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隋唐史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唐朝的那些事(三十六)

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还是要努力干好(三)

李世民决定开展机构改革,裁汰冗员。

李世民刚上台期间,其实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老李头为了顺利夺取政权,曾多次大肆分封官员,有史书记载老李头曾创下一个月分封1万多名官员的记录,民间有“十羊九牧”的说法,意思是10个百姓当中有9个都是当官的。

官太多怎么办?老李头也有妙招,就是将全国的州县一分为二,这样就多出一半的官员可以任命。

官员一多,吃财政饭的人就多了,纳税的人就少了,苦的是老百姓。同时,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也会造成人浮于事,官员之间互相扯皮推诿就时常发生,办事效率大大降低。

627年,贞观元年,李世民交给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一项艰巨的任务,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想法是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就异常艰难了。

对于京城长安中央级别的官员们来说,手中拿着的,可都是私人订制纯手工金质饭碗。夺了人家的碗,就是碎了人家的仕途未来,谁做这事情都会招人嫉恨。

房玄龄、杜如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大的阻力还来自李世民的旧部——原来秦王府中的人。这些人早年就追随李世民,现在,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本指望着得到高官厚禄,现在可好,反倒被裁,岂能没有怨言?

房玄龄只能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态度坚决,明确:“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古者治国,皆明此理。如今朕与卿等衣食皆出于百姓,怎能不为百姓着想?……若徇私情,不问才学,岂是至公之道?”

有了李世民的坚定支持,房玄龄、杜如晦的胆子就壮了,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最后,经过机构改革,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足足精简了3/4。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共设300余州,1500余县。

为了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还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机构编制情况确定下来,并设置了罚则。如为了防止官员数量再次泛滥,法律对官员职位、人员编制都有明确规定,如果让编外人员进入编制,负责此项事务的官员就会被打屁股。编制超一人打一百,超三人打一百一十,超过十人,干两年苦力(《唐律疏议·职制》:诸官有员数,而署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非奏授者。一人仗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两年)。

针对官员在正常上班时段内迟到早退现象,《唐律疏议·职制》也有相关规定,官员每日都要“点检”(类似于单位签到),“若点不到者,一点笞十”。同时还规定了值班值守制度,《唐律疏议·职制》明确规定:“诸在官,应直不直,笞二十;应宿不宿,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

经过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大量精简,政府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不少重要岗位都空出了位子,李世民将重心放到了选贤用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