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凤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运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通过积极的预防与有效的治疗,可延缓、减轻,甚至阻止病情的发展。现大多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肺胀”的范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提高其治疗水平已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一)“治未病”思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运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除四季养生方法外,还涉及气功保健和房中术等,同时其所倡导的“治未病”蕴含着预防医学的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真正目标。协调平衡是“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

1.“治未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

运用中医学“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理论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分为以下三级:一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针对健康、亚健康和高危人群,即“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属未病先防。二是合理控制已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即“治其未传,治其未变”,属既病防变。三是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即“瘥后防复,治其未衰,治其未竭”。其中,二级预防是临床最为重要的阶段。既往许多研究证实,通过有效的手段,严格控制病情,并发症在早期是可能终止或逆转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养生防治至关重要。

《素问》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素问》载“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思想清静,内无杂念,则精、气、神能够守持于内而不散失,抗病能力得到加强,因而健康无病,神气清静。《素问》载“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说明安静乐观能够促使形体健康,精神内守,享尽天年。《素问》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说明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需注意避邪,调整机体、心理,如停止吸烟、减少外感、适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等。

《素问》载“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生理状态下,五脏六腑在功能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五脏六腑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就是说,当某一部位病变时,就会祸及其他脏腑。所以,在治疗本脏腑病变的同时应注意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具体措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具体措施可从饮食起居、调摄情志、外避邪气和锻炼身体等方面进行。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调养神志,固护正气 《黄帝内经》以调摄精神情志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外避邪气,适应自然 《素问》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要注意避免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素问》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等,均提倡应培养真气,增加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4)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素问》中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之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都说明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疾病的控制和减少复发有重要作用。

治未病的目的在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防止恶化。通过《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指导,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使机体经常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二)藏象学说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中的运用

现代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稳定期肺功能仍持续下降,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阻止肺功能的下降。75%的患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后35天才能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中医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肺康复方面也显示出较大的治疗潜力。陈教授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对肺功能的认识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有一定的体会。

《素问》载“在脏为肺……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门户。《灵枢经》亦载“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如果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而不能辨香臭,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常见鼻翼翕动。由此可知,肺与鼻无论在机体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息息相关的。“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都说明了人体内各种气的形成,都和肺脏功能息息相关。《灵枢经》载“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类经》载“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气”,可见,按中医学理论体系,古今各医家一致认为肺为气之主。

中医学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肾气充足,则可使吸入之气,经肺的肃降下达于肾,纳入丹田;反之,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或肺气不足,气不归肾,就会发生喘促而呼吸困难。由此可知,呼吸必须在肺肾两脏的协同配合下方可正常完成。肺肾两脏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是“金水相生”的关系,在其共营的呼吸作用方面尤其如此。病理上是“金不生水”的关系,异常情况下两者均可导致肺肾两虚,治疗上当补肾纳气。肺与脾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藏象学说中认为,生理上是“培土生金”的关系,病理上是“土不生金”的关系,故肺脾两虚的患者,治疗上当“补土生金”。西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阻塞性通气功能受损,肺功能逐渐下降,与中医学关于“气”的认识是一致的,要保护患者受损的肺功能,稳定期的治疗尤为重要。稳定期其邪气已去,法疗当以补肺脾肾为主,补肺脾之气,纳肾气,尽量延缓患者逐年下降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