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一、知识要点
(一)概念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病证,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之一。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二)病因病机
感冒病因为外感六淫,时行疫毒,在人体卫外功能减弱,不能调节应变之时,邪从皮毛、口鼻入侵,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病位在卫表肺系,基本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病理性质属于表实,但有寒热之分。感冒病因病机示意图如下所示(图1-1)。
图1-1 感冒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辨证要点
感冒的辨证首辨风寒风热,再辨是否夹有时令之邪。需重视区别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对体虚外感之人要辨体质阴阳虚损,区分气虚、阴虚的不同。感冒要与鼻渊、风温早期等相鉴别。感冒诊断辨证思路示意图如下所示(图1-2)。
图1-2 感冒诊断辨证思路示意图
(四)治疗
感冒的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以解表达邪为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夹杂又当清暑祛湿解表。时行感冒多属风热毒邪犯肺,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虚人感冒则应扶正与解表兼顾,不可专行发散,以免重伤肺气。感冒常见证治简表如下所示(表1-1)。
表1-1 感冒常见证治简表
续表
二、医案分析
(一)颜德馨医案
1.医案
吴某,女,43岁。时行感冒7日,形寒发热,咳嗽,胸闷。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109/L,分类无异常。胸部透视无异常。在外院注射青霉素、庆大霉素未效。高热持续在39℃左右,烦躁不安,呻吟不已。医者曾怀疑为伤寒,嘱住院检查,病者不愿,遂来中医科求治。诊脉小数,舌苔白腻。外证未罢,里热内蕴,急投柴胡桂枝汤:柴胡6g,桂枝6g,党参9g,甘草3g,半夏9g,黄芩6g,白芍9g,大枣5枚,生姜3片。1剂汗出热退,再剂病愈。
(国医大师颜德馨医案选自《国医论坛》)
2.思考讨论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如何鉴别?
编者按:普通感冒的主要诊断依据是:①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②病程一般为3~7日,一般不传变;③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于普通感冒,是由时行疫毒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常在短期内许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流行。时行感冒的病情比普通感冒严重,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突然发冷发热,热度较高,鼻塞流涕,头痛剧烈,浑身酸痛,咽痛,咳嗽,身体软弱无力。本病易传变,易入里化热,一般属表证、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为多,相当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分证、卫气合病、气分证,很少陷入三阴或营血分。
(2)时行感冒多用温病方,为何此处选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编者按:时行感冒的治疗常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常用辛温发表、辛凉透邪法,若邪入里而无表证者,则宜清、下、解毒之法。
张仲景《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原为太阳少阳并病而设,借小柴胡之力转送太阳,桂枝汤则达太阳之邪。本案患者发病7日,形寒发热,舌苔白腻,为外邪遏伏太阳未解,循经入里;咳嗽,烦躁不安,脉小数,为里热内蕴。颜教授辨本病为“外证未罢,里热内蕴”,急投柴胡桂枝汤,引在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故“1剂汗出热退,再剂病愈”。
(二)赵绍琴医案
1.医案
龚某,男,47岁。
初诊:形体消瘦,素体阴虚。复感温燥之邪,发热口干,头痛咳嗽,干咳无痰,微恶风寒,心烦口渴,尿少且黄,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阴虚之体,又感温邪,滋阴以养其涟,疏卫兼以退热。
白薇3g,玉竹9g,豆豉6g,前胡3g,薄荷(后下)1.5g,山栀6g,芦根24g。2剂。
二诊:身热退而恶寒解,头痛减而咳嗽除,咽干口渴,小便色黄,舌绛形瘦,两脉细弦小紧,温邪已解,阴分不足,再以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玉竹9g,山栀6g,前胡3g,鲜芦根24g,鲜石斛15g,桔梗6g。
三诊:诸恙皆减,微咳无痰,咽干口渴,脉象弦细小滑,按之略数,舌干质红形瘦。外感温邪已解,阴虚内热未除,再以甘寒养阴、润燥折热之法。细生地黄15g,石斛15g,桔梗6g,生甘草9g,麦冬9g,北沙参24g,川贝6g,鲜芧根、鲜芦根各24g。3剂。
四诊:药后诸症皆减,脉仍细小且滑,舌红口干,心烦而欲饮,阴虚已久,肝肾两亏,改用丸药,以善其后。
丸方:细生地黄60g,肥玉竹60g,川石斛30g,生白芍60g,麦冬30g,五味子30g,山药45g,牡丹皮24g,茯苓块60g,元参30g,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60g,鸡内金30g,香稻芽60g,砂仁15g,白术30g,炒枳壳30g,木香15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饭后,各服6g,如遇感冒暂停。
(现代中医名家赵绍琴医案选自《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2.思考讨论
(1)试分析本案诊断为阴虚感冒的依据。
编者按:在辨治外感证时需注意患者的素体状况。该患者形体消瘦,素体阴虚,暮春患感,感邪后邪从热化,故见发、微恶风、头痛、干咳无痰等风热之证;久病之体,阴液素亏,阴虚生内热,心烦口渴,尿少且黄;阴虚津少,津不上乘,故口干;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2)试从本案的治疗特点论述虚体感冒治疗原则。
编者按:虚体感冒,当扶正祛邪,在解表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不应强发其汗。本案首用养阴疏化,仿加减葳蕤汤,方中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豆豉、薄荷、前胡解表宣肺散邪;白薇、山栀、芦根清热养阴,清而能透;全方滋阴以养其津,疏卫兼以退热。解表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
(3)你是如何认识本案四诊“改用丸药,以善其后”的?
编者按:本案四诊“改用丸药,以善其后”,一是符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二是通过丸药缓缓图之。赵绍琴认为,患者素体阴虚,暮春患感,正合《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意,其形瘦干咳,舌瘦且绛,故首用养阴疏化,终用养阴和胃之丸药,从根本上改善阴虚体质。
3.拓展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曰:“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即温病禁汗。
温病禁汗,其理有三:其一,温为阳邪,极易化热劫液,用汗法,反是以张其焰而劫其液;其二,温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与心同居上焦,用辛温发表将使其邪势更张,极易逆传心包,内迫营血;其三,汗为五液之一(汗为心液),属津液的一部分,误汗可伤阳,也可伤阴。吴鞠通所指的禁汗主要是指麻黄、桂枝类辛温发汗力强的药,因其可助热(逆传心包,内迫营血)、伤阴(汗为心液),但不是说温病初期辛温药绝对不能用,若表郁较甚时,选药时应用些发汗力较弱的辛温药(如新加香薷饮),据辨证灵活用药。
三、医案讨论
(一)吴佩衡医案
1.医案
王某,男,42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黄帝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法半夏6g,防风6g,甘草6g,生姜3片。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
谁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烦躁,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证,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证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少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现代中医名家吴佩衡医案选自《古今名医·外感热病诊治精华》)
2.思考讨论
(1)试比较《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证特点、用药特点及量效关系。
(2)本案为何不用麻黄后“热势反增”?从案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许叔微医案
1.医案
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予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漐漐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入,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使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古代中医名家许叔微医案选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2.思考讨论
(1)许叔微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继以小柴胡汤的理由?
(2)你对“伤寒下不厌迟”是如何理解的?
(三)黄吉赓医案
1.医案
金某,女,16岁。初诊:2009年9月16日。
主诉:发热4日,伴咽痛。
病史:发热4日,体温达39℃,昼低夜高,伴咽痛、鼻塞流涕。曾服阿司匹林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效。现诊:发热,伴恶寒,咽痛,鼻塞流涕,胸闷,纳减,口干喜冷饮,神疲乏力,大便正常,苔淡黄腻,质暗红,脉细数。
诊断:中医诊断为感冒(风热型);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外感风热,卫表失和。
治法与方药:疏风解表,和解少阳。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柴胡30g,黄芩30g,竹沥半夏20g,紫苑15g,枳壳9g,桔梗9g,生甘草9g,陈皮9g,郁金15g,炙鸡内金10g,茯苓15g,苍耳子9g,生谷芽15g,麦芽15g。4剂。
二诊:热退2日,纳增,口干多饮,苔薄腻微黄,质暗红,脉小弦滑。热病后气阴不足。转拟:益气养阴,扶正固表。玉屏风散1包,每日2次,生脉饮1支,每日2次。
(全国师承指导教师黄吉赓医案选自《黄吉赓肺病临证经验集》)
2.思考讨论
(1)本案一诊的组方和用药特点是什么?
(2)试分析本案二诊时转方的意义。
(四)章次公医案
1.医案
徐女,3日来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而温温欲吐,舌苔白腻。用此方辛温解表以退热,芳香化浊以镇呕。
紫苏叶5g,川羌活9g,生姜2片,川桂枝(后下)5g,白芷5g,陈皮5g,藁本9g,荆芥穗5g,姜半夏9g,六神曲6g。
二诊:胃肠型感冒与肠伤寒在难于肯定之际,用发汗剂可以得其梗概。今药后热已退净,两日未再升,非肠伤寒也。胃呆,大便难,食后有泛恶现象,以此法调其肠胃。姜半夏9g,茯苓9g,陈皮5g,佩兰梗5g,生枳实9g,薤白9g,白豆寇5g,谷芽、麦芽各9g,六神曲9g,佛手5g。
(现代中医名家章次公医案选自《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
2.思考讨论
(1)为什么发汗法可鉴别胃肠型感冒与肠伤寒?
(2)本案一诊和二诊的症状及处方有何变化?试从病机及组方用药加以分析。
四、临床拓展
1.感冒辨证首要区分邪实与体虚
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发病,一在于卫气之强弱,正气不足或卫外功能低下,肺卫调节疏懈,常是关键原因;二与感邪的轻重有关,若正能御邪,虽六淫外袭亦不发病。此即《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素体亏虚,卫外不固,反复感邪,每致缠绵难愈,虚体感冒临床表现以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
2.根据症状分析病邪及兼夹
感冒属外感疾病,六淫入侵,从皮毛、口鼻而入,导致卫表不和。尤以风邪为主因,常可兼夹寒、热、暑、湿、燥等病邪,因致病因素不同、临床特点各异,可以结合恶寒发热之轻重、汗出、咽痛、口渴、分泌物等情况,结合舌脉辨别。
3.感冒治疗需要知常达变
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解表达邪,具体应用时要掌握辛温与辛凉、宣肺与肃肺,以及祛邪与扶正。寒热杂见者当温清并施,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
4.感冒预后一般较好,慎防传变
普通感冒属轻浅之疾,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只要能及时而恰当地治疗,可以较快痊愈。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逆传心包(如并发肺炎、流感的肺炎型和中毒型)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
【复习思考题】
1.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诊治原则是什么?
2.治疗感冒常用的中成药有哪些?如何辨证选用?使用注意点有什么?
3.时行感冒病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余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