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荣浅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农村“空心村”亟须合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土地荒芜、村舍闲置、农业发展停滞,造成农村大面积的资源浪费和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衰败现象。“如今很多村,只有留守翁。地荒杂草生,孩童更难寻。”这首打油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现状,尤其是偏远地区,村庄几乎都成了“空心村”。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居生存环境的全方位发展带来阻力。

破解“空心村”问题,首先要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造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多年来的粮食市场低迷,农民种地的收益远不及付出,导致农民不想种地;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随着城市扩张的步伐,包括他们的整个家庭逐渐融入城市,而且,这部分人大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迁出,带动了其他人的效仿,造成农村人员外流潮,这一现象从2004年左右开始出现,经过井喷式的外迁,到2008年左右偏远山区村庄基本成了“空心村”。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至今,这种农村人员外流现象有增无减。由于人员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公共资源无法正常维护、运转,造成学校师资流失,医疗设施滞后,部分本可以在家务农的人家也为了子女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只好背井离乡;其三,村民的大量外迁,最终导致学校关闭、医疗系统瘫痪、公共设施无法维护、耕地荒芜;其四,有资料显示,2000年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但这并没留住农民进城的脚步。那么在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相关主导部门有必要进行探讨。

针对偏远山区“空心村”现象,三晋都市报《县区观察》在10月24日《黄土高原上的独影村落》、11月14日《临县青蒿沟:一个没有孩童的山村》的报道中,均有详细描述。结合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思索并寻找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途径,制订合理利用“空心村”资源的方案,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者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引导、提倡有识之士、能人志士回乡创业。综合这些,笔者概况性地提出五点建议:

首先,用激励机制恢复荒芜耕地的正常种植。由于目前农村推行的种粮补贴是按耕地面积补贴,而不按实际种植情况补贴,导致部分农民领取耕地补贴款的同时却将耕地荒芜。针对这种现象,是否将现行的粮食补贴改为更直接的方式,对正常耕作者给予一定奖励,对荒芜耕地者进行相应惩罚。这样,既可减少因土地荒芜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其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把荒芜土地利用起来。在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将农民外出打工空留出来的耕地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流转,形成有效的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早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7号主席令就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法可依、于法有据,农村创业者应当大胆实践。

其三,完善健全教育、医疗、交通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生产、发展的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能够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交通这三大块,要下大力气。

其四,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原生态民俗旅游品牌。通过引导组织农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品牌化道路。挖掘、包装、打造农产品品牌,发展精细农作物,制造精细农产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如农家乐、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对于日益消亡的自然村落,恢复原始生态环境,根据村情打造原生态民俗旅游村庄,达到将农村民俗文化及农产品品牌化的效果。

其五,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提升农民素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包括农民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等。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涉农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注重推动各种农村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从而引导农村创业者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参与、管理农村建设。

农村“空心村”问题亟须解决,如果农村“空心村”问题能够破解,势必会带动农村新一轮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城乡同速发展的效应。

(此文刊于2016年11月21日《三晋都市报·县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