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行实践的科幻运用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商业与科幻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科幻之所以能在商业中得到灵活运用,背后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见表1-2)。欧美很早就有了“未来学”(futurology)这样一个学术分支,很多企业都会雇用未来学家。此外,先进的国际化大企业还会设置首席创新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r,简称CIO)这个职位。这些在日本几乎看不到。
表1-2 科幻的社会影响史

①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成的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新的另类生存空间。——编者注
注:表中标注的年份为原版发表时间。
欧美的科幻作家很多都是或者曾经是科学家,虽说写的是虚构文学,但作品内容却和现实中的科学或者科技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欧美科幻的一大特征。鲁迪·拉克(Rudy Rucker)是数学家,罗伯特·L.福沃德(Robert L. Forward)、格里高利·本福德(Gregory Benford)是物理学家,彼得·沃茨(Petter Watts)是生物学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2001:太空漫游》为人熟知的科幻巨匠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也是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基人。
更进一步,欧美还会有意识地将科幻应用在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国际政治学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他1990年出版的《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制造内容产品的能力,有着可与其军事实力匹敌的巨大影响力。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喜欢好莱坞电影,那自然会对美国抱有好感;热爱韩国电视剧的人肯定也会喜欢韩国这个国家。约瑟夫·奈认为这种软实力甚至能够遏制战争。
如果将国家软实力与科幻结合,那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能够产生优秀科幻作品的国家,会被看作科技强国,更容易聚拢人才与资金。实际上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是科技发达的国家,但如果仔细地看看自己的周围就会发现,其实身边并没有很多先进的美国产品。《钢铁侠》《星球大战》中充斥着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高科技,这些虚构作品的影响力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顺带一提,好莱坞电影的系列作品票房收入榜上,第1名是“漫威宇宙”,第2名是“星球大战”,这两个系列都是科幻大片。
近年来,中国的科幻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2019年上半年总产值超过315亿元人民币。从《三体》的畅销中信心倍增的中国,增加了在科幻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这可能是中国科幻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人们一谈起科幻,经常把它和教育、技术开发联系在一起。《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经常为企业、机构等提供创意。
反观日本,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非常遗憾,日本似乎完全没有跟上前面所说的这种潮流,成了后进生。不过,日本也并非没有自己的强项。在创造内容的能力方面,日本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优势。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日本的科幻作家创造出来的内容都拥有大量粉丝。就连正当红的刘慈欣本人,也曾公开表示自己“受到过小松左京的巨大影响”。
有关前面提到的软实力,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Portland Communications)每年都会对各个国家的表现进行评判,发布世界软实力排名。在2019年的榜单中,亚洲唯一一个进入前10名的国家就是日本,名列第8位。
日本也曾有过走在世界前列、利用科幻预见未来景象的例子。
本书的共同作者藤本敦也、关根秀真所属的三菱综合研究所,创立于1970年,在同年召开的大阪万国博览会(简称大阪万博会)上,三菱集团设置了一个叫“三菱未来馆”的场馆,主题是“50年后的未来”。也就是说,场馆里展示的是2020年的社会和生活。在这一项目中,科幻作家星新一、圆谷制作株式会社创始人圆谷英二、东宝株式会社执行董事田中友幸等顶级创作者都曾深度参与其中,为世人展示出了一幅前所未见的未来图景。
其实大阪万博会有很多科幻作家参与策划。大阪万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和协调”,为构想这一主题做出极大贡献的是当时的新锐科幻作家小松左京。这一主题的安排,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
即便如此,日本并没有因为科幻产生巨大的经济变革。迄今为止,日本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大受欢迎,日本的动画在美国也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在当时,科幻文化却被认为是小众文化,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虽然有点大言不惭,但我觉得当时人们并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幻的潜能,而是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它。
不过只要读了本书,这种毫无根据的成见一定会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