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师从刘景源教授治学临证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也论“甘温除大热”及补中益气汤之应用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其原文曰:

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东垣这段论述,有两个要点:一是讲脾胃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与病机,另是讲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不同。其所论既符合临床实际,其治法又效验昭彰,故为后代医家所推崇。但其关于脾胃内伤发热是因“阴火上冲”“脾胃之气下流”的病机分析,则因过于牵强晦涩,为多数医家所不取。关于气虚发热的病机,导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理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说,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此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可谓深得《内经》之堂奥。

补中益气汤药只八味,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柴胡、升麻、橘皮组成。方中以黄芪、人参为君,甘温峻补脾胃中气。白术、炙甘草为臣,助芪、参以补益中气。当归补血以生气,盖血为气之母,血充则气盛也。柴胡、升麻为佐,助芪、参以升阳。导师曾言,黄芪、柴胡、升麻皆为升阳之品,然其作用又有不同,黄芪是通过补气而升阳,也就是说,气充则阳自升。柴胡、升麻佐助黄芪以升阳,二者之别在于柴胡入肝经而升于左,升麻入胃经而升于右,左右协同,则中气得以全面提升。橘皮行脾胃之气,为佐使药,其功用在于辛温行气,佐助补气升阳之品,使其补中有行,则补而不滞,使气得补而行中有升。因其方配伍严谨,故为后世广泛应用。

导师在临床中应用补气汤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凡中气不足患者,一般多体质较弱,平时倦怠乏力,面色不华,畏风恶寒,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虚发热

此类患者多因气虚而不能内守,浮越于外而见发热,或为低热,或为高热,或高低起伏、长期不退,导师每用补中益气汤原方,重用芪、参,补气以敛阳,使气归于里则阴平阳秘而热自退。如畏寒较重则合入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制附子)以调和营卫、温阳敛气以退虚热。

二、易患感冒

此类患者多因气虚不能固表,以致感冒频发,导师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原方,补气以固表。如兼心悸气短者,合生脉散补气阴以养心止汗。

三、自汗

此类患者多见气虚之象,或无明显虚象,长年自汗不止。导师每于补中益气汤中重用生黄芪达30~60g,再加入防风,即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补气散风以敛汗。

四、过敏性鼻炎

此类患者多因气虚不能固表,每遇过敏原即鼻塞流涕,甚则喷嚏不止。导师治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固表,抗御外邪;方中再合入苍耳子散,药用辛夷、细辛、苍耳子、防风,以通鼻窍,散风邪。

五、皮肤过敏

此类患者与过敏性鼻炎患者病机相同,多因气虚不能固表,每遇过敏原即发皮疹,遍身瘙痒难忍。导师治用补中益气汤补气以实其表,方中再加入白蒺藜、白鲜皮、白僵蚕、白芷、桑白皮、秦艽、地肤子等味以散风止痒。

六、小溲闭

此类患者男女皆有,男性多见于老年前列腺增生、肥大者,女性多因膀胱括约肌松弛,逼尿肌无力。轻者小便不利,滴沥而出,重者点滴皆无,甚至需长期插导尿管导尿。导师治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以行气化,加三拗汤,用麻黄、杏仁宣肺气以通调水道,是为“提壶揭盖”法。

七、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此类患者乃因气不摄血,以致血液下行不止,导师治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摄血,加阿胶以补血止血、棕榈炭以固涩止血。

总之,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广泛而灵活,其应用要点在于体虚而舌淡嫩苔白、脉弱。用之得法,疗效自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