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普通高中学校发展“主旋律”
第一章 政策之维
在我国,普通高中的诞生,某种意义上得自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1922年,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其中确立的“六三三学制”即标志着普通高中的诞生。不仅如此,“六三三”学制的出现,亦如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克雷明(Lawrence Cremin)所言,正体现了对发育期儿童的特殊需求的更大重视[1]。而从另一种意义上看,高中教育的发展又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1世纪前期的这段日子里,社会发展诉求尤其决定了国内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方向、赋予高中阶段教育以复杂的角色。正是如此,政策视域下的高中教育往往暗含了两种取向:一是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本位取向;二是以服务个体发展、满足个体生命成长需求为指向的人本取向。两种取向伴随高中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分量影响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整体定位。其间的政策文献中,与高中阶段教育捆绑出现的关键词便是:普及、多样、特色、普职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