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谪仙李白
过了几天,少年班众人聚在一起。知老对裴士英道:你是李太白的师弟,我还是介绍一下李太白的奇闻异事吧。有些事情或许你还没有搜集到。不过,李太白曾在终南山住过一段时间。无缘一见,也有些许的遗憾。
李白,字太白。说起来还是当今圣上的同宗一族。李母梦长庚入怀而生,那长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赋字太白。
那李太白自小生得姿容美秀,骨格清奇,有飘然出世之表。在他“抓周”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李父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个诗人,要是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李父就对给儿子起名愈加谨慎,以至于七岁时还没有起好姓名。
这年春天,一家人在家中的院子里闲坐时,李父为了考考儿子的本事,就决定作一首咏春的绝句。
李父咏了“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对妻儿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李太白的母亲想了一会儿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太白就用手指着李树,脱口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一听,在连声叫好的同时,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正好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这不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好名字吗?于是,他当场就决定儿子的姓名就叫李白。
李白一家个个充满才气,有一个对诗的氛围。
有一年中秋夜,天高气爽,月明星稀,景色十分迷人。李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赏月,共享天伦之乐。喝了几杯之后,父亲李客兴致盎然,便想试试儿女的才华,说道:“今夜月白风清,合家团聚,我出个对子,你兄妹二人来对。”
李客说:“山清水秀。”李白随口对道:“花好月圆。”妹妹李月圆一听哥哥用自己的名字作对,把嘴一翘,脱口而出:“桃红李白。”
李客见此情形,不便夸奖谁,又不好责备谁。
李妈妈见此打岔说:“都不好,还是听我对一个。‘人寿年丰’。”
李客又说:我再出一对你们对。盘江、涪江、长江,江流平野阔。”
月圆抢着说:“匡山、圌山、岷山,山数戴天高。”
李客一听,这匡山、圌山、岷山、戴天山,都是江油附近的名山,竖起拇指,说道:“好,对得好。”
李白笑道:“初月、半月、满月,月是故乡明。”
李妈妈说:“白儿对得也不错。”就这样,你出一对,他出一对,一家人一直对到深夜。
李白一天随父亲拜访一位朋友。到了晚间,花园里四处有萤火虫在飘舞,李白便和众宾客带来的孩子们一起蹦着跳着的捕捉萤火虫,不亦乐乎。客人到齐后,宴会就开始了。
酒过三巡,氛围渐浓,席上有人对李父建议道:闻到令郎诗才过人,便请即兴作诗以助酒兴如何?其他客人也都齐声附议:好啊。那以什么为题呢?有人道:小孩子们不是在捉萤火虫吗?那就以《咏萤火》为题可好?大家一致同意,鼓起掌来。
面对大家的热情,李父不便回绝,内心不免有些忐忑。李白却很坦然站起身来,略一思索,便朗声咏道: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吟毕,席上沉寂了一会儿之后,立刻掌声雷动大伙儿齐声称好。一位老爷子手捻胡须道:好诗,确实是好诗!雨打不息,风吹更明,创意高昂,并将萤火进深可与星辰比美,栩栩如生。句句写到萤火,且句句都是小孩子语气。难能可贵,真乃神童也!
李白转眼到了十岁,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人人都夸他锦心绣口。
裴士英道:原来如此。
知老接着道:李白是一位奇人。十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十五岁开始沉浸于三件事: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真真是天下英雄出少年。
裴士英问道:那是什么奇书呢?
知老道:奇书就是赵蕤当时刚刚成就的《长短经》十卷。赵蕤,大家听说过吧?赵蕤、李白,被称为“蜀中二杰”,有言道: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赵蕤的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术的著作,当时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知老看到大家关注的眼神,继续讲道:《长短经》不以成败论英雄,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真实再现了以往的历史事件。对历代智谋权术从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等方面以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总结与阐述,提醒人们对于任何人和任何事物,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真正做到识人量才、知人善任。
《长短经》是以《易》中的思想“变易、简易、不易”为宗旨,说明凡事有短长,要想固根蒂、革时弊、治乱世,就要明晰长短机变,重在结合实际,不要被表象蒙蔽。确实是一部实用型的经典韬略。
如《长短经》的大政篇中所述:老子说过,用正当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奇异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清静无为的方法夺取天下。荀子曰:做国君的人以知人善任为己任,普通百姓则以提高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己任。如何证明这个道理呢?在尧的时代,舜做司徒,契做司马,禹做司空,后稷做田畴,夔做乐正,垂做工师,伯夷做秩宗,皋陶做理官,益做驱禽。以上九个方面的事情,尧一个方面的事情也做不了,为什么却做了君主,另外九个人做了他的臣子呢?因为尧了解他们九个人各自的才能,使九人各尽其才,才尽其用,尧得以在九人事功的基础上称王于天下。
又如《长短经》的德行篇中所述:汉灵帝继位之时,正值百姓疲惫、嗷嗷待哺,天下都渴望出现中兴的局面,正该顺应天意,推行德政。而灵帝却不敢有任何的改弦更张,一味的继承了桓帝的暴政之策,终于倾覆了汉家的社稷。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政治也需要张弛有度,单一的张与驰都不会持久。
《长短经》的德行篇还讲到:司马懿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二人相比,孰优孰劣?道:司马懿本一介书生,后来参与辅佐帝业,匡济世事危难,文韬武略,的确有许多值得称颂之处。然而他为政用兵,多依仗阴谋诡计,不用仁义之道,用诈伪之术待人接物。假设魏与蜀势均力敌,会兵中原,司马懿的奸计和诸葛亮的谋略相比,恐怕还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知老道:力等者巧胜,巧等者力胜。当力与巧都不能对等的时候,就要详加计算力与巧之间的转换。
知老继续道:李白得到赵蕤的精心培育,自此一心要学以致用,建功立业,只不过当逢盛世,便少了纵横术的用武之地。
李白遍游各地,将自《长短经》所学的王霸之气用于舒畅情怀,心里涌出了众多立意于天地之间气势滂沱的诗篇。
几个人对望了一下,内心恍然:原来李太白惊天动地的诗篇竟然源自于此。
知老继续道:杜子美青年时所作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已然空旷无比了。但那还只是站在高山上俯瞰大地,自身并没有脱离大地。而李白却是翱翔在高空俯瞰芸芸世间,境界自然不同。一天一地也。
经知老这样讲解,原来模糊的概念突然清晰起来。众弟子们纷纷点头称是。
杨羽问道:师傅,天地人。天地有了,那么,人是谁呢?
知老道:人者,王孟也。王维王夫子和孟浩然孟夫子,善于发掘自然与生活之美,即景会心,追求内心的感受,是为人也。
杨羽这才释然。原来诗歌竟也有天地人之分。
知老微笑着点了点头,继续道:李白年少之时读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内心一震,声音颤抖的大声喊道:这才是诗,这才是诗啊!子昂的这首改变了大唐诗风的诗,也奠定了李白的诗风。李白随后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不胜枚举。李白的诗往往立意于天地之间,也难怪贺知章老先生第一次见到李白,便直呼其为“谪仙人”。
众人皆以为然。
裴士英道:师傅,我知道李太白有一首立意天地之间的诗《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裴士英接着道: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李白游览大山,至夜间仍不忍下山,乃借宿山顶的寺庙。小僧问清姓名请示住持。住持怕此人假借李太白的大名,便要求做一首诗来。第一句“危楼高百尺”报上来,住持还觉得一般。第二句“手可摘星辰”再报上来,住持已经开始吃惊了。等到第三第四句报上来,住持慌忙来到寺庙大门,说道:怠慢太白了,得罪得罪。请!
杨羽杨云帆对于剑术最是得意,问道:李白学剑术是什么剑术呢?
知老道: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我介绍道:我是陇西平民,在楚汉游历。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
知老接着道:当今之世,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能文能武者大有人在。李白出川前号称青莲居士,使的是一把青莲剑。李白在蜀地以剑会友,遍访诸侯,想必剑术也是极好的。
来看李白写的一首诗,正是李白漫游大梁之时而作的《侠客行》,体现了李白的剑客的豪气: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说的是: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
李白好剑术,自然是交往了众多的侠士。这是在大梁有感而发,同时也是展示了自己的侠客情怀。
杨羽接着问:那好神仙呢?
知老道:李白在蜀中大山修道,认识了道长元丹丘,元丹丘受道于胡紫阳,胡紫阳受业于李含光,李含光承业于司马承祯老仙师。司马承祯老仙师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被当今圣上称作道士皇帝。
李白二十五岁出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心想做第二个司马相如。这一日来到“西控巴蜀,北接襄汉,襟带江湖”的江陵,正在江边和几位朋友一起喝酒,众人醉意朦胧,咏诗唱和,却惊住了正随同师傅司马承祯老仙师前往衡山而路过江陵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名李持盈,法号持盈法师,当今圣上之胞妹。李白和玉真公主是旧相识,此时巧遇,两人都是喜出望外。
却原来玉真公主初始入教,是为了给则天皇帝追福,而后竟真心皈依道教,圣上见玉真公主修道之心坚定异常,无奈之下,遂命玉真公主代巡各名山大川,代为广交名士。李白在青城山修道之时,经元丹丘引见,得见玉真公主,两人一见如故,倾心相谈,对上清道的见解上竟有不少的共鸣。
李白曾为玉真公主作诗云: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将玉真公主比作“九天玄女”,甚是恭维。
此次两人再次见面,寒暄之后,持盈法师遂将李白介绍给了司马承祯老仙师。
元丹丘曾经多次在司马宗师面前提起过李白,此次见面,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果不其然。尤其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十分欣赏,听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道:“太白境界超凡,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说:“观君眉宇之间英气勃勃,言谈之中不忘苍生社稷,志在匡济。当此开元盛世,自是鹏程万里。”
世人眼中司马承祯那是何等样的人物,受到司马老仙师如此的称赞,李白喜出望外,感怀深切,自信倍增,作诗《大鹏遇稀有鸟赋》,自比大鹏,其中云: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
赋中说的是:(大鹏)激荡起三千里的波涛然后突然腾空而起,向着那九万里的高空疾飞而去。高耸的背脊就像巍峨的大山,扇动的翅膀就像纵横连绵的白云。这首大鹏遇稀有鸟赋,充分表达出了李白所拥有的高远志向。
李白南游洞庭,车览吴越,寓居安陆,遍访名山,拜会友人。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号称轻财好施。千金散尽,名声越来越大。
“那李白怀有什么世俗心机之事呢?”裴士英还没有忘记请教世俗心机,问道。
知老没有直接回答。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缓缓道来: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自比管仲、晏婴,而这两人都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前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后者则在春秋末期齐国衰弱之际,辅佐三代君王,内辅国政,外保尊严。李白而立之年满怀激情第一次来到长安,多方拜访,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推荐。徘徊在巍阙之下,始终不能够进入。多方碰壁,深感怀才不遇。于是写下《行路难》。
裴士英道:师傅,我知道这首诗,我来吟诵吧。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裴士英吟诵诗篇,声情并茂。众师兄弟们不由得受到感染。
知老道:这就是李白对于世俗的无奈。入世,就要应对人情世故,就需要心机。可是豪放浪漫的李太白怎么会有心机?或者说怎么会热衷心机?豪放还好,浪漫的性格最不适合世俗世界。
知老道:李白拥有的不是心机,而是心力,比心机更高一层。心力激发,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易经》乾卦中讲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个人的心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专注,就像腾空而起的巨龙,地面的限制变得越来越渺小,就能自由翱翔于九重天。坚定信念,从不怀疑,且付诸实践,就是心力。
几位弟子们互相对望一眼:好深奥啊。众人用佩服的眼光望着师傅,继续听师傅讲解。
知老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何解读?这一句,才是李白的内心表白,才是诗魂。
杨羽抢着说:云帆云帆,我杨云帆也已是曲中人矣!太白说的是,相信总有一天,能够长风破浪,挂起云帆,在大海中勇往直前,去到更远的地方。比喻总会等到有机会的那一天,施展自己宏伟的抱负。
知老道:对。李白唱到,行路难,归去来!万般无奈,但此时的无奈尽管是无奈,豪情却是未减。
李太白第一次到长安,遍访诸士,无人举荐。既非名门望族,本来科举是一条出仕之路。但李白偏又傲才视物,耻于科举。仕途无望,那是必然的事情。无奈之下,李白返回东鲁,专心研究道术和剑术。学习剑术的过程你们可否了解?
裴士英只是知道李白拜其父裴旻为师,拜师之前的过程却不甚了解。于是摇了摇头。
知老对裴士英道: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你也才刚刚三四岁的样子。
知老接着道:李白自安陆移居东鲁汶阳后,听说白云庵有位尼姑剑术很高,名冠东鲁无敌手,很想与她比试比试,论个高低。可是,他几次登门寻访,均未见到白云师太的踪影。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这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佩剑携酒,又去登游龙门山,从赤龙潭、灵光寺、到秀灵台、未来香,只见山清水秀,云蒙雾罩,如同仙境。刚登上龙门山顶,只觉得眼前一亮,山顶上正有一位尼姑,手舞宝剑,疾如闪电,击刺挑格,动作敏捷。李白喜出望外,高兴万分,不由喊道:“白云师太吗?你让我好找!”白云师太见有人来,赶紧收剑,站定:“请问施主,找我何事?”李白施礼抚剑:“青莲居士,特来讨教。”白云仙姑有意推辞:“佛道两家,师不同门,互不相扰,请道长自重。”说罢转身欲走。
李白上前拦住:“李白云游八方,均为以剑会友,请师太莫要推辞。”白云仍然冷若冰霜:“道长素不相识,更无怨仇,何必争斗?”李白执意比剑:“久闻师太大名,难得一见,常言道不打不成交,请师太出招。”说罢先自抽出宝剑,摆出架势。白云师太万般无奈,只得抽剑应战,但并不急于出招。
李白素来好胜,率先出手,击刺挑格豪气纵横,削劈点撩、剑法刚硬。白云则剑法典雅飘忽,变化多端、虚中藏实,柔中带刚。两人交战百余招,未见输赢。
李白求胜心切,出剑险重,白云师太心气太平,只守不攻。李白越战越猛,白云师太身软手轻,好像是体力不支,猛然打了个趔趄,露出了破绽,李白瞅准时机,快速出手,直朝白云刺去,岂不知这是白云师太一计败中取胜。只见白云师太不慌不忙,接住来剑,按、拧、拨、带,使了个四两拨千斤的技法,李白猛然扑空,失去重心,脚下无根,再想收剑,已然晚矣,噔噔噔噔,向前冲出五六步,咯吱一声,将宝剑插进了石缝,再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过时,白云师太走来,手握剑柄,一推、一送,轻轻一抽,噌的一声,就把宝剑取出。这回,李白可真佩服得五体投地,豪风傲气飞得一干二净,当即拜白云师太为师,攻练剑术。
经过半年苦练,李白的剑术大有长进。也悟到了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道理,人生不就是以柔克刚吗?白云师太道:“你学剑这么长时间,有了长足的进步,要想精研剑术,可拜我师兄裴旻为师。裴师兄的剑术武功,高我十倍。想当年裴师兄跟随左羽林大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孙佺率领两万八千名唐军北伐奚人和契丹,唐军在险要之地被奚人打了埋伏战,敌军对唐军发动突袭,一时间箭如雨下,唐军混乱,难以匹敌。在危急时刻,裴师兄挺身而出,飞身上马,驰骋军前,面对敌军箭雨,挥舞双刀砍断迎面飞来的利箭,奚人头领见状大为惊骇,撤围而去。裴师兄善于拉弓射箭,当年镇守北平郡,一天射虎三十一只,传为佳话。”
经白云师太一讲,李白对裴旻敬佩十分,便给裴旻将军写信说:“白愿出将军门下。”并附诗词三首。
《赠裴旻将军》-王维: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赠裴将军》-颜真卿: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
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裴将军剑舞赋》-乔谭:将军以幽燕劲卒,耀武穷发。俘海夷,俘山羯。左执律,右秉钺。振旅阗阗,献功於魏阙。上享之,则钟以捍虡,鼓以灵鼍。千妓度舞,万人高歌。秦云动色,渭水跃波。有肉如山,有酒如河。君臣乐饮而一醉,夷夏薰薰而载和。弟谓将军,拔剑起舞,以张皇师旅,以烜赫戎虏,节八音而行八风,奋雨阶之干羽。公於是乎贝胄朱綅而作色,虎裘锦裼而攘臂。抗棱威,飘锐气。陆离乎武备,婆娑乎文事。合桑林之容以尽其意,照莲花之彩以宣其利。翕然膺扬,翼尔骧。锋随指顾,锷应徊翔。取诸身而耸跃,上其手以激昂。纵横耀颖,左右交光。观乎此剑之跃也,乍雄飞,俄虎吼,摇辘轳,射斗牛。空中悍栗,不下将久。炊风落崦雨来,累惬心而应手。尔其陵厉清浮,绚练夐绝。青天兮可倚白云兮可决。睹二龙之追飞,见七星之明灭。杂朱干之逸势,应金奏之繁节。至乃天轮宛转,贯索回环;光冲融乎其外,气浑合乎其问。若涌云涛,如飞雪山。万夫为之雨汗,八佾为之惭颜。及乎度曲将终,发机尤捷;或连翩而七纵,或瞬息而三接。风生兮蒨斾襜襜,雷走兮彤庭煜煜。阴明变见,灵怪离猎;将鬼神之无所遁逃,岂蛮夷之不足震慑?嗟夫!兰子之迭跃,其技未雄;仲由之自卫,其舞未工。岂若将军为百夫之特,宝剑有千金之饰,奋紫髯之白刃,发帝庭这光色。所以象大君之功,亦以宣忠臣之力。或歌曰:洸洸武臣,耀雄剑兮清边尘,威戎夷兮率土来宾。焉用轻裙之妓女,长袖之才人?圣上穆然,诏伶官,斥郑卫。选色者使觇乎军容,教舞者俾观乎兵势。激楚结风,发扬蹈厉。佥谓将军之剑舞,古未之制。
知老感叹道:裴将军乃是当朝第一剑客,大诗人王维和大书法家、武部员外郎颜真卿均有关于裴将军的诗啊。
李太白那是何等桀骜之人,不是裴将军这等名声,李太白也不会就这么容易拜师裴将军的。
裴旻将军当时也隐居在东鲁汶阳,见李白如此好学,诚心诚意,又接到师妹白云师太的推荐,同意收李白为徒。
李白在东鲁汶阳跟随裴旻将军学剑三年,以“铁杵磨针”的精神,日夜苦练,长期不懈,剑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曾多次受到裴将军的称赞。
李白学剑来山东,为的是除暴安良,助人于困,曾得到各地豪侠的敬重。在与侠客交往中,得江南友人赠龙泉剑。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诗中,“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曾提到此剑。
崔宗之称赞李白:“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外。袖有匕首剑,怀中藏陵书。”李白通文好武,一生致力诗作,但却身不离剑,且刻意求精,力图强体健魄,陶冶情操,锤炼意志,献身许国,这种精神和毅力,一直为世人所敬佩传颂。
知老继续道:天宝元年,圣上宣诏,李白二次入长安。赴长安前写了一首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问你们,仰天大笑有几层意思?
陶然道:仰天大笑笑的是,世俗再也拦不住我。
贺兰道:仰天大笑笑的是,终于可以实现政治抱负了。
杨羽道:仰天大笑笑的是,终于要来到天子身边了。
齐飞道:仰天大笑笑的是,我岂是一般人等。
裴士英道:仰天大笑笑的是,我不经科考也能入仕。
知老道:你们忘了李白《行路难》之二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吗?仰天大笑的是:机会可望不可求,但终于来临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我辈”,有没有注意到?不是一个人,而是指和自己一样的一批人,都将迎来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才要“仰天大笑”,豪迈气质一览无余。
知老道:李白来到圣上身边,能有多少人拥有如此难得的机遇?按理应该有足够的施展机会。可是事实你们都知道,李白在长安呆了二年就被圣上“赐金还山”了。
当年李白进宫朝见圣上,正赶上圣上在宫内赏景游览。见到李白,圣上降辇步迎,让李白坐到七宝床上,亲手调羹,赐予李白。皇上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皇上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
皇上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凭借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为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但李白不满足于眼前的区区诗待诏,要进言的是自己擅长的兴亡治乱的纵横之术。可眼前是大唐盛世,纵横之术就没有那么必要。
李白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仕途失意,更加恃才傲物,处处蔑视权贵,将自己逐步推向了失控的危险境地,以至于招致多方毁谤,失去了阵脚。可见傲气之人且毫无掩饰而锋芒毕露者是不适宜做官的。
可是,李白的狂傲是与生俱来的,实是难以改变。记得当年李白在川内游览,面见渝州刺史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得李刺史不悦。说起李邕那是何等人物。圣历年间任左拾遗时曾敢于当面指责武皇的心腹张昌宗兄弟以权谋私,威名远盛,自然对后辈言论颇不为意。李白见状,竟写下了《上李邕》以示不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颠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说的是: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知老道:李白是奇才奇狂。渤海国下战书,朝中无人能解。圣上急诏李白,武士们将又喝醉了酒的李白抬进宫中。圣上准许李白进宫象自家一样不必拘束,李白在家每每是脱了靴子的。醉态之下靴子脱了半天也脱不掉。朦朦胧胧,指着身边之人,你给我脱靴,你给我捧砚。哪知这两人正是大内总管高力士和当时的太真道士今日的贵妃娘娘。圣上着急,示意高力士和太真道士照做。两人无奈,一个脱靴,一个捧砚。李白这才展开战书,放在右侧。在左侧宣纸上写下回书。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回书气势惊天:
战书言道: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立戰。
李白回书: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李白醉意朦胧,随意指使两人为其脱靴捧砚,并非有意而为。但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而无端埋下了怨根。
知老继续道:实现政治抱负,首先要站稳脚跟。《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就是说:善战之人,先要使得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坚密防守不被敌人战胜在于自己,能不能战胜对方,在于敌人的消长变化。因此善战者,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无法做到必然战胜敌人。胜利与否可以时时计算,但不可以强力而为。
就像我们练功,自己都没有稳住阵脚,怎能防御?怎能进攻?即便强行进攻打败了敌人,自己也会失控。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耗损势力。保存自己才有战胜敌人的机会,这也是我要提醒你们的地方。如果凡事都要以力相敌,那就不需要这么多的计谋了。
裴士英等几个人连忙点头:谨遵师傅教诲。
知老继续道:侥幸行险,也是有的。那是处在不利局面的奋发一击。或者是为了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的计谋。这个计谋成则更好,败也无损,那才是最好的计谋。随着一个个计谋的实施,形势就会此消彼长,就要时时刻刻计算机会。三十六计,既是如此。
知老继续道:贺知章贺内翰初见李白,非常欣赏他的《蜀道难》和《乌栖曲》。如今见到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更令“诗狂”贺知章惊异万分,直呼:莫不是太白金星下凡乎?”遂称李白为谪仙人,就此“谪仙人”的称呼就传开了。
贺知章为人秉性豁达,诗风豪放,自号“四明狂客”,人称“诗狂”,和李白一见如故,两个狂人终日在一起醉酒放歌。两人有一天喝酒喝到深夜,待出门付费时却尴尬了,两人身上竟毫无分文可用。情急之下、大醉之余,贺知章把身上的佩件金龟拿出来付了酒钱。留下了“金龟换酒”的美好故事。
李白待诏翰林,呆的最多的地方却是长安街头。在酒肆里和“老祖宗”贺知章、“草圣”张旭一起畅饮,常常酣酒于酒楼,醉卧于街头,被长安人称之为“醉八仙”之一。“醉八仙”有李白、贺知章、汝阳王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时人也呼为饮中八仙。
杜甫杜子美有《饮中八仙歌》为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说:贺知章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
说:汝阳王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地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说:左相李适之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说:崔宗之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
说: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
说: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
说: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说: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
李白在京城周边太白山游玩,写过一首恢宏的《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诗中说的是: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巅峰。太白金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门。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此地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似乎在问当今圣上:我要走了,会不会挽留我呢?又反过来问自己:如果我真的走了,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来呢?既有万般无奈,又留恋珍惜施展才能的机会。
知老道:李白此时又写了《行路难》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知老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如何解读?
杨羽道:当前有一杯酒就应该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知老道:对。李太白第一次长安之行,所写的《行路难》,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二次长安之行,即便来到了天子的身边,仍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此时的《行路难》写出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才放弃仕途,华丽转身。
众人唏嘘。
智老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大家身边,道:圣上心下实是爱重李白,只为宫中不甚相得,所以渐渐疏远了些。见李白屡次乞归,无心恋闷,乃向李白道:“爱卿雅志高蹈,可许暂还,待朕不日再行诏见。爱卿有大功于朕,不能白手还山。有何所需,不妨讲来。”李白奏道:“臣一无所需,但得杖头有钱,日沽一醉足矣。”圣上乃赐金牌一面,牌上御书:“敕赐李白为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托秀才,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失敬者,以违诏论。”又赐黄金千两,锦袍玉带,金鞍龙马。李白叩头谢恩,圣上又赐金花二朵,御酒三杯,于驾前上马出韧,百官俱给假,携酒送行,自长安街道直到十里长亭,樽博不绝。贺知章等酒友七人,直送至百里之外,流连三日而别。李白作诗道谢: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说的是:一旦我朝别金马,辞京还山,就如同一颗蓬草一样随风飘落,门前的宾客日稀,案上的酒杯已空。但我自信才力可合,与当世雄才相比,一点也不逊色。闲来作一曲《东武吟》,曲尽而情犹未尽,书此诗向诸知己告别,从此吾将追随往昔商山四皓,啸傲山林去也。
智老道:酒是诗泉,李太白醉酒才能写诗。只可惜经常大醉之时忘乎所以,言辞激烈,无意中得罪了诸多权贵,况且醉酒之中难免将宫中机密之事泄出,后果不可预测。这或许是圣上下定决心“赐金还山”李白的根本原因,圣上真心爱惜李白的才能才会“赐金还山”。可见李白成败皆酒也。
还山,那不是李太白的过错,只能说浪漫诗人与政治家不能兼得。况且,李太白的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那是志在宰相。往深层次想一想,醉酒之中能勘定国家大事否?否。政治家首先自身要让人可信,所制定的谋略与制度才会让人相信。尤其是宰相,那是人中之凤,需要时时审时度势,时时要保持清晰的头脑,绝对不能感情用事。醉酒之中那是难以做到的。前因后果,李太白并没有想通。况且天生的性格,是最难以自我克服的。
不过为师倒是认为,当今之世,政治家易得,李太白这样的浪漫诗人难寻。少了一个政治家,多了一个浪漫诗人,谁说不是大唐的幸运?
不过,也只有李白才可以称得上“诗仙,酒仙,剑仙”。
智老话题一转,道:当今功成名就之人,当属贺知章贺季真。对比着李太白,功成名就,自有功成名就的道理。
众弟子们知道,智老又要启发大家了。
智老道:贺知章也是当年的状元,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太子宾客兼任秘书监,官至朝廷最高级别的正三品官员,成就非凡。任官至八十六岁。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世人称其为“老祖宗”。
裴士英问道:朝廷官员不是九品制吗?为什么正三品是最高的级别呢?
智老解释道:大唐官员如今最高级别确实是正三品。这是因为太宗皇帝曾经官任正二品的尚书令,之后其他官员既不能平更不能高,因此最高级别就定为正三品。
智老解释完毕,回到原先话题,道:贺季真交友甚广,我们来看看贺季真都有哪些名号。一是“吴中四士”:贺季真与张若虚、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二是“饮中八仙”:贺季真与汝阳王李琎、李适之、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被称为“饮中八仙”。三是“仙宗十友”:贺季真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被称为“仙宗十友”。
贺季真八十六辞官还乡,圣上尽管有些舍不得,但望着贺季真年事已高,也只好同意了。
圣上每每有事总是爱询问贺季真,早已是一种习惯了。这一归去恐不能再有相见的机会了。便问:爱卿还有何所求啊?
贺季真道:愿将在京居所贡献出来作为道观。
圣上答应道:好。那就赐名“千秋观”。
贺季真也知道圣上喜欢给人赐名,又道:小儿子至今尚未取名,求圣上赐名。
圣上笑着答道:也好。略想了一想,道:一个“孚”字如何?
贺季真千恩万谢的应下。
圣上问:贺监还有何要求吗?
贺季真答道:没有了。圣上已然给微臣的太多了。
圣上道:归乡总要有一个地方可住嘛。来人,传朕的旨意,将会稽的镜湖赏赐给贺监以作回归故里之后的居家之所吧。
宰相李林甫上前应道:遵旨。
圣上随后赠诗一首《送贺知章归四明》: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囊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端详了一会儿,意犹未尽,又就写了一段:
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宠赐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当今太子在东门设下帐幕,持学生之礼,率文武百官为贺知章送行。真是完美的官场的结束。陈子昂陈伯玉的那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不过陈伯玉是在孤独中发出的感慨,贺季真的人生经历却是实实在在的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只有站稳了脚跟,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否则,只是徒有理想而已。贺季真顺势而为,借助开元盛世之势,才会取得成绩。顺势而为,不正是道法自然吗?
乐天派的性格也是贺季真成功的另一个方面,这是和李太白不一样的乐天派。还记得杜子美的饮中八仙不?第一句既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随遇而安,知章知章,知进退,知法度。
我们一起来听听贺季真辞官归乡会稽之后所作的名篇吧。
《咏柳》,这是咏物诗的代表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在会稽的镜湖所作。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简单的诗篇不用过多解释,大家都能懂得。众弟子们沉浸在美好的诗境之中。
智老启发道:这么简约的诗,说明了什么?
不等弟子们回答,智老已然说道:有悟性之人,才能悟出真正的道。高悟性之人简约,低悟性之人繁杂。高悟性之人偏于道,低悟性之人纠于理。
智老道:最近新得的李太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这是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的第二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李太白这首诗来看,已经越来越进入自然世界了。
贺兰好奇的问道:为什么诗中写的是紫烟呢?
智老略一沉思,反问道:为什么不是紫烟呢?
贺兰一时无语,是啊,为什么不是紫烟呢?
智老有意识要启发大家,问道:有谁知道诗中为什么写的是紫烟呢?
众弟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香炉中的香燃烧的时候就会冒出紫烟,有的说在白天的太阳下看起来是紫烟,晚上看起来就未必。
智老道:想复杂了。无论原因如何,诗人当时看到的就是紫烟,便将观察到的事实写了出来。事实最为重要,不可否认,安管是什么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