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任由他人否定你
2019年5月,又一位偶像级别的华裔大师走了,他就是贝聿铭。在赞美他的建筑作品的同时,我更敬佩的是他的一生,用含蓄内敛的东方气质面对无数的争议甚至是诋毁。
贝聿铭这一生可以说是从未远离过争议。从身为华裔承担了美国华盛顿美术馆的设计开始,到百岁之龄时承担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为止。尤其在当年设计卢浮宫的金字塔时,他遭到了那么多的辱骂,从米兰·昆德拉这样的文化名流到巴黎的街头妇女,都向他吐口水。试想一下,如果身处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他会遭受怎样的网络暴力,我想想都不寒而栗。但他就是用温和的微笑承担住了。具有同样气质的还有著名导演李安。
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时代变化了,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互联网环境中,作为普通人,面对诋毁、辱骂、语言暴力时能怎么办?作为公关人,我根据不同情况向大家提出一些建议,以及“温和微笑”以外的一条原则——“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你确实做错了的时候
简言之,人家骂得对。这里还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你犯的错是可以被原谅的无心之举,你已经感觉到愧意、不想再被人提起,那就不要回应。错就是错,在羞愧的心态下你难免会狡辩,但辩解得越多,可能越是在美化当初的错误,反而激起他人的厌恶。
第二种情况是你真的犯了原则性大错误,要马上出来承认错误,厘清事实,把责任早早承担下来。你并不能改变错误的性质,但是尽早道歉,至少能改变旁观者对你的态度。有些人担心承认了错误就再无翻身之日,其实不然,公众常常会选择原谅。多年前某月饼品牌把卖不出去的月饼拉回厂里,刮皮留馅再搅拌、炒制后入库冷藏,来年重新出库解冻搅拌、送上月饼生产线,结果被央视曝光了。这个恶性事件让该品牌这一老招牌变得岌岌可危。事后,《北京晚报》做过一次社会调查,结果四分之一的读者并不知道这件事,而另外四分之三的读者则愿意原谅,只要它诚心整改。
面对无中生有的非议
有一句流行语我觉得很生动——“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就是这种感觉。不论是普通人,还是艺人、名流,只要不是事实,我的建议都是一句:不回应。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你,而你“出事了”,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兴奋,怂恿你站出来回应,可你为什么要对不是事实的事来解释呢?回应一次,可能就要回应一辈子,而每一次的回应都会加深大众对这个谣言的印象,这种得不偿失的行为我坚决反对,所以大家也很少见到我给自己辟谣。比如,看到我跟羽毛球队的运动员都是好朋友,就捕风捉影,开始造谣。我的原则就是只要不是正规媒体发布的资讯,都不予理睬,清者自清。如果你分析那些造谣者的心理,你就会发现他们专门热衷于在网上跟名人“碰瓷”,找大V争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增加粉丝量。跟这样的“杠精”面对面碰撞是极其失策的,在情绪或者辩论技巧上稍有失误,都会被留下所谓“证据”,让你后悔不迭。
如果非要应对,我建议艺人们这样做:在支持你的粉丝留言下回复。一定不找最负面的那个评论“干仗”,把判断留给旁观者。
何谓“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你永远不知道在别人嘴中的你会有多少版本,也不会知道别人为了自身利益说过什么诋毁你的话,更无法阻止那些无聊的八卦,你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这看起来像蒲苇一样柔软,不得不遭受暴风雨的侵袭,实际上又无比坚韧。能让我们坚韧的根本,就是做人的原则——平日言行一致,树立自己的信誉。长期如此,所谓“路遥知马力”,久而久之也会提升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如果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信心,不轻易被外界影响,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升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你就不会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
一旦真的不幸被谣言诋毁,你能依靠的磐石还有朋友们的信任。很多时候,很多事没必要去解释、澄清,是因为朋友了解你的为人。有时跟我同框拍照的朋友被谣言中伤,我觉得很过意不去,但是懂你的人永远相信你。当然,我也有看错人的时候,但我并不懊恼。看错朋友不是因为你眼光差,而是因为你善良;帮错朋友,不是因为你愚笨,而是因为你把感情看得太重。理解了这些,就不会觉得委屈。
更重要的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还有来自家人的信任和支持。说回贝聿铭,他的儿子在采访里谈到父亲当年被法国媒体讥讽为“贝法老”,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可是他还是非常自信,他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理解各种不同的争议。争议对他而言不是压力,而是说服他人的挑战,他有很强的说服他人的能力。贝聿铭的家人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他很强大,我们要学习这种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