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文
一路行来一路歌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前,我本想结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写篇回忆文章,可千头万绪难以下笔。思来想去,决定将自己所写的诗歌串联成文。我是数学专业的,对中文只是爱好,对诗词韵律平仄缺少研究。之所以选用这种方式,只是因为所写诗歌都是有感而发。
梦回田舍父母情
1944年,我出生在山东省无棣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乡是老解放区,到我记事时已经是新社会。我听到的第一首歌是母亲哼的“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枯井万丈深……”。父亲只上过三年小学,母亲不识字,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
我在2009年65岁时曾写过一首诗:
七律·六五感怀
“梦回田舍父母情”,我忘不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即使母亲离世已经五十多年,父亲去世也有三十多年,但梦中我还会见到他们的面容。小时候的夏夜,母亲常带我躺在麦草编的垫子上乘凉,看着天上明亮的星星,听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编织着探索世界的梦。
回忆当时的上学生活,我有个从初小到高中的发小刘鸿春,情同手足。他父亲是我小学的启蒙老师。1995年,他给我发来一首诗,我回了一首和诗:
七律·友情
对于城市的朋友,“背包携壶青纱行”需要解释。因为家处偏远的农村,村中只有“初小”,小学五年级就要到18里外的“完小”上学。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回校,都是步行。学校食堂只提供窝头(有时是馒头)和开水,所以一日两餐、一周六天的菜都要从家里带,装在一个大壶里提着上学。夏天,要使菜不发霉,一定要足够咸!现在觉得不可想象,那时觉得挺好的。在来去学校的路上,同村和邻村的同学结伴穿行在青纱帐中,边说边聊,其乐融融!
2003年8月31日,我在从东营到北京的途中,顺路回故乡,停留两个小时。自上大学离家已有四十个春秋,距上次探亲也有九个年头。回京后整理照片写下诗配照:
七律·回故乡
2003年,回故乡见到婶母及亲人
虽然父母已经不在,但大嫂、大姐相迎,还有近门的叔叔婶婶,以及弟妹子侄,盛情洋溢故居小院,难舍难分!
师友教诲润胸襟
1957年,我考上无棣一中,这个学校是1953年建立的,当时只有初中部,到1958年才增设高中部,可见我们县教育是比较落后的。进入中学后,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让我大开眼界。除了完成课业,我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看,喜欢读《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革命回忆录,《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小说;更喜爱科技类图书,如翻译自苏联的《趣味数学》《趣味物理学》《趣味天文学》等,还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的辅导数学、物理学习的小册子。
中学离家50里,每四周我回家一次,继续结伴青纱行,只是不需要从家里提咸菜了。我是甲申年出生,2004年又是甲申,我写过一首感怀诗:
七律·甲申感怀
“师友教诲润胸襟”,表达对当年恩师的敬意,也表达对同窗学友的怀念。
中学的老师们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让我终生难忘。即使我有几十年教师履历,也见过许多中学、大学老师,我仍然认为我中学的老师集体是极其优秀的,不管是育人还是教学。上初中时,班主任范存兴老师和我们几十名男生住在三间连通的大宿舍里,像父亲一样照看我们这些孩子。晚上自习,六个同学围在一个煤油灯下看书做作业(我们县直到1959年才通电),老师们的办公室灯火不熄,他们还经常到教室辅导答疑。
2011年,无棣一中校长来京时,我写下如下藏头诗:
这首诗既感恩从大城市到无棣穷乡僻壤任教的老师们,也表达和学友的手足情谊。
在无棣一中建校60周年之际,老友刘鸿春创作一首《念奴娇·回无棣一中》,我做了一点修改,表达离别母校五十年之后的思恋:
念奴娇·回无棣一中
词中提到的范宝坤老师教几何,林绪恒老师教语文,周乃斌老师教三角函数,崔玉和老师教化学,张景训老师教政治,刘献龙老师教物理。师德学业,堪称典范,如今都已作古。想起他们,无限敬意涌上心头!
特别想说说周乃斌老师,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我走上了学习数学的道路。他老家在南通,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到无棣一中任教,数学教学声名远播。我一直是同级学习的优等生,数理化更为突出,在他的影响下,我对数学兴趣浓厚。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我对各个高校特点一无所知。他建议我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我不知天高地厚,按周老师的建议报了北大。结果竟录取了,可以说周老师的建议改变了我的一生。
鱼跃龙门游未名
1963年我参加高考,考场设在邻县的阳信一中。考完语文之后感觉不妙。两个作文题——“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五一记事”任选一个。这可让我犯了难。听说过国际歌,但没有唱过。当时农村中学的学生没有收音机,学校没有广播。我到大学才知道每天的广播里要放国际歌。只好写“五一记事”,我们“五一”节没有庆祝活动,没有值得记叙的事,没有发挥出我的写作水平。因此,高考结束后,我对能否上大学没有信心。回到家中,与大人们继续一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有一天,唐懋宽老师骑车来到我家,告诉我高考判卷结束,我是专区的第一名,数学考了满分。之后,我就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解放后全县第一个上北大的,而且取得了全省理科第三名的成绩。在与老师们一一告别时,他们很高兴,我心里是道不尽的感谢。没有他们的辛勤培育,怎能有我的成长进步!
1963年海河发大水,老父亲送我,从家乡步行50里到河北庆云长途车站,再坐解放牌敞篷汽车行100多里到沧州。从沧州坐上火车,这是我第一次见火车。
记得我进北大后不久,中共北京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部长吴子牧来北大作报告,说道:“全国一百个同龄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其他九十九人,有人种田,有人做工,有人拿枪当兵。每七个农民的劳动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我来自农村,知道农民的艰辛,五十多年后我对这句话仍然记忆犹新,时刻提醒自己是多么幸运,肩上的责任有多么沉重。正是这份压力和责任,驱使我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不辱时代使命,无愧于人民重托。
大学前两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收获的。1965年10月,大学三年级的我去四川资阳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6月回校。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业被迫停止,直到1968年年底毕业。
在1993年数学力学系校友入学30周年聚会时,我和同学一起撰写了一副长联,回忆当时的生活:
1963年,大学入学照片
2013年数学力学系校友入学50周年聚会在海南举行,班友黄志源给予这次聚会大力支持,近150名学友和家属相聚一堂。我曾借用《见了你们格外亲》的歌谱改词,回忆大学生活,表达老友相聚的心情。歌词如下:
风雨洗礼志愈坚
1969年1月14日,我和100多名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的毕业生来到山西洪洞县,在69军部队农场锻炼。劳动任务是在汾河边种水稻,从5月插秧到10月收割,劳动任务是繁重的。同时,我也是连队“生产班”的成员,负责种菜。在解放军排长的指导下,我们种的蔬菜在全团15个连队中出了名,大白菜平均25斤一棵,着实少见。大学生连队的生活是紧张而活跃的。连队曾举办赛诗会,我写过一首七律:
七律·风雨洗礼
1969年10月,王其文(左)在山西洪洞马牧村与同学合影
1970年8月,我回到北京,被分配到北京125中学任教,教数学。我是学校少有的年轻教师,在野营拉练和劳动中关心学生,吃苦在前,于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读书无用论”盛行,当时教学秩序乏善可陈,只有在恢复高考后,我的数学功底才有了用武之地。
多年之后,我当班主任带过的同学约我相聚,师生重逢,话语万千。我写了一首诗送给当年的学生:
七绝·童心
永不间断在有恒
1978年9月,我回到北大进修班学习,弥补耽误的学业。进入中年的我们十分珍惜这一学习机会,依然像十五年前那样用功。1979年2月,我调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承担高等数学教学任务,担任过79级政治经济学班主任和80级国民经济管理班主任,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主任。我曾取80级国民经济管理班每位同学姓名中至少一字,连缀成一词:
沁园春·贺管理专业新生
在承担“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之后,我精心准备教案,还时常到学生宿舍答疑。在完成81级高等数学课时,填了一首《西江月》:
其中,“永不间断在有恒”是鼓励学生的,也是激励自己的。
我上学时,由于中学师资有限,高中才有外语课,学的是俄语,大学继续学俄语,第二外语是英语,没有几个月就被“四清”打断了。直到改革开放,我才开始跟电视学英语。后来参加了北大工会夜校英语班,从中级、高级到会话班各用一年。当时住在城里,骑车上课单程约50分钟,我经常在骑车路上背诵学过的课文。1984年上半年,我参加了脱产的英语强化进修班,为到美国学习打下了基础。
求学不畏路途难
1984年10月,我得到校际交流的机会,公派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商学院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虽然访问学者没有具体的课程学习任务,我还是选修了几门博士生课程,并认真听课,做作业,还参加考试,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1985年快回国的时候,一位读博士的同学说:“王老师,你在大学当老师,还是读过博士为好。”我听他说的有道理,就跟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的老师提出申请,但他请示校方后才知道,访问学者不准直接读博士。1985年10月,我回到北大。1986年春,马里兰大学寄来录取通知书,并提供奖学金。于是,我第二次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时任经济管理系主任的厉以宁教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信任。
1986年8月,我再次到马里兰大学,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于1990年8月得到博士学位。在赠送给学友的博士论文扉页上,我曾写过一首诗:
七律·管理科学
诗中提到的“预测”“决策”是管理科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优化”“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开环模拟与闭环模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方法,“控制论”“神经元(人工神经网络)”是与管理科学相关的重要领域,“电算(计算机)”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工具。这些内容和方法在我的研究中都有涉及和应用。
1992年8月,我在完成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后回国。在驶向机场的车上,我写下如下回文诗,赠给送行的中国朋友:
2002年我获得马里兰大学商学院最佳校友奖,重返母校写下《七律·重访马里兰大学》:
思想光华育桃李
1992年8月,我回国,于1993年年底参与建立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我担任副院长,配合厉以宁院长工作。1994年,我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1998年担任党委书记,直到2007年退休。在工作中,我注意发挥领导班子集体的作用,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育人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心力。
1999年9月,在光华管理学院命名五周年之际,我以学院教职工姓名集成一副对联,以表协力同心、众志成城之意。
2004年9月12日,在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十周年前夕,我坐在办公室里回想光华由小到大成长进步的历史,感慨的思绪如泉水喷涌,为感谢为学院发展做出贡献的领导、老师、朋友和同学们,写了一首散文诗《光华之歌》,中间几句是:
商战模拟育桃李
从1988年我发表第一篇SCI文章以来,陆陆续续发表了80多篇中外学术文章,有的论文被引用达到100多次。然而,让我花费时间最多、感到最满意的,还是企业竞争模拟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和张国有教授合作开发企业竞争模拟程序;1995年又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络中文界面的企业竞争模拟系统,并在MBA教学及其他专业教学中应用。作为教学成果,企业竞争模拟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从局域网升级到互联网,推广到200多所高校教学应用。以这款软件为平台的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已成功举办了近二十届,每年有上万名学生参加。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比赛对促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增进MBA培养院校之间的友谊,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几次大赛后我曾作诗庆贺:
七律·贺模拟大赛
2009年5月
七律·网络硝烟
2010年5月
七律·商战沙场
2013年5月
今生从教三生幸
2007年12月,我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了人生的又一程。退休后我还继续参加本学科研究生的学术研讨活动。在2011年7月学生毕业时曾填写一词,用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风激励学子:
西江月·贺管理科学硕博毕业生
我的退休生活是充实而多彩的。除了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教学研究和党务工作,还和老伴儿一起参加了北大书画研究会和离退休教职工合唱团,在书画和歌唱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我自幼练习毛笔字,喜欢撰写对联表达心意。
2012年教师节撰联:
2019年9月为七十年国庆撰联:
2020年9月书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人民和战胜洪水灾害的长江流域人民致敬联:
2020年11月,阴历、阳历生日重逢,我写了七六抒怀: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休后仍应尽己余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绵薄力量。此前,我创建了“数字中国”系统,即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从多个视角,将数据转化为图形,进行国际比较与分析。如今,我还根据最新的数据定期进行更新。根据数据说话,中国现在到了可以平视世界的时候了,既不俯视也不仰视,既不趾高气扬,也不低声下气。作为一个年过古稀的中国人,我的经历更让我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