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应急演练的概念
一、应急演练的定义
一般地说,演练就是集体性练习活动。演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称谓。在军队,有演习、军事演习;在教育培训机构,有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在政府机构,有应急演练、预案演练。而在英语环境中,则将各种应急演练统称为“练习”(exercise)。
概括地说,应急演练是演练组织者通过创造一个虚拟情境(突发事件情景)与环境(演练物理环境),使参演者通过完成突发事件应对任务及事后评估等活动,实现检验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优化应急系统,最终提升应急能力的目的。[2]
这一界定强调演练的主要角色是组织者和参演者,演练的媒介是虚拟情境和环境,演练的过程是处置与评估等活动,演练的目的是检验预案、锻炼队伍、优化系统,并最终提升应急能力。
二、应急演练的作用
1.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满足要求
任何工作系统都是为社会公众和更高级权威服务的系统。着眼于服务,演练可以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1)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对演练工作的要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2)满足公众了解政府准备工作的要求。各级政府通过举行大规模、有公众参与的实战演练,表明政府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已经到位。
(3)满足领导观摩和检查工作的要求。这也是许多展示性演练的主要目的和合理性所在。
2.从工作的视角——完善系统
演练有助于完善工作系统,这包括:
(1)完善政策。通过演练检验与评估有关政策,例如检验有关的受灾群众救济政策在特定的灾害情境下是否可行。
(2)完善预案。通过演练检验与评估具体的工作预案和程序,即检验预案和操作规程是否合适,有何需要改进之处。
(3)明确职责。明确在一定工作环境中的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职责,即通过演练使有关人员和机构更加明确自己在有关情境下的职责。
(4)磨合机制。通过演练来检验和改进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合作机制。
(5)人机协调。通过演练来提高人与技术系统(如应急通信系统、应急平台)的协调与整合的水平。
3.从参与者的视角——提高个人和团队能力
人是突发事件应对的主体,是突发事件应对的根本力量。在物资条件不足或非常规突发事件面前,人的作用就更加重要。现代应急演练在提高人员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提高应急处置者的个人能力。演练可以使有关人员在练习中端正态度,明确职责,增进应急处置知识和经验,提高相关的工作技能。演练会从多角度帮助参演者积累处置经验,学习处置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参演者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
(2)提高应急处置集体的能力。演练是一个跨部门的合作性工作,因此可以把演练的准备、实施等的全过程当作一个构建应急管理学习网络的过程。通过演练相关工作,不同部门的人员相互熟悉起来。参演各方交流得越充分、越自如,就越能够彼此熟悉,越能够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于日后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合作就越有益处。因此,如果从构建社会网络的角度看待演练相关工作,推动演练相关工作,就会看到演练是提高应急管理系统集体能力的主要手段。
(3)提高社会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认识。社会公众通过接受在演练过程中的应急知识宣传,观摩有关演练行动,也会提高对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增长有关知识,从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应急演练的微观特征
就一次具体的演练而言,应急演练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如下微观特征:
1.第二实践性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干预自然、干预社会为内容的“实战”活动;另一类是为上述实践活动做准备的“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活动可以视为人类的次级实践活动,或者第二实践活动。训练性质的活动有练习(学生的作业)、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体验)、训练(运动员和军人的技能培养)、操练(各行业人员的技能培养)等。
在突发事件应对领域,其实践活动也可以视为两类:应对实际突发事件的“实战”和为之做准备的应急演练等应急准备工作。应急演练通常被视为应急预案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进而修订和完善预案。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不够全面。与其他各种人类训练性活动一样,应急演练是对“实战”活动的预演和准备,其本质是提升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的活动。
2.虚实统一性
应急演练的突发事件场景是虚拟的。虚拟化的优点,一是可以使事件更具典型性,更能体现演练目的、目标要求;二是更有利于把参演者带入陌生环境中(而不是参照已有的真实事件处置经验与做法)。
但是,“虚拟”不等于“虚假”,而是在符合实际情况和应急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突发事件场景虚拟化。虚拟化场景不但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合乎情理,而且要与演练目标吻合。
3.合规性与专业性
合规性是指应急演练的设计与参演者行为都要遵从有关法律、法规、预案等的规范要求。演练在相当意义上是为了通过练习熟悉规范、理解规范、掌握规范要求。
专业性是指应急演练的设计与参演者行为也要具有专业特质。演练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突发事件应对的规律;演练的参演者也要依据“科学应急”的原则开展行动。
四、应急演练的宏观特征
对于一个组织机构、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应急演练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种持续开展的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应急演练具有特定的宏观特征。
1.体系性
一般而言,应急演练有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两种基本类型,每类演练中又有多种具体形式。这些不同的演练方式构成了应急演练的类型体系。
具体而言,由于不同演练的功能不同,理性的应急演练组织者在一定时间段内,会根据应急准备工作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这也反映出演练的体系性。
2.制度性
应急演练是各国应急管理基本法律(如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因此,演练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演练组织者要依法依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达到有关制度的定性、定量要求。上级部门往往要对下级单位应急演练的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事件调查过程中,调查部门也往往要调查有关责任方执行应急演练制度的情况。
3.发展性
为了持续提升应急能力,应急演练组织者要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演练难度,提高演练能力和演练组织水平。因此,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应急演练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要不断体现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