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的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蓄谋已久。早在1927年的《田中奏折》中即明目张胆地宣称:“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根据这个侵略计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了沈阳,继而占领整个东北。国民党政府则一再妥协退让,执行它的“绝对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坚决反共、怯于抗日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妥协政策,更加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日本的侵略矛头进而指向华北。1933年1月3日,日军攻陷了华北战略要地山海关。3月4日热河省陷落。5月下旬日军突破长城各口,长驱直入,玉田、通州陷落,北平、天津陷于日军包围之中。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的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划出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的“非战区”,这就给日军控制华北和北平、天津大开了方便之门。
另外,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的工人、农民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组织起数十万的义勇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全国各地广大学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示威。在日寇的野蛮侵略下,民族资本家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总之,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形势下,中国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民族危机激荡着各个阶层,华北成为国防的最前线。
1935年日军加紧侵占华北的步骤,提出了所谓使“华北特殊化”的《日本政府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目的是把国民党政府的势力赶出华北,然后操纵地方汉奸势力搞所谓的“华北自治”。7月6日根据蒋介石的意旨,何应钦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次郎,达成了卖国的“何梅协定”。据此协定,国民党政府撤销了在河北省的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换日方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同时禁令全国的反日活动等等。民族危亡的乌云笼罩在华北上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平呈现一派即将沦陷的景象。
伟大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那个时候,广为流传于学生的《毕业歌》中的歌词激动人心:“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当时身处国防第一线的北平学生,正是怀着《毕业歌》所表达的那种感情,不怕牺牲,不顾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压迫,冒着杀头、坐牢的威胁和大刀、水龙的袭击,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九运动,冲破了全国的沉闷空气,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在党的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正确的策略指导下,克服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残余影响,保证了运动的健康发展。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