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可以探明企业的目标
“人们要求商业创造出新的价值”,这是科幻受到关注的另一个原因。
目前在商界,SDGs、ESG经营之类的网络热词很受关注。以前,大家只以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机能、性能去评价商品和服务,比如它是否方便、是否便宜、是否结实。但是现在,商品和服务的社会性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比如“它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好的影响”“它能否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提供这个商品或服务的企业也会受到严苛的审视,人们会看这个企业“是否值得信赖”“企业理念我是否认同”。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里已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没有人会刻意选择固守着老旧价值观的企业。商业中的收益不再只是销售额减去成本和经费产生的差额,不再只是这种单纯而短期的东西,反而是“乍一看似乎不能产生任何经济价值的社会贡献活动”,兜兜转转倒是会带来长期的收益。
在这种变化的旋涡中,企业如果被过去的成功经验所束缚,就有可能选择错误的发展道路。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价值观,将目标(相当于未来社会中企业的存在意义)简单明了地展示给消费者,就无法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生存。现在的消费者对“无意识地散发腐朽价值观的危害”十分敏感,所以没有明确目标的企业,在广告或者在社交网络上轻易谈论与社会、环境相关的话题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被认定为“腐朽价值观的再生产”,很快就会遭受大规模的网络声讨。真如此的话,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收益了。
那么,这个看上去非常关键的目标要怎么才能制定出来呢?我翻遍书架上的商业书后发现,虽然很多书都说“当然要有目标”,但很少有书对目标的制定给出详细的指导。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科幻思考法就非常有用。
一直以来,科幻总是会领先现实一步,指出社会中潜藏的矛盾和扭曲。少数如何战胜多数?如何打破无聊的常识?如何战胜破坏环境、摧残弱者的邪恶势力?说起来,早在SDGs这样的词被创造出来之前,科幻就通过虚构文学提出了种种可以称作SDGs加强版的问题。因此,当我听到很多公司说自己在践行“创造共享价值经营”“包容性经营”之类的经营理念时,有时候内心难免会想:“怎么现在还在搞这个?”改变陈腐的社会,讲述新的故事,这样的思考框架在科幻作品中是基本设定。
比如,美国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The Windup Girl),是一本讲环境问题的科幻小说。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在石油枯竭的未来,人们用基因改造技术创造出一种巨大的动物,通过拧它身上的发条积聚所需能量的故事。在这样奇特的社会里,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你可能会认为“我才不想要这样的未来”,但如果针对“眼前的问题”只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在面临巨大的变化时会变得非常脆弱。为了达到“战胜困境”这一积极目标,需要特意设想一些负面的情况或问题。这样的科幻思考,恰恰可以为企业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