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感发热医案(太阳少阳合病)
李某,男,48岁。2009年8月本溪市中心医院会诊病例。
主诉:发热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素体健康。于半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5℃,自以为感冒,服消炎药、退热药无效,体温升至39℃,在社区卫生院输液1天而体温不降,到本溪市中心医院就诊,化验白细胞总数正常,胸部正侧位片提示有片状模糊影,疑似病毒性肺炎收入本溪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治疗。入院后用抗病毒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仍高热不退,请中国医科大学专家会诊,诊断疑似甲型流感,因为用了大量激素及抗生素、抗病毒药,病毒培养甲流病毒阴性,经治疗5天后仍高热不退,因患者已经高热半个月,出现了心肌和肝功能损伤,心肌酶谱和转氨酶中度升高,咳嗽喘促,恶心不欲饮食,发热半个月,体重减轻5kg。请中医会诊。刻诊:患者寒战高热,体温上午38℃,下午39℃,夜间最高40℃,发热时轻微恶寒,周身关节疼痛,一天数次用退热药后汗出较多,胸痛彻背,咳嗽,少量白痰,喘促,动则尤甚,神倦喜卧,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略稀,每日1次,舌质淡,舌苔薄黄,脉左手弦细弱,右手脉滑数。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25g,黄芩15g,半夏10g,红参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0g,桂枝15g,白芍15g,全瓜蒌15g,薤白10g。水煎取汁200mL,分两次服。患者下午3点喝第1次药,药后嘱患者进食1碗小米粥,以助药力。20分钟后寒战10分钟微汗,体温37.5℃,未用退热药;6点喝第2次药,药后又喝1碗小米粥,药后无寒战,20分钟后微汗,肢体疼痛减轻,安然入睡,夜间未发热。第2天6小时服药1次,全天无发热。3天后患者出院,到中医院门诊调理善后。
按语:《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选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胸痹不得卧,胸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诊断为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