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如何改变商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科幻可以引发创新

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提出反驳——“科幻小说这个文学类型不过是在创作一些虚构故事吧?”“那样的东西能用在商业中吗?”其实我跟日本人讲起科幻这个话题时,经常会遭到对方的嘲笑——“科幻没什么意思,写的都是些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看不了科幻电影,因为我总会在意其中那些不符合科学常识的地方。”

亏他们笑得出来。正因为有他们指出的这些问题,科幻才是有用的。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小工具,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样的科技做出来的。这些小工具会引发问题,而故事中的角色会解决这些问题。优秀的科幻读者会思考这些小工具为什么是合理的,甚至想试着自己做一个出来。就这样,很多创业者都是从科幻作品中得到灵感,并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包括我在本书开头列举的那些著名人士在内,很多开发出新技术的研究者,最初都是出于对科幻作品中小工具的憧憬才开始研究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们不是去否定虚构文学,而是努力让现实去接近虚构文学。正是这样的思考方式,才会产生创新。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的例子吧。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一位叫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作家。他于199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雪崩》,俘获了一众当代伟大创业者的心。《雪崩》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Near Future,标定科幻小说题材的一个时间概念,泛指“不久的将来”。——编者注的美国,但在书中,美国社会已经分崩离析了。分裂出去的特许邦国,分别由资本家进行着特许经营。主人公是一名自由黑客,他在数次登录VR网络时被卷入了某个阴谋。

在这个近未来的世界里,企业的地位高过国家的,还有VR网络这种技术。书中描写的景象唤醒了硅谷的很多创新之魂,引发了互联网创业狂潮。此外,书中创造的很多词语,如代表网上虚拟空间的“元宇宙”、代表现实人类在虚拟空间中的分身的“虚拟形象”等,很快就广为人知。我们都知道,当初硅谷产生的创业企业如今已经变得非常庞大,有些甚至具备了足以影响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这种创业文化的兴盛与《雪崩》的畅销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一本科幻小说,美国的创新者们发现“初创企业有可能变得极为强大,甚至与国家匹敌”。在那个瞬间,巨大的能量旋涡产生了。

尼尔·斯蒂芬森后来成为开发AR头盔的企业Magic Leap的首席未来学家。此外,他还担任了贝佐斯创立的太空旅行公司Blue Origin的顾问。他的作品《七夏娃》也受到比尔·盖茨、奥巴马等人的推崇。

再举一个例子吧。2010年前后曾经流行过一股“创客”风潮。人们希望将制造业从大企业中解放出来,让消费者可以亲自设计更符合自己心意的产品。“创客”这个概念是从《连线》杂志原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为人所知的。而安德森自己曾说过,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受到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的小说《创客》(Makers)的启发。

科利·多克托罗这个名字可能在日本鲜为人知,在海外却非常有名,他被认为是具有惊人预见性的科幻作家。早在Facebook推出“点赞”功能之前,他就在作品《魔法王国的沉沦与灭亡》(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中描写过类似功能。此外,该作品还是世界首部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下发行的小说。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这部作品都远远地走在了时代前列。在互联网法学研究方面非常著名的法学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也曾在自己的作品《免费文化》(Free Culture)中提到它。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知道,美国的创新者们为了获得新的创意,会有意识地阅读各种各样的科幻小说,寻找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家。顺便一提,不管是尼尔·斯蒂芬森还是科利·多克托罗,他们的很多书都还没有日文译本,翻译过来的几本也基本绝版了。这些书在美国引发的巨大经济波动,与日本的情况可谓是对比鲜明。这种差距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差距。日本是不是也应该学学美国,更加重视一下科幻呢?

不过,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那就是科幻并不能“预测未来”,只能指出一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如何发芽、如何生长,取决于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阅读科幻作品,以及如何参考这些作品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