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①,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②,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
【译文】
【解析】
天刚一亮就要起床,清扫院落,要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整洁。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亲自检查。
这两句,前一句写“勤”,后一句写“谨”。做人要保持勤劳的好习惯,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古代就是洒扫庭院,在现代就是要按时起床,洗漱上班。日出而作,闻鸡起舞;日落而息,检点门户。既勤劳又谨慎,方是立身持家的长久之道。
【故事链接】
读书人
相传唐末年间,有一个少年名叫子儒。他自幼父母双亡、流离失所,经常遭受恶人欺负。一日,他被几个恶少追赶毒打时,遇见了一个读书人。
这个读书人将子儒藏在自己的身后,问他们:“几个人打一个人,公平何在?又为何下如此毒手?”恶少不以为然地说:“打人有什么缘由?还要什么公平?你且让开就是。”读书人说:“如果要打,那么先将我打倒。”几个恶少见他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便心生胆怯,悻悻地朝远处走去。
读书人将子儒带回家里,用水为他洗去血污,并且为他包扎了伤口,还为他端来了热饭热菜。子儒非常感动,要给他跪下磕头。他说:“举手之劳,何必如此?”读书人问明子儒的身世,非常怜惜他,就把他留在家中,让他做了书童。
子儒在读书人家中住了下来,每日做些打扫庭院、端茶倒水的活计。闲暇之余,读书人还教他看书识字。子儒很钦佩读书人,他对别人说,将来他也要做主人那样的人。
可是,时间一长,子儒在外流浪时沾染的市井习气慢慢地显露出来,干活做事开始偷懒耍滑,学习也不再用心。
有一天,读书人看见子儒打扫庭院时东一下西一下,将落叶都扫进角落里,而不是清扫收走。他把子儒叫到面前,问道:“你将来想做一辈子书童,还是有别的谋划?”子儒说:“我想做像先生这样心怀天下的人,能够扫清宇宙,荡涤污秽。”读书人说:“一座小小的庭院,清扫尚且不用心,又何以谈天下呢?”子儒红着脸低下头。
自从受了读书人的敲打,子儒认真反省,从此做事不再敷衍马虎,读书习字也认真刻苦起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东汉末年,有个姓张的书生,娶妻刘氏,快到四十岁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张勤。
夫妻二人对张勤宠爱有加。张勤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也过目不忘,他从小立下大志:“为了将来有所作为,我决定从现在起就把全部的心思和时间都用来读书。”
他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为了让张勤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给他单独收拾出一个清静的小院子。本来还想让两个仆人来伺候他,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怕被打扰,影响自己读书学习。
院子收拾好后,张勤去看,见父亲给自己的小院子栽下一片竹林,翠绿的竹子在和煦的春风中微微抖着竹叶,他非常开心,觉得和自己这个读书人的风雅非常合衬。
张勤看着安逸静谧的院子,似乎闻到了满室书香,他满意地搬了进去,开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除了一日三餐来父母这边吃饭,平时都关在自己的小院子里。他的院子父母都不能进去,他说那是他一个人的天地。很多时候父母都能够隔墙听见他大声读书的声音,特别欣慰,对视而笑,觉得儿子成才,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张勤有个舅舅在外省,饱读诗书,曾经得过举人。舅舅的诗词书画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张勤对他很是敬重、爱戴。
有一天,张勤的舅舅登门拜访,听说张勤的志向后,非常高兴,一定要来他的小院子见他。张勤看见很久不见的舅舅来了,赶紧丢掉手里的书本站起来。见面寒暄后,舅舅环顾四周,却找不到可以坐下的地方。张勤的房间非常乱,书本丢得到处都是,衣服、鞋帽也乱七八糟地胡乱堆在床上,就连书桌上、椅上也是书本、纸张,笔墨横七竖八,书桌上也墨迹斑斑……
舅舅皱起了眉,问:“张勤,你的房间这么脏乱,为什么不收拾一下呢?”张勤不以为然地笑笑说:“舅舅不必为了这种小事费神,快来和我说说兴邦治国之道。”
舅舅把张勤凳子上的衣服挪开一点,半个屁股坐上去说:“这样肮脏凌乱的环境,怎样心情舒畅地读书、讲书呢?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你先把屋子打扫收拾清爽了,再研习学文吧。”
张勤本以为舅舅来了,会对他学问上的长进大加赞赏,谁知舅舅进门就对这些小事挑三拣四,还这样训斥否定自己,张勤沉了脸,不屑一顾地说:“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舅舅说:“小事都做不好,你怎么去做大事?”
张勤更生气了,嘟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父亲一听,觉得儿子太狂妄了,居然把身为大儒的舅舅当成燕雀,却把自己比作鸿鹄,赶紧教训了他两句,又向舅舅赔礼道歉。
张勤却不以为然,转过身去,又拿起书本摇头晃脑地读起来,不再搭理他们。舅舅长叹一声,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然后离开了他的屋子。
走到院子里,舅舅又大声说:“竹本清雅,却被种进了这样污浊不堪的地方,委屈了这些竹子。”
起风了,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也吹动了一院子落叶、纸屑等垃圾,这些垃圾随着风都朝竹林中涌去,堆积在竹子根部,远远看去,竹子仿佛长在垃圾堆里。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被舅舅扔下的话听进了张勤的耳朵,张勤更加愤怒,他甚至对着远去舅舅的背影“哼”了一声,以示他的不满。但是,他的心思却乱了。一间屋子都打扫不干净,怎么能做好天下大事?立志做大事难道真要从这样琐碎的小事着手?他放下书本,陷入沉思。
天黑了,张勤没有点灯,而是一直在想舅舅那句话,越想他觉得舅舅说得有道理,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做好大事呢?怎么能平定天下,为民造福?张勤想起自己面对舅舅时的张狂无礼,内疚不安。
于是他赶紧急匆匆地跑到前厅,想给舅舅道歉。可是前厅早没有舅舅的身影,只有父亲、母亲。父亲低着头坐在那里叹气,像是一个犯了大错的孩子,而母亲坐在一边哭泣。张勤问:“父亲为何叹气?母亲为何哭泣?舅舅去哪里了?”
母亲告诉张勤,舅舅非常担忧张勤的未来,并且斥责了他们。舅舅对张勤的父母说:“养不教,父之过。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一个优秀的人不仅要胸怀大志,还要谦恭有礼,做事妥帖才行。”说完这些话,饭也没吃,舅舅就走了。
张勤要追出去,父亲说:“你舅舅早走远了。你与其现在去道歉,不如听从舅舅的教导,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等你改正了你的缺点再去见舅舅也不迟。”
张勤听了父亲的话,觉得有道理,与其用轻飘飘的语言去向舅舅表明心志,不如落实到行动中,彻底改变自己。于是他深深地对着父母作了一个揖,说:“父亲、母亲放心,孩儿改好了,再请父亲带着孩儿去和舅舅请罪。”
第二日,张勤果然天一亮就起床,开始整理自己的房间。他发现,从来不屑一顾的小事做起来这么难,虽然他读过:“脱衣必折,折衣规矩,放于定处,便于寻取”,但是真正面对一堆杂乱的衣服,他却觉得无从下手。
他叠不好衣服,整理不好床铺,甚至在擦桌子上的墨汁时也不小心把砚台打碎了,砚台里所有的墨汁都洒在地上,还溅了他一身。他去打水洗衣服时,又弄翻了洗衣盆。他看看头顶的太阳,流下泪来:“原来我是这等无能,连小厮都能做得妥帖的事情都做不好。”
这时父亲母亲走过来,想要帮助他,他拒绝了,说:“往日爹娘替孩儿做了太多,以至于孩儿除了读书啥也不会,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真如舅舅说得那样了,我就变成一个只会说大话空话而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了。”
为了做好这些琐事还不能耽误读书,张勤给自己制订了计划,每日有规律地读书、学习,甚至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渐渐地,张勤变成了一个勤劳、整洁、彬彬有礼的孩子,他学会了怎么把衣服抚平整、叠规矩;学会了怎么把生活物品归类摆放,养成了东西用过之后再放回原处的好习惯;他把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还学会了修剪竹子。他的书房也变得干净、整洁,他的学业也突飞猛进。
不仅如此,张勤还把书中学来的所有学问落到实处,他学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孝敬父亲母亲,不仅如此,他善待所有老人及儿童,经常把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一年后,舅舅又来拜访,这次张勤事先得知消息,迎接到大门外,并且低头垂手,双膝跪地。舅舅大笑着把张勤搀扶起来,问:“甥儿何以如此?”
张勤说:“请舅舅原谅那日张勤不敬之罪。”
舅舅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张勤又问:“舅舅不生气了?”舅舅说:“你知错就改,我有什么好生气的?你这样下去,将来必成大器。”
果然,几年后,张勤中举。为官后他爱民如子,总是设身处地去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做好哪怕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每一件事,将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做大事,先从小事开始
古时候有个少年名叫刘曦,是独生子,父母对他非常疼爱,总是事无巨细地照顾他,有好吃的东西也先给他吃。刘曦七岁那年,家中失火,父母全部去世,只有在外面玩耍的刘曦侥幸活了下来。
孤苦伶仃的刘曦被在外乡的伯父接回家中抚养。伯父家中有两个哥哥,比刘曦大几岁。伯父伯母念刘曦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对他格外疼爱。
一日,家中杀鸡,刘曦只挑鸡腿,并且把鸡头、鸡爪等拨到两个哥哥面前。两个哥哥面面相觑半晌,无言以对,只好一个吃鸡爪,一个吃鸡头。
伯母见状对伯父说:“养不教,父之过,如今刘曦没有父母,我们便是他的父母,我们不仅要养育他,更要教育他。”
于是伯父给刘曦讲了很多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礼让的故事,而且让刘曦和两个哥哥一起去私塾读书。
刘曦每天晨起都不情愿,自己的东西也整理不好,不是忘记带书本就是忘记带砚台;还经常穿反鞋子和衣裤,闹出了不少笑话。没办法,两个哥哥只好出手帮忙,结果就成了每天早晨都要哥哥们叫他起床,起床后他闭着眼睛,伸着胳膊,两个哥哥一个为他穿衣服,一个为他穿鞋。
伯母对他两个哥哥说:“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从那以后,刘曦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为此他心里怨恨伯母,认为她心狠,在背地里说她是“最毒莫过妇人心”。
有一天,伯母将他叫到面前,说:“你现在怨恨我,我不怪你,你尚且年幼,等你长大成人就会感激我。”
伯母一如既往地让刘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如此,她还让刘曦帮助家里做一些打扫庭院、劈柴、担水等家务杂事。
刘曦长大成人后,也像两个哥哥一样考中科举,做了官。刘曦搬离了伯父、伯母家,在异乡娶妻生子。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所以他对自己的孩子们特别纵容溺爱,觉得不能让他们吃自己小时候吃过的苦。
但是,越是这样,他的孩子们越是疏懒,横针不拿、竖线不拈,连翻书本这样的小事都恨不得别人代劳。
到这时,他才想起伯母对他的教育,原来,人是真的能够被养废的。
从此,他狠下心来,辞退了仆人,让他的孩子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每天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把自己打理得光光鲜鲜,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渐渐地,他的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抗拒变得积极主动,精神面貌也昂扬向上起来,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后来刘曦将伯父、伯母接到自己家中,孝顺他们。他说:“二老像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将我养大,教我做人的道理,我也该像儿子孝顺爹娘一样孝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