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咳嗽
一、知识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二)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饮食、情志、久病体虚,致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位在肺,与脾、肝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邪犯肺系,肺气上逆。外感咳嗽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可互相影响。咳嗽病因病机示意图如下所示(图1-3)。
图1-3 咳嗽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辨证要点
咳嗽首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兼症。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本病要与哮病及喘病相鉴别。咳嗽诊断辨证思路如图1-4。
图1-4 咳嗽诊断辨证思路示意图
(四)治疗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当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当补虚养正。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咳嗽常见证治简表如下所示(表1-2)。
表1-2 咳嗽常见证治简表
续表
二、医案分析
(一)方和谦医案
1.医案
张某,女,72岁。初诊:1997年11月3日。
患者咳嗽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外感风寒而咳嗽,经治疗外感已愈,仍咳嗽阵作,伴口干、咽干、咽痒,少许白痰质黏不易咯出。到呼吸科就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以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及急支糖浆等中成药治疗,咳嗽改善不明显,同时还出现大便干,2~3日一行,纳少,烦躁,无发热。近2~3日出现痰中带有血丝,故来中医门诊欲求中药治疗,以改善咳嗽和咯血。患者精神显焦躁,面色微红,语音沙哑,时可闻阵咳,喉中有痰鸣。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干鸣音。舌质红,薄黄苔,脉象细数。
辨证分析:患者初起发病正值深秋外感风寒,为凉燥袭肺,继之燥邪伤损肺阴,则见咳嗽阵作、口干、咽干、咽痒、痰量不多但质黏不易咯出等症。肺阴受损,有生热之趋,可见烦躁、便干;热伤肺络,则见痰中带有血丝。面红、音哑、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患者因外感风寒而致咳嗽,外感表证已解,咳嗽仍不止,并伴有一系列燥邪伤肺之象。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辨证:燥邪伤肺,痰阻肺络。
治法:养阴润燥,化痰止咳。拟止嗽散与二陈汤合方化裁。
处方:天冬6g,百合10g,陈皮10g,桔梗10g,白前10g,炙紫菀10g,炙甘草10g,太子参15g,北沙参15g,茯苓10g,鱼腥草15g,清半夏10g,炙桑皮15g,南藕节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7年11月17日,患者述上方共服用12剂。现咳嗽基本控制,时有几声干咳,口干、咽干、咽痒均已除,已无咯血,语音清晰,大便正常,纳食恢复正常。舌质嫩红,薄白苔,脉平。方师言效不更方,辨证立法同前,仍拟前方去天冬、百合,加炙杷叶6g,嘱再服12剂,以巩固疗效。
(国医大师方和谦医案选自《方和谦医案医话集》)
2.思考讨论
(1)本案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为什么?
编者按:一般外感咳嗽多属新病,发病急,病程短,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疾,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兼见他脏病证,多属于邪实正虚。
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功能渐弱,外感经治虽愈,但正气损伤,加上燥邪最易伤阴,出现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故证见面红、音哑、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痰湿内生,蕴而化热,故痰白质黏不易咳出。目前咳嗽已1月,表证已除,以脏腑功能损伤为主,由外感咳嗽转为内伤咳嗽,治疗上急则治标清肺化痰,宣肺止咳。
(2)本案为何以止嗽散为主方进行组方遣药?
编者按: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所致咳嗽,组方以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及甘草为主要配伍,药物温润平和,重在治肺,兼解表邪,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功效。本案患者来诊时虽外证已愈,但肺失宣降,咳嗽频作,故去疏风解表之荆芥,而选择用桔梗、白前宣降肺气,紫菀、陈皮润肺化痰止咳,根据患者燥邪伤肺,气阴两伤,虚火灼伤肺络,故而大量使用益气养阴之剂,佐以少量清肺之品。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气机条达,则咳嗽自愈。
(二)徐经世医案
1.医案
梅某,女,61岁。初诊:2009年3月27日。
感冒后咳嗽胸闷3个月余。患者素体虚弱,经常嗳气,纳呆,心悸,失眠,头晕,易于外感,兹因3个月前从外地回来出现感冒,咳嗽。以夜间为重,胸闷,干咳少痰,咽似有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嗳气频作,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故来门诊请徐老诊治。察其舌淡暗,苔白滑,脉象虚弦。病属外感引发内伤咳嗽,系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浊邪上升所致,拟予宣肺止咳,降逆和胃,疏肝理气。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煨葛根25g,代赭石15g,姜竹茹10g,远志10g,炙桔梗10g,姜半夏12g,橘红10g,绿梅花29g,枣仁30g,炒丹参15g,檀香6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9年5月15日):药后感觉好转,胸闷咳嗽改善,刻下以恶风畏寒、咽痒咳嗽、口苦、睡眠欠安为主症。舌淡暗,苔白滑,脉弦缓。拟益气固表,宣肺理嗽为治。予玉屏风散合杏苏散加减。
处方:生黄芪25g,防风10g,炙桔梗10g,蝉蜕5g,首乌藤25g,苏叶5g,杏仁10g,枣仁30g,炒川连3g,谷芽25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国医大师徐经世医案选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
2.思考讨论
(1)试分析本案辨证依据。
编者按:患者素体虚弱,脏腑功能虚衰,感冒后咳嗽不愈,痰少,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之候;嗳气频作,为胃气上逆之候;胸闷,咽似有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为气机不畅,滞塞于中上二焦,与痰湿相凝结;结合脉象虚弦,考虑为肝失疏泄,气机失常,上犯肺胃,痰浊上扰;气滞血瘀,故舌淡暗、苔白滑为痰湿内蕴之象,故辨证为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浊邪上升。
(2)结合本案,试述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编者按:《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明确咳嗽主脏在肺,还涉及其他脏腑。肺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本案起病因于外感,外邪首先犯肺,肺气祛邪外达而致咳嗽;加之年老脾虚而生痰湿,痰浊干肺,肺失宣降。肝气不疏,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亦可加重咳嗽,所以本案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胃),应宣肺止咳,降逆和胃,疏肝理气,综合调治而取效。
三、医案讨论
(一)薛伯寿医案
1.医案
罗某,男,57岁。初诊:2007年3月2日。
剧烈咳嗽反复难愈,身体困倦乏力,时有恶寒、头痛、鼻塞。查胸部X线诊示右肺大面积阴影,考虑右肺重度肺炎,遂住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治疗,未能控制。咳嗽日渐加重,咳吐大量黄白黏痰,继之痰中带血,复查胸片提示右肺炎症、支气管扩张。近20天咳嗽更甚,剧咳难忍,痰中夹血丝,夜间出汗,乏力,口淡无味,面色浮红,形体消瘦,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根部灰腻,脉弦滑。证属痰热壅肺证,治以宣肺涤痰:
冬瓜仁12g,生薏苡仁12g,桃仁8g,芦根15g,炙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先煎)15g,甘草10g,厚朴8g,黄连8g,法半夏9g,瓜蒌15g,前胡10g,生黄芪18g,防风8g。7剂。
二诊(2007年3月9日):药进3剂咳嗽即大减,痰中带血消失,偶有咳嗽气短、口苦,时有心烦急躁,睡眠差,既往饮酒伤肝,时有肝区胀满不适。面色转正常,舌淡红,苔黄厚腻减退,根部灰腻消失,脉弦细、关脉略滑,治以调肝脾、清痰热。拟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9g,全瓜蒌15g,黄连6g,杏仁9g,厚朴9g,茯苓12g,生甘草10g,枇杷叶10g。7剂善后调理。
(国医大师薛伯寿医案选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思考讨论
(1)试分析本案首诊的组方用药特点,其中包含哪几个基本方?
(2)本案二诊时病机、处方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熊继柏医案
1.医案
卢某,男,55岁,长沙市人。初诊:2004年11月17日。
诉半月前患感冒,现咳嗽气喘,半月不愈。咳痰较多,口渴,咽痒,时见鼻塞。诊见舌苔薄黄,脉滑数。辨证:痰热郁肺。治法:宣泻肺热,平喘止咳。主方:麻石止嗽散。
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18g(另包先煎),桑白皮20g,葶苈子10g,炙紫菀15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10g,荆芥10g,川贝10g,桔梗10g,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11月26日):诉咳喘显减。舌苔薄黄腻,脉滑。再拟麻石止嗽散加减:炙麻黄5g,生石膏(另包先煎)20g,杏仁10g,川贝10g,桑白皮30g,葶苈子10g,炙紫菀15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10g,桔梗10g,法半夏8g,甘草6g。10剂,水煎服。病遂愈。
(国医大师熊继柏医案选自《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2.思考讨论
(1)试分析本案的病因病机。
(2)试分析本案所用麻石止嗽散的组方意义及适应证。
(三)周仲瑛医案
1.医案
王某,男,35岁。初诊:2003年1月14日。
患者自1999年开始咳嗽,迁延至今不愈,X线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咽部炎症常见发作,目前咳嗽不畅,咳痰不多,质黏色白,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弦滑。证属陈寒伏肺,肺气不宣。
处方:蜜炙麻黄5g,杏仁10g,桔梗3g,生甘草3g,法半夏10g,陈皮6g,浙贝母10g,前胡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佛耳草12g,泽漆12g,炙百部10g。7剂,常法煎服。
二诊(2003年1月21日):咳嗽稍能舒畅,胸闷减轻,咳痰稍爽,色白,舌苔薄黄,脉小滑兼数。原方改蜜炙麻黄6g,桔梗5g,加挂金灯5g,炒苏子10g。14剂。
三诊(2003年2月11日):咳嗽减不能平,迁延不愈,咽痒,咳痰黏白,喷嚏不多,怕冷,口不干,疲劳,苔薄,脉细滑。守前意,增其制。处方:蜜炙麻黄6g,炙桂枝10g,法半夏10g,细辛3g,五味子3g,炒白芍10g,淡干姜3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炒苏子10g,炙僵蚕10g,炙甘草3g,厚朴5g,广杏仁10g。7剂。
四诊(2003年2月18日):咳嗽基本缓解,跑路较急时稍有咳喘,胸不闷,咳痰较利,痰白,微有怕冷,舌苔淡黄,脉细弦兼滑。2月11日方改炙麻黄9g,加桔梗5g,陈皮6g。14剂。
五诊(2003年3月11日):咳嗽基本向愈,晨起有一二声咳嗽,痰不多,微有形寒,二便正常,舌苔淡黄薄腻,脉弦兼滑。2月11日方改炙麻黄9g,加桔梗6g,陈皮6g,茯苓10g,以善后。7剂。
六诊(2003年3月18日):咳嗽稳定,痰白量少不多,舌苔淡黄,脉小弦滑。2月11日方改炙麻黄9g,去泽漆,加潞党参10g,焦白术10g,桔梗5g,陈皮6g,茯苓10g,以培土生金,补脾温肺而治本。
(国医大师周仲瑛医案选自《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医案精选》)
2.思考讨论
(1)本案辨证为“陈寒伏肺,肺气不宣”的依据是什么?
(2)请与首诊处方对比,分析三诊处方如何体现“守前意,增其制”治法?
(四)邹云翔医案
1.医案
陆某,男,55岁。
一年来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饮,咳嗽痰多,有时为黄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脉象轻取弦数、重取沉细无力。观以前所服之方,多属清化痰火,疗效平平。此证肺热多痰是标,舌苔多津液,舌质不绛,口干而不欲多饮,脉象重取沉细无力,知非实热,脾肾阳虚,是病之本。其舌苔之灰黑色,应属水极火化。治当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之。
处方:肉桂粉(吞服)3g,制附片3g,炮姜3g,炒潞党参9g,炒白术9g,炙黄芪12g,炒熟地黄6g,炒山药12g,米炒南沙参9g,夏枯草3g,炒子芩1.5g,熟枣仁18g,煅龙齿15g,法半夏6g,炒秫米(煎汤代水煎药)30g。
服药五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十剂,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余诸症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
(现代中医名家邹云翔医案选自《新医药学杂志》)
2.思考讨论
(1)本案灰黑苔病机特点是什么?为何单用清化痰火效不显?
(2)试分析本案培土生金法的临床意义。
(五)李济仁医案
1.医案
左某,女,50岁。初诊:2010年12月2日。
主诉:咳嗽伴痰多2月余。
病史:患者自述2个月前外感后咳嗽迁延不愈,当地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用西药泼尼松等治疗,效果不显,遂寻求中药治疗。刻诊:咳嗽明显,痰多、色白、泡沫状,无恶寒发热,平素胃脘胀满,嗳气频频,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诊断:咳嗽。辨证:痰湿内蕴,肺卫气滞。
治法:化痰祛湿,宣肺降气。
处方:黄芪60g,炒黄芩12g,川贝母(研末分吞)10g,北杏仁(打)12g,炙冬花12g,炙兜铃10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全瓜蒌(打)12g,干薤白12g,广木香(后下)12g,台乌药15g,淡全蝎8g,川厚朴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
嘱其平素多饮水,起居有时,忌劳累,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二诊(2010年12月16日):病史同前,药后痰量较前减少,色白,伴泡沫,较前质稀,仍时咳嗽,胃脘胀满,嗳气频频,纳少,夜寐安,大便干,肛门排便无力,2~3日一行,口干,眼干涩,时觉目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弦。守2010年12月2日方,去桑白皮,加炙麻黄15g,炒葶苈子(打)12g,牛蒡子12g,以增降气平喘化痰之力。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
三诊(2010年12月30日):病史同前,药后咳痰减少,胃脘时胀满稍减,仍有嗳气,口干口苦,大便干,2~3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2010年12月2日方去川厚朴,改全瓜蒌(打)15g,加炒葶苈子(打)15g,火麻仁(打)20g,代赭石15g(先煎)。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
四诊(2011年1月13日):药后咳嗽、咳痰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好转,纳差同前,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2010年12月30日方加陈皮12g,行气、和胃,以助纳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
(国医大师李济仁医案选自《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
2.思考题
(1)试分析本案辨病辨证的依据。
(2)试述本案中用大剂量的黄芪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意义。
四、临床拓展
1.抓住咳嗽咳痰特点,准确辨证
如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咽痒,或咳声嘶哑,则咳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烈、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痰少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多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者,属虚、属寒;咳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咳痰味甜者,属痰湿;咳痰味咸者,属肾虚。
2.咳嗽分外感内伤,注意兼夹转化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常相互影响。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受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如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内伤咳嗽,久病肺虚,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如此反复日久,则肺脏更加虚损。
3.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外感咳嗽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祛则正安;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内伤咳嗽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咳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
2.咳嗽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刘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