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道:香料与调料的博物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花椒
神经震动的酥麻快感

花椒是中国本土调料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巴蜀厨师把它推广到了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它漂浮在火锅沸腾的汤水中,装点着麻婆豆腐的色泽。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有香辛味,还能带给人震动的麻痒感,花椒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麻”的感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戴安娜·保蒂斯塔(Diana Bautista)通过实验发现,花椒的某些成分如羟基山椒素作用于人口腔中感受震动的神经纤维,让它们误以为发生了轻微的震动而产生兴奋和紧张。也就是说,“麻”既不是味觉也不是触觉,而是神经对震动的感知。

芸香科花椒属的植物约有25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北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有四五十个品种,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很多植物的干燥成熟果皮都具有酰胺类物质、羟基山椒素等香辛成分,可以作为调料使用,笼统都可称为“椒”或者“花椒”。近现代植物学家把这些植物区分为人们主要栽培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和比较常见的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竹叶花椒(又名藤椒,Zanthoxylum armatum)、山椒(Zanthoxylum piperitum)、食茱萸(又名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等。其中外形特别的是青花椒、藤椒,果实成熟以后还是绿青色。

食茱萸在古代曾是四川人常吃的调料,在北方更为珍贵。古人把食茱萸果实煎熬成的膏状调味品称为“藙”,《礼记》记载给牛羊猪肉调味的就是“藙”。《广雅》把食茱萸颗粒称为“樾椒”,四川人则称为“艾子”,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蜀中人的菜园中广泛种植食茱萸作为香辛调料,可见那时它在巴蜀是常用调味料。宋代四川人还普遍食用食茱萸,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记载,当时“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在那时它是可以与花椒、肉桂相匹敌的香辛料;赵抃《成都古今记》说四川人喝酒的时候也会在盂盏中投一粒食茱萸,让酒也带点香辛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巴蜀人八月采摘食茱萸,捣碎过滤后取得香辛油脂,制成辛辣的“辣米油”给食物调味,可是等到清代辣椒流行以后,人们就很少再用它当辛辣调料了。

黑鲷、红鲷、竹笋和青花椒 浮世绘 歌川广重 19世纪30年代

与局限在蜀地的食茱萸相比,香味浓厚的花椒传播的地域更广,还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文化意义。

“椒”字最早见于《诗经》,周代贵族把花椒浸润的椒酒作为祭祀的佳品,也把花椒粒作为赠送情人的礼物,因为花椒结出的果实密密麻麻,可以象征多子多孙,所以,除了情人之间互相赠送,贵族之间也常以“椒蓼之实,繁衍盈升”祝福亲友子孙昌茂。值得注意的是,周人的发家之地是陕西,当地可能在那时已经从巴蜀引种了花椒。战国时期,屈原写过“奠桂酒兮椒浆”和“播芳椒兮盛堂”的文字,可见当时楚国也流行用花椒、肉桂之类的香料撒在酒中祭奠祖先、神灵。

东汉出现了每年正月初一儿孙以椒酒向家长祝寿的习俗,既可以事先用花椒把酒泡好,也可以把酒和花椒一起端上桌现泡现喝,这以后就成了正月的习俗之一,一直延续到明代。许多诗人都曾记述过喝椒酒之事,如陆游晚年所作《己巳元日》叙述他年近九旬时在元日喝椒酒的场景:

曾孙新长奉椒觞,儿女冠笄各缀行。

身作太翁垂九十,醉来堪喜亦堪伤。

因为花椒子多象征繁衍子孙,气味温暖芳香可以辟邪除恶,汉代皇后所居之处会以花椒和泥涂壁,称为“椒房”。此后“椒房”也成了后妃宫女乃至闺房女子所居的代称。

花椒在汉代也是重要的药材。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西汉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多次提到它。三国时编定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当时人们珍视产于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秦椒”和四川地区的“蜀椒”。当时的方士、道士认为花椒是一种可以通神的神奇药物,如晋代郭璞写过《椒赞》:

椒之灌植,实繁有榛。

薰林烈薄,馞其芬辛。

服之不已,洞见通神。

用花椒给食物调味最早见于三国时代的记载,三国人陆玑《毛诗草木疏》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香。”(1)可见当时巴蜀出产的花椒“蜀椒”已经闻名中原。因为当时还不常见,估计人们就把竹叶花椒、野花椒、青花椒之类的果皮和椒粒笼统称为“椒”,都拿来调味,但它们或者香味较淡,或者微带苦味,无法和四川人千百年来不断选育的优质花椒相比。

竹叶花椒 手绘图谱 玛蒂尔达·史密斯(Matilda Smith) 1918年

巴蜀及相邻的陕甘南部地区出产的花椒自汉代以来一直声誉卓著,如今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产的优质花椒通称“川椒”“川红椒”“大红袍”等,以果皮鲜红、油分大、香气浓著称。估计上古时候因为传入中原地区的数量太少,才被当作昂贵的香料使用,到魏晋以后因为种植规模扩大,可以大量输入中原,就不再稀奇了。

花椒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有学者统计,北魏开始到明代,食品中使用花椒的比例逐渐增大,唐代约2/5的食品用到花椒,明代则有1/3(2)。但从清代开始,花椒在食谱中的比例大大降低,降至1/5。这主要是因为明代大量进口胡椒,人们食用花椒的数量减少了,之后辣椒从清代中期起流行于西南各地,受欢迎程度超过花椒,成为了当地的头号调料。

巴蜀从秦汉时代起就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当地人的饮食素来就有浓厚的香辛倾向,东晋时的《华阳国志》记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这份口感主要就来自花椒、食茱萸的作用。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四川各地普遍栽种辣椒,这又大大加重了川菜的辣味。清末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川菜中已经有热油海椒、海椒面、回锅肉等以辣椒为名的菜式,从此“麻”“辣”交织成了川菜的一大特色。到20世纪90年代,川菜逐渐流行全国,麻辣滋味更是感染了全国各地的菜品。

在中国以外,常吃花椒的也是中国的邻国。韩国的一些料理菜式会用山椒和青椒调味。日本人除了使用山椒果壳,还喜欢把称为“不芽”的嫩叶和未熟果实的粉末用于汤中增添香气。四川花椒也很早就被藏族传入尼泊尔、不丹种植,当地人也经常在各种肉菜、泡菜中使用。此外,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峇达族(Batak)也喜欢采集在东南亚、南亚和中国西南广泛生长的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调味或者制作酱料烤肉。因为这个部族的人种在外貌、服饰和习俗上与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有近似之处,有历史学者甚至推测他们可能是很早以前从云贵高原一路迁徙而来,用刺花椒调味或许就是那时传承下来的习俗。


(1)郝懿行.尔雅义疏[M]//郝懿行集.吴庆峰等,点校.山东:齐鲁书社,2010:3579.

(2)蓝勇.中国辛辣文化与辣椒革命[N].南方周末,20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