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凤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黄帝内经》咳论心悟

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一种独立的疾患。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始见于《黄帝内经》,且以《素问·咳论》论述较详细,对后世影响较深。

《素问·咳论》开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指出肺系疾病会引起咳嗽,接着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可知咳嗽不仅仅限于肺脏,五脏六腑皆可引起咳嗽。为什么肺系疾病会引起咳嗽?从肺脏的五行属性方面来说,肺金生于西方,西方生燥,肺气通于燥气,燥气继而化为燥淫,侵犯肺脏,则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从肺脏的经络循行方面来说,络属于肺系的喉为肺之门户,肺气通过喉与外界相连,肺气升降出入失常,喉首先受其影响,肺气肃降不及,则上逆冲喉而发生咳嗽。

《素问·咳论》载“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通过皮毛、鼻与自然界相联系,易被外邪侵袭,导致肺失宣降,继而发生咳嗽。《素问·咳论》亦载“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嗽的发生与五脏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直接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若心阴不足,心火上炎,熏蒸于肺,可致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若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化火,肝火上炎,木火刑金,可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素问·示从容论》亦载“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肾为水火之脏,若内伤肾阴,则阴虚无以涵阳,可致虚阳浮越,上扰于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咳嗽不仅与五脏有关,咳嗽日久,可从五脏咳转为六腑咳,正如《素问·咳论》所载“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肺咳久不愈,则传于大肠;久咳内伤肠胃,大肠气虚,气机受阻,进而影响与之相表里的肺脏,肺脏气机失调,肺气上逆,加剧咳嗽的临床表现。久咳不愈,肺、脾、肾三脏气虚,肺虚则无以行使其主气、主宣降的功能,肾虚则无以行使其主水、主纳气的功能,脾虚则无以行使其主运化的功能。三焦气虚,则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痰湿内生,上凌于肺,肺气上逆而加重咳嗽。

《素问·咳论》载“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此句特别强调了咳嗽与肺胃的紧密关系。从经络学说来看,“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说明肺与中焦脾胃通过经脉相互联络,“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说明寒邪可以通过经脉从胃传导至肺,从而引起咳嗽。《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饮入胃,其水中之精由脾气转输至肺,经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将水液输布全身。若脾失输布,水精不运则可为痰为饮,痰饮上逆于肺,亦可发为咳嗽。由此,临床上提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并据此治疗咳嗽,获得良好疗效。

通过对《素问·咳论》的分析讨论,我们对咳嗽有了更深的认识。咳嗽不仅与肺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他脏腑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对于咳嗽的论治,需要有整体观念,唯有辨证准确,治疗才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