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治之例
今天,我们仍可从先秦古文献中看出部分辞、治二字混用的情况。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传世文献中的“辞”保留了狱讼、理乱方面的原始义,指诉讼(之辞):
- 《尚书·吕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孔传:“听讼,当清审单辞。单辞特难听,故言之。”单辞指单面讼辞,与下文两辞相对。
- 《尚书·吕刑》:“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孔传:“民之所以治,由典狱之无不以中正听狱之两辞,两辞弃虚从实,刑狱清则民治。”
- 《左传·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辞,即治姬氏之罪,与后文“姬必有罪”呼应。
- 《左传·昭公十三年》:“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这里的“文辞”指理罪之辞。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 《左传·文公十四年》:“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邾人辞曰:‘齐出貜且长。’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
- 《礼记·表记》:“故仁者之过易辞也。”郑注:“辞,犹解说也。”仁者重礼义,故有过则易讼之。
- 《诗·大雅·板》:“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郑笺:“辞,辞气,谓政教也。”辞指理罪、狱讼皆公正合理,故民和睦。如将“辞”读为纯粹口头言词,则难解。
- 《说文解字系传·通论下》:“屈原虽放,忠厚之至,犹欲进言以救其国乱,楚人录其意,谓之楚辞。……故楚辞之文,下讽上也。”33据此,“楚辞”之辞亦有诉罪、理乱之义。
第二种情况:传世文献中的“治”仍指理罪或治狱等原始义:
- 《公羊传·成公十六年》:“公子喜时者,仁人也,内平其国而待之,外治诸京师而免之。”何休注:“讼治于京师,解免使来归。”
- 《周礼·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则主之。”郑注:“所上治者,谓狱讼之小事,不附罪者也。”
- 《周礼·宰夫》:“帅执事而治之。”郑注:“治,谓共辨。”治,有理罪之义。
- 《战国策·赵策》:“无敢与赵治。”吴注:“治,犹校。”校,有诉讼义。
- 《汉书·韩安国传》:“公等足与治乎。”颜师古曰:“治,谓当敌也。”指敢与之讼辩。
第三种情况:传世文献中的“治”指言辞,尤其是狱讼或申诉之辞:
- 《周礼·天官·小宰》:“听其治讼。”孙诒让疏:“凡咨辩陈诉请求必有辞,故治亦曰辞。《小司徒》云:‘听其辞讼。’辞讼即治讼也。”
- 《管子·宙合》:“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房玄龄注:“有意济世,时乱方殷,未可明论,故曰理代之言,阴愁而藏之。”郭沫若《管子集校(一)》:“‘治’读为辞,断句。下文‘察于一治’‘博为之治’‘本乎无妄之治’,均以‘治’为言辞之辞。”34
- 《管子·立政》:“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管子一》:“按金文治字均作‘’,与‘辞’同用。……此言孤寡无恃者,犹得尽其辞。”35
这些间接证明了后世用秦文字治代替了原先可能写作辭、、辝、的一些字。
通过前面对治字在先秦的原形字的研究,我们对于其本义,以及为什么它在传世文献中大量地作治理解有了合理的认识。从这个角度出发,今天我们研究古文献中的治理思想,应该从具体语境出发,考证、分析其本来含义,而不能简单地从其后世写法断定其含义,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可以治字在传世文献中的用法为线索,来分析先秦、秦汉文献中的治理或治道思想。
下面我们选列一些先秦(含个别汉代)文献中治作治理义之词组若干,非求备也:
- 治事(物):《诗·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周礼·秋官·小行人》“治其事故”;《周礼·地官·乡师》“大丧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墨子·经说上》“吾事治矣”;《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庄子·天道》“以此治物”;《庄子·人间世》“治繲”,郭注引司马云:“浣衣也”;《管子·心术下》“治事加于民”;《吕氏春秋·贵当》“治物者”,高诱注:“饬也”;《淮南子·主术训》“能多者无不治也”;《战国策·秦策》“号令不治”。
- 治兵(军、戎):《春秋·庄公八年》“甲午,治兵”(《左传》《穀梁传》同,《公羊传》作“祠兵”);《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穀梁传·庄公八年》“治兵而陈蔡不至矣”;《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治戎”;《论语·宪问》“王孙贾治军旅”。
- 治政:《尚书·禹贡》“治梁及岐”;《左传·庄公九年》“管夷吾治于高傒”;《周礼·天官·太宰》“以治官府”;《周礼·地官·司市》“治其市政”;《国语·齐语》“教不善则政不治”。
- 治官:《周礼·天官·太宰》“以治官府”;《左传·成公十五年》“不能治官,敢赖宠乎?”;《盐铁论·论诽》“家治然后可以治官”;《孔子家语·辩政》“治官莫若平”。
- 治国:《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周礼·天官》“使帅其属而掌邦治”;《战国策·秦策》“穰侯之治秦也”;《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
- 治民:《尚书·召诰》“王厥有成命治民”;《管子·心术下》“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吕氏春秋·振乱》“欲民之治也”。
- 治人:《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离娄上》“治人不治”;《庄子·天道》“安能治人”。
- 治心:《荀子·解蔽》“此治心之道也”;《管子·心术下》“心治,是国治也……治心在中”;《管子·内业》“中不静,心不治”;《孙子·军争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 治己(身):《墨子·经说上》“吾事治矣”;孙诒让《间诂》:“言吾事治则自治其身”36;《说苑·谈丛》“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法言·修身》“治己以仲尼”。
- 治亲:《仪礼·丧服传》“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礼记·大传》“一曰治亲”;《礼记·丧服四制》“门内之治”;《墨子·经说上》“顺长,治也”。
- 治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礼”;《孟子·梁惠王上》“奚暇治礼义哉”;《荀子·不苟》“礼义之谓治”。
- 治天下(治世):《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书·益稷》“在治忽”,孔传:“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庄子·在宥》“不闻治天下”;《墨子·非命下》“天下之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