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
服务有很多定义。《新牛津英语词典》将“服务”定义为“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做事情的活动”,将“服务提供者”定义为提供服务的人或物,使用服务的对象则是“服务消费者”。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服务在计算价值链上的位置来理解服务。根据当前计算价值链发展演进的过程,服务位于最顶端(Bouguettaya et al. 2017)。如图1-1所示,位于计算价值链最底层的是“数据”。早期的计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待交换和传输的信息表示为机器可读、可处理的二进制形式,也就是信息技术视角的“数据”。可以将这种计算称为“数据计算”。当机器具有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计算的能力之后,就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抽象、组织,建立适合的模型来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将无意义的二进制数据转化为用来区分不同事物、表达不同事实的符号,即“信息”。可以将这种计算称为“信息计算”。在信息计算之上,计算的更高级抽象形式是对信息的解释,即知识的表示和推理,可以称之为“知识计算”。当前,计算机已经具备了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推理的初步能力,即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机器智能。人们在不断完善机器智能、追求更高智能的过程中认识到,在知识计算之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在知识中加入行为或活动,形成服务,这也是一种比仅拥有知识更高层次的智能。服务是为了满足人类基于知识开展活动、基于知识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劳动的需要。服务为知识提供了一种实现并交付其价值的方式和方法。仅仅使机器拥有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采取行动、执行活动以给人类带来益处。因此,目前,服务被认为是位于计算价值链的最顶端。
图1-1 从计算价值链的演进角度理解服务的概念(Bouguettaya et al. 2017)
在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研究者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对服务计算的研究,迄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服务计算旨在支持服务的创建和交付。服务计算早期的发展和Web服务技术紧密相关。Web服务是将互联网从一个信息和功能提供平台发展成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一个应用程序及应用服务开发和运行平台的基础技术。可以简单地把Web服务理解为部署在Web上的一种软件构件,它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基于任何平台/编程语言的应用都可以采用标准的互联网技术和协议方便地访问Web服务。在服务计算早期的发展中,一系列以Web服务为基础的技术标准规范被提出并被各大厂商采纳,企业软/硬件产品均以定制化Web服务的形式提供。
随着互联网公司进行商业实践及云计算的出现和发展,服务计算逐步深化,服务也有了新的形式。云计算使在互联网上建立大规模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以及通过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为各类用户提供计算、存储、平台和服务等各种资源成为可能。服务部署在多个数据中心构成的云端(云服务),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服务,服务和用户之间可达成细粒度的服务质量保障协议,云端统一对服务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带宽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化,并且能够根据实际负载进行性能扩展。云服务成为实现资源池化和业务资产服务化的主要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深入融合,服务计算继续深化。服务不再局限于Web服务、云服务等具体的形式,而是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服务的本质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供需双方通过协同生产来创造价值的过程。服务的概念内涵既涉及商务业务服务功能与过程,也涉及计算机软件服务功能体与过程。研究者们从更高层次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对服务开展了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大数据环境下的跨网跨域跨世界的新型服务生态系统,即“大服务”(Xu et al. 2015);浙江大学提出“新型现代服务业需要将跨越不同行业、组织、价值链等边界的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和模式创新,为用户提供多维度、高质量、富价值的跨界服务”(Wu et al. 2016);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的学者对云-端融合模式下的软件技术和系统挑战开展研究,围绕云端和终端的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用户资源的开放融合及典型应用与平台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黄罡等2016)。总之,服务业务和服务系统已经越发复杂化,呈现为跨平台、跨域、跨世界的服务生态特征,体现为互联网+体系下的大服务、跨界服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形态。服务的上述发展直接促成了“服务互联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