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让农村焕发生机 让耕地硕果累累
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土地已经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大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朋友收入增加的同时,却导致了农村耕地荒芜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量土地荒芜,造成严重的耕地资源浪费,而且,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到了不容忽视、必须解决的地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当土地大量荒芜时,解决我们吃饭问题的粮食从何而来呢?窃以为,解决粮食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要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实施,更需要用战天斗地的精神来翻天覆地地改变农村整体面貌。这里随机做个设想:比如吕梁临县史家洼行政村,下辖史家洼和罗家山两个自然村,两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400多人,但是常住人口不到300人,这种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导致的最大问题是土地荒芜。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应该从这两个自然村的耕地问题上下狠功夫。比如,在这两个自然村之间有一条3公里多的小沟,小沟两旁都是荒山荒坡。据有关人员测算,如果将这条沟填平,可以造出300余亩的水浇地;再如果将史家洼和罗家山相邻的其他两个村庄的两条沟填平的话,则可以再增加1000多亩高产田。这样,自然会对改变这几个村庄的面貌起到很大作用。其一,利用山沟荒地变废为宝造出的这些高产地种植当地优质农产品或地方特色主粮,从而提高本土特色农产品和特色主粮的产量与质量;其二,将荒坡填沟造地还能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中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尤其是山西,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易发生水土流失。如果能够填沟造地,自然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其三,如果连片的几个村庄都能够实施填沟造地,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乡村特色,对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可谓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能再将乡土民俗文化与本土特色土特产品一并打造,何愁无人来休闲旅游,体验农村生活呢;其四,如果耕地也增加了,城里人也来休闲旅游了,那么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就有条件回家,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展打拼了。
“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粮食首先是公共物品,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很显然,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关键在于我国广袤的农村。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减少耕地浪费,提高粮食产量是我国各地农村、各族农民所承担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相对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应有之举,也是强我中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此文刊于2017年4月10日《三晋都市报·县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