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之变
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初步断定,“治”字(作治理义)的原形字当是上述与相关的几个先秦汉字。其中,辭出现时间最早,见于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甲骨文仅一见),其字形如下:27
到了金文,由辭(今读cí)分化出;到战国时,又进一步分化出辝、辤、等,读音相同(或相近)。另由(今读luàn)分化出乿、亂、䜌等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与辭音异。后世作治理义的“治”字的前身应该是对应于今读cí的这一组字。而今读luàn的这一组字,虽然也有治理义,且有时混淆使用,但由于读音不同,不当与前一组字混同。现将与相关的汉字演变做成下表:
表1 字演变
上页表中,除了第一行从的字读音不同外,其他几个字,即辭、、辝、这四个字,音、义相同或相近(后三个字常视为辭的异体字);而、辝、这几个字后世消失,只有辭(辞)保留下来。、亂、乿、辭、、辝、皆有治理义,代表了后世作治理义的治或乱字的前身或原形。上表中,司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不可理解为是由演变而来的,但是传世文献中常将简化写作司,使其含义发生了与甲骨文不同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司本无理义28,后世司获得了理义,想必是由于字的缘故吧?
因此,如果把、亂等几个与治读音迥异的字除外,至少可以认定辭、、等字为治(指治理)在先秦时期的前身或原形。从上古音看,辭、治二字均属之部,辭为邪纽,治为定纽,读音非常接近(、辭、辝、四字音同)。
强调一下,表1只是表示目前所发现的、作治理义的治字的前身或原形字,并不是说治从字源上是从演变来的。显然,秦文献中的治,包括《说文》中作为水名的治,其文字写法另有来源。我的想法是,治字最初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在秦文献中出于刻写方便而被发明,本指水名,并无治理之义,后因同音假借代替上表中辭、、辝、辤、等字,故获得了治理义。清代学者段玉裁、朱骏声29早已指出,治字获得治理义是出于假借。当然,同音假借之所以发生,极有可能是由于辭分化出辝、等从台的字,与秦文献治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