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和历史都要对水浸负责,水务局自己呢
针对广州近年水浸街加重这一问题,广州市水务局局长称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雨岛效应”加剧,广州暴雨强度大、频率快;二是城市硬底化导致水全部涌入了市政排水系统,不堪重负;三是排水设施比较陈旧,甚至还有民国时期的古物,不同时期的管网都可以开博物馆了,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也落后了。
广州的排水设施已陈旧到可以进博物馆了!水务局局长透露的这个消息颇让人吃惊,原来广州排水设施的落后程度不是以十年、二十年计的,而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但问题是,如此陈旧的排水设施为何还在“带病工作”?为什么没进博物馆?难道广州水浸街整治的巨额投入里,竟没有划拨一部分用于更新排水设施吗?
对此问题的追问,其实就引出了水浸整治巨额投入到底是如何使用的,水浸整治的方案到底是如何制订的这两个核心问题。遗憾的是,水浸整治的账本和方案一直没有对公众揭开神秘的面纱,公众只能从水浸黑点“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实推测:广州的水浸街整治很可能并没有一个通盘考虑的周密计划,而只是将水浸黑点割裂为一项项工程进行分包治理;治理方法上也可能过于注重表面工程,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对排水设施的更新换代。君不见,每次暴雨来袭,水务部门的通稿里总是出现“出动抢险人员多少人、各类抢险车辆多少台、抽水泵多少台”的政绩汇报,在地面建泵站强排似乎成了广州治水的主要思路。
可是,即便水浸整治效果如此不堪,广州水务局在检讨原因时,也只是大而化之地将责任一推给老天,二推给规划,三推给历史,水务局自己倒落得个清白。
一个花了几年时间、耗资数亿元,却仍不能为终结广州水浸街给出时间表的政府部门,不但对既往水浸整治责任追究绝口不提,甚至为未来可能的责任追究埋下伏笔,称“即使是天河立交,我也不敢保证它以后不再水浸”——整治了却不保证效果,试问,整治的意义何在?纳税人有必要将数亿元的资金交给水务局打水漂玩吗?不得不说,水务局此时绝口不提水浸整治的问责问题,转而大谈排水设施的陈旧落后,除了哭穷和要钱,听不出一丁点儿检讨自身工作不力的诚意。可是,一个只懂花钱不懂公开、只谈要钱不谈问责的部门,一个把水浸黑点治理得“此起彼伏”的部门,公众凭什么继续砸钱让他们去搞排水系统的升级?反正我是不放心的。
况且,水务局既已认识到城市硬底化是水浸街加重的元凶之一,那为何在近年的河涌整治中仍然采取硬底化措施?譬如荔枝湾涌,以及我亲眼所见的白云区万达广场附近的河涌。这涉及的就不只是治水中的问责问题,更是能力问题了。
归根结底,水务局若不能将之前水浸街整治的账本和方案都拿出来晒一晒,不能向公众坦诚剖析自身在水浸整治方面的责任问题,就别指望再申请经费去搞全市排水设施改进这样的大工程了。
(2012/05/31《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