程或MBA管理培训课程提供便利。个人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参与课程,目前国内有条件的出版机构从业人员在工作之余有机会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个人可通过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数字出版研发项目,全面提升科研综合素质和数字出版专业水平。
三、建立完善融合出版复合人才激励机制
在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人力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布局从而适应数字转型过程中出版生产销售全流程的重新整合,以人为本是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中国的新闻出版行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的新型媒体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管理层的推动作用在传统出版和新媒体出版融合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出版业的融合出版人才建设有别于国外市场主导的新媒体人才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符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需要,符合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科学布局,整体推进。
(一)主管部门政策支持
出版业的各级管理部门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出版行业,推动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媒体融合对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新的要求,但出版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人员编制、薪资待遇和人才激励等方面与互联网行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以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了大量技术人员和资深媒体从业人员,使得传统出版业在招聘和留人上难度加大。人员流动加速、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等在很多传统出版社已经成为融合发展的瓶颈。解决人才瓶颈需要管理部门在出版业人才体制机制上从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植,建立健全复合型出版人才引进保障机制,解决特殊人才引进的政策限制,给予优秀人才编制待遇等,从顶层设计上给出版行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二)企业管理层挂帅推进
出版业的数字出版业务在融合发展中不再是一个部门的业务,而是全社整体性的战略,需要出版企业富有决策力的管理层亲自挂帅,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管理层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上,通盘考虑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企业的战略调整,改进传统管理体制,理顺传统部门与数字部门的合作共赢关系。在部门间利益分配上,要对传统部门在新媒体业务发展中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传统部门选择适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对专门的数字业务部门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传统出版业务的选题策划、内容开发和新媒体营销中,多媒体开发深入到出版生产的全流程,并明确部门间在产品利益分配上的关系,提高全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员工内部流动,推动数字出版部门和传统部门在非技术岗位的内容生产岗位上的轮岗,鼓励老员工的数字化岗位转型,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对新媒体技能的培养培训进行倾斜,从而建立起适应新媒体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有效促进整个出版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建设。出版企业还要处理好传统出版的内容生产经验在数字出版领域中的传承和创新。传统出版中内容质量把控机制可以在数字出版中继承发扬,让数字出版也成为精品出版的一部分,这也需要在专业数字人才培养中继承传统出版人的工匠精神。
(三)完善数字化出版流程
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对生产产品的改造,还涉及出版社内部生产流程的再造。融合出版队伍的人才建设也要跟上数字化生产流程的改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于2015年3月31日共同下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和推进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资深童书出版人黄晓燕认为:“一个成功的数字出版平台应该在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上实现数字化,形成对作者、出版者、读者、经销商等业务合作伙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
出版企业需要深入研究适合本单位出版情况的数字出版工作流程,从而改变编辑工作模式和出版社生产模式,在办公自动化及数字出版工作业务方面把融合发展落实到出版社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以人大出版社为例,目前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涵盖选题管理、合同管理、教师资源管理、发行与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印务管理等出版社各项核心业务。未来的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将在内容协同编辑方面探索建立数据加工平台。目前出版行业已经开发出协同编辑系统,如北大方正的协同编纂与动态出版系统,可以满足出版商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协同与合作需要,实现了从结构化内容编辑加工、审核、校对到产品策划和生成全流程的数字化。尽管目前该系统仍处于试用阶段,但这种协同编辑的趋势将是未来改造出版流程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网络化办公必将改变传统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融合出版人才建设也必将是全员性的数字化转型重构,每一个出版人都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做好应对行业变化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