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镜中我效应”。他认为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由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建立的。就像我们是从镜子里知道自己的长相一样。
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是“真的我”吗?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多面镜子。从父母那里,你能看到自己是一个既让他们自豪,又让他们头痛的“小怪兽”;从同学那里,你能看到自己是一个可靠的朋友;从老师那里,你能看到自己是一个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么多的“镜中我”,哪一个是“真的我”?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在一次演讲中回忆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他九岁那年,继母进门,父亲把他介绍给继母时,一如既往地说:“这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可继母却打断父亲:“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的,只是还没有找到倾注满腔热忱的地方。”“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我的一种动力。因为在她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我聪明。”卡耐基动情地说,“原本我当时正想着在第二天早晨之前,该如何拿石头扔向继母,或者做点别的什么坏事!”父亲和邻居眼中的坏男孩,为何因继母的一句话,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其奥妙就在于卡耐基的“自我认知”变了。
不难想象,一开始,听着父亲那样的惯常介绍,卡耐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所以我必须对继母干点什么!”但是,当他听到继母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识也悄然变成了:“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是有许多精力不知用在何处的聪明孩子。”最终,卡耐基在继母的教育下,成为“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
“镜子”的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看清很多平时容易忽略的面。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别人的反馈和评价,来调整自己,以此达到与别人的认识协调。可你也要注意,如果有人恶意放大你的缺点或者不足时,你应该如何鉴别,又该如何应对。
你也是爸妈的“镜子”
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说:“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那么,你其实也是你父母的一面镜子,如何让父母改变,让他们成为你心目中的父母的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