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心理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书法心理治疗的发展

随着文化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是中国心理学事业的重要方向。书法心理治疗即是这条道路上的一朵奇葩。

20世纪30年代,学者虞愚[14]以自己研究书法的心得,撰写《书法心理》(1935年出版)一书。这本书首次进行了书法与心理关系的探讨,书中明确表示:书写不是一种简单的动作,而是感知过程与动作系统的协调活动。该书在探讨书法生理的基础时,提出了书法与神经系统的概念;在探讨学习书法的时间上用布莱恩(Bryan)“指腕肩肘动作发展率”的试验作为依据;在书法的测量问题上,运用了桑戴克量表(Thorndike Scale)、艾利斯量表(Ayres Scale)、斯塔奇量表(Starch Scale)和弗里门量表(Freeman Scale)四个量表。今天看来,虽然该书作者在对书法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上还颇为浅显,但他首次将书法与现代心理学概念进行了联系和探讨,其价值应当值得肯定。

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学心理系高尚仁教授对有关书法练习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及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书法活动能让书写者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环境下: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有深度且节奏感更强;除了直接参与书写动作的肌群之外,全身肌肉紧张程度降低,使人处于放松、超静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人的情绪调节、认知活动的进行和躯体健康。在随后的实验研究中还发现了书法活动有激活大脑认知功能的功效,证明书法操作对书写者的总体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尚仁教授根据上述书法在知觉、认知及生理各方面的试验及实证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书法心理学》、《书法与认知》、《书法心理治疗》等著作,为书法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持,为西方心理治疗理论与本土文化实践的结合开辟了新途径。

图1-1 虞愚在柏林禅寺所书楹联

1995年始,北京回龙观精神病医院与香港大学心理系进行合作,在其心理治疗科之下,开展了书法心理治疗项目,在临床观察和实验方法对书法直接用于精神症病人的多种疗效上,总结了成功的经验。1998年经北京市政府审核批准,设立书法心理治疗这项正式收费的新兴行为治疗机构,确立了书法心理治疗在中国医疗制度中的专业地位。在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由香港中文大学精神医学督导的精神科,也将书法作为精神分裂病人治疗的辅助工具。中国台湾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多年来也将书法作为康复的辅助项目。[15]

近年来,中国内地及港台除了对书画与身心保健进行理论研究外,不少医院开始采用书法与国画作为康复治疗的手段,对神经症患者、痉挛症病人、游离症患者等已有初步疗效。

在教育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政见、蔡明富在台湾普通小学中,对多动症儿童进行书法心理治疗与书法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书法运作活动对多动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注意力的影响,负性行为、问题行为及自我概念的矫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并提供了一套相应的教学模式,为书法心理治疗在学校开展提供了可行性。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与香港大学心理系在特殊儿童教育中进行书法合作研究,笔者作为培智中心学校书法专业教师,参与了书法运作对特殊儿童治疗效果的研究,特殊儿童包括智障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智力低下的多重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不同症状的儿童。四年的合作研究发现,书法对促进特殊儿童的情绪调节、注意力集中、行为改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有明显的效果。多篇研究成果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国家一类杂志上发表。1997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举办了“首届全国书法心理治疗研讨班”,对书法心理治疗与保健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推广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开拓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贡献。书法心理治疗一直是该校的教育训练方式之一。近年来,书法心理治疗已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每周于固定时间在全校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