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隋唐史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唐朝的那些事(四十四)

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还是要努力干好(九)

李世民刚当政时期,开门纳谏,一时间,上书论政谏言的特别多。李世民将这些谏言都粘帖在屋子里,随时看一下,经常思考着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到了深夜,十分的辛苦(《资治通鉴》: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李世民知道魏征很有才能,对治国理政有很深地见解,于是多次将其叫到皇宫寝室,与魏征促膝长谈(《资治通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当然李世民虽然面上对魏征经常给予肯定,但心里还是有所保留,直到魏征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才让李世民真正认识到魏征的为人,也感受到他忠贞爱国一心为公的政治情操。

有一次,李世民要征兵,封德彝出了个主意,说有不少年轻人虽然未满18周岁,但体格很是强壮,和成年人没什么区别,也可以一并征召。李世民听着也蛮有道理的,就同意了。征兵的诏书流转到魏征这里,此时魏征的官职是尚书左丞(尚书令的佐官,正四品,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副部级领导),看到文书就是不肯签字盖章,文书来来回回弄了四次,李世民都火了,把魏征找过来臭骂一通,说征召不满18岁但身体健壮的年轻人有什么问题?况且他们中很多人喜欢使诈来逃避兵役和劳役,你怎么不明白?如此固执?

魏征说,我这不是固执,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考虑的是政府的信用大义。你刚上台的时候,答应老百姓说以前欠官府的财物,都免除了。但有关部门在执行的时候却认为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府的财物,还在征讨如故。你从秦王升到了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不就是官府的财物了吗?你原来又答应老百姓关中免两年租税,关外免一年租税。后来却又发布命令,说已经交纳的,从第二年起算。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征召为兵,怎么能说从下一年开始呢?况且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这些地方官员,日常事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征召兵丁时,都怀疑他们有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资治通鉴》: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李世民听了,觉得蛮有道理,高兴地说,以前我老觉得你书生气重,十分固执,今天听你讲这些国家大事,确实切中要害。政府如果不讲诚信,政令前后不一,老百姓将会不知所从,天下就不会治理得好,我确实错了。

于是不在征召不满18岁但身体健壮的年轻人,并赐给魏征一个金甕以资奖励(《资治通鉴》: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魏征既不打仗又不行政,最大的本事就是耍耍嘴皮子,一天到晚盯着领导挑刺,怎么就这么受李世民重视,在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到了第四位,差不多也到了古代臣子的巅峰了。

现在讲抓关键少数,其实古代也是一样,皇帝是国家重大政策的最终决定者,任何一个政策都会给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但皇帝又不是神,不可能一直不犯错误。这就需要有人来提醒来把关,和现在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一样的。

李世民也从历史上看到,隋炀帝杨广独断专行搞一言堂,虽然才能高水平高,但10件决策中只要有1-2件失误,给基层老百姓的苦难将是巨大的,何况到了基层官员执行时还会高变通打折扣,所以隋朝就快速灭亡了,教训惨痛。

优秀的领导不是自己要有多优秀,而是要让众多优秀的人来帮他,提醒他。

因此,627年,贞观元年,李世民特意规定谏官列席内阁议事会议,并可以随时发表意见(《资治通鉴》: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这就相当于给政府决策把了一道审查关,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将决策的错误率降到最低。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在贞观年间的大臣中绝无仅有。李世民为魏征的信任和重要,其实只是开启了一个导向,魏征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还是有限的,但在魏征这么一个典型的引导下,马周、孙伏伽、张玄素、褚遂良等谏官也应运而生,纷纷谏言献策,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时期,领导对下属信任,下属对领导尽心。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同僚们没有互相攀比、互相抬杠,而是始终以大唐的事业为上,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等人在去世之前还在为大唐基业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忘我工作,奋斗终身的境界。他们拼命工作的动力也不是为了自己或者子孙的利益,大多数人一生清贫,如魏征虽然位居高位,但平素为官清正,生活简朴,以至家无正堂。李世民在魏征重病期间,特地把自己准备建小殿的材料移给魏征营造正堂,五日就修成了(《新唐书》: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