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10.001 媱(1)、愓(2),游也。江、沅之间谓戏为媱(3),或谓之愓,或谓之嬉。
【注释】
(1)媱(yáo):嬉戏,玩乐。通逍遥的“遥”。《楚辞·离骚》:“聊逍遥以相羊。”王逸注:“逍遥、相羊,皆游也。”
(2)愓(yáng):嬉戏,游荡。通徜徉的“徉”(“徜徉”或转写作“尚羊”)。《广雅·释训》:“徜徉,戏荡也。”《楚辞·惜誓》:“托回飙(旋转的狂风)乎尚羊。”王逸注:“尚羊,游戏也。”
(3)江、沅:指从长江中游到沅江一带地区。大致相当于西汉的武陵郡和南郡的西南部,即今湖南西部,也可能包括贵州东部和湖北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译文】
“媱”是嬉戏玩乐,“愓”是嬉戏游荡,它们都有游乐的意思。长江、沅江之间的地区把嬉戏称作“媱”,也有的称作“愓”,还有的称作“嬉”。
10.002 曾(1)、訾(2),何也。湘、潭之原(3),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4)。
【注释】
(1)曾(zēng):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章炳麟《新方言·释词》:“今通曰曾,俗作怎。”《论语·八佾(yì)》:“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制吗?
(2)訾(zī):什么。“曾”的一种方言说法。
(3)湘、潭之原:“湘”即湘水,“潭”即潭水。《方言》中的“湘、潭之原”指湘水和潭水的上游,即今湖南西南和广西的北部一带。“原”即“源”的古字,指源头。
(4)中夏:即夏的中部,大概指洛阳周围的地区。
【译文】
“曾”“訾”都可以当“何”讲而表示疑问。湘水、潭水的发源地,荆州南部边境表示为什么称作“曾”,也有的称作“訾”,就同中原地区用“何为”表示的意思一样。
10.003 央亡(1)、嚜杘(2)、姡(3),狯也。江、湘之间或谓之无赖(4),或谓之㺒(5)。凡小儿多诈而狯谓之央亡,或谓之嚜杘,或谓之姡。姡,娗也(6),或谓之猾,皆通语也。
【注释】
(1)央亡:表示无赖、狡猾的一种方言说法。
(2)嚜杘(mèi chì):表示狡猾、多诈的一种方言说法。后世中原官话等一些地区中仍然保留了这个词。胡曜汀、贾文《南阳方言词语考证》:“南阳人称小儿甘言诱人为嚜杘,但音转若‘美试’。”
(3)姡(huó):狡诈。《玉篇·女部》:“姡,多诈也。”
(4)无赖:奸诈耍滑。
(5)㺒(qiāo):通“狡”。狡诈。
(6)娗(tǐng):通“誔”。欺谩。《玉篇·言部》:“誔,诡言也。”
【译文】
“央亡”是无赖、狡猾,“嚜杘”是狡猾多诈,“姡”是狡诈,它们都有狡猾的意思。在长江、湘水之间的地区有的称作“无赖”,也有的称作“㺒”。凡是形容小孩子多欺诈狡猾称作“央亡”,也有的称作“嚜杘”,还有的称作“姡”。“姡”是欺谩,也有的称作“猾”,这都是共同语的说法。
10.004 崽者(1),子也。湘、沅之会(2),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
【注释】
(1)崽:儿女。《水经注·滱(kòu)水》:“至若娈婉(美好貌)丱(guàn,年幼)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jì,菱角的古称)。”
(2)会:两条河流相交汇处。郭璞注:“两水合处也。”
【译文】
“崽”是儿女。湘水、沅水交汇处一带,凡是指称儿女就称之为“崽”,犹如在东部古齐国地区称“子”所表示的一样。
10.005 誺(1),不知也。沅、澧之间(2),凡相问而不知答曰誺,使之而不肯答曰吂(3)。粃(4),不知也。
【注释】
(1)誺(chī):通“痴”。被问而不知答复。《说文解字·疒(nè)部》:“痴,不慧也。”段玉裁注:“痴者,迟钝之意,故与慧正相反。”
(2)沅、澧之间:“沅”即沅水,指湖南西部沅江。上游称清水江,源出贵州云雾山,自湖南黔城镇以下始名沅江。“澧”是澧水,源出湖南西北与湖北鹤峰交界处。《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沅、澧之间”当属南楚,在汉代的武陵郡内,今湘西一带。
(3)肯:疑此处之“肯”是能够的意思。《论衡·问孔》:“观《春秋》之义,肯是之乎?”吂(máng):迷糊不清,亦指人年老昏愦而不能应答。《集韵·宕韵》:“吂,耄昏不知貌。”
(4)粃(bǐ):本指瘪谷,引申指空虚无知。汉蔡邕《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伏惟糠粃小生,学术虚浅。”
【译文】
“誺”有不知道的意思。沅水、澧水之间的地区,凡是被问而不知答复的情况就叫“誺”,使令而不能够答复的情况叫“吂”。“粃”的意思是不了解。
10.006 㷄(1),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也(2)。
【注释】
(1)㷄(huǐ):火。“燬(huǐ)”的一种方言说法。《尔雅·释言》:“燬,火也。”《诗经·周南·汝坟》:“鲂鱼赪(chēng,浅红色。古人认为鱼尾本白,鱼劳则红。所以用来比喻劳苦人民)尾,王室如燬。”毛传:“燬,火也。”诗句大意是鲂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这首诗旨在诉说人民劳苦只因王室暴政。
(2)(huǐ):同“燬”。火。
【译文】
“㷄”是火,古楚国地区叫“火”听上去像“㷄”,犹如古齐国地区叫“火”好像是叫“”一样。
10.007 嘳(1)、无写(2),怜也。沅、澧之原(3),凡言相怜哀谓之嘳,或谓之无写,江滨谓之思(4)。皆相见驩喜有得亡之意也(5)。九嶷、湘、潭之间谓之人兮(6)。
【注释】
(1)嘳(kuì):同“喟”。叹息,表示怜哀。《楚辞·九章·怀沙》:“曾伤(深沉的悲伤)爰哀,永叹喟兮。”王逸注:“喟,息也。言己所以心中重伤,于是叹息自恨,怀道不得施用也。”
(2)无写:即无忧,与“无恙”“无它”等同为推测性问候语。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苏州相见存问则曰无写。与古言无恙、无它同意。”都是该用法在后世的遗留。
(3)沅、澧之原:指沅、澧二水的上游,在今湖南的最西部,可能也包括贵州的部分地区。
(4)思:哀怜,忧痛。《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上博楚简《用曰》中作:“思民之初生,多险(艰难)以难成。”“思”“哀”对文,其义相同,正是用为“哀怜”的意思。
(5)驩(huān):同“欢”。得亡:犹“得无”,意为莫非,是不是,用来表推测性发问。《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讱(rèn,出言缓慢谨慎)乎?”
(6)九嶷:即九嶷山。《方言》郭璞注:“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县。”即今湖南宁远南。九嶷在《方言》中位于南楚的最南边,与南越地区接界。人兮:疑为“宁兮”的一种方言说法,用以作推测性问候。“宁”之本义为安宁、安定。后引申出问安、慰问义。王国维《观堂集林·艺林一·洛诰解》:“盂爵:‘惟王初囗于成周,王命盂宁邓伯。’是上下相存问,通称宁也。”而“人兮”的“兮”当为语气词,将其翻译理解为“啊”“呀”皆可,“宁兮”即如人相见时问候说“您安好啊”一类。
【译文】
“嘳”是叹息,“无写”即“无忧”,是一种推测性问候语,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怜哀。沅水、澧水的源头地区,凡是表示怜爱对方就称“嘳”,也有的称作“无写”,长江边称之为“思”。这些都有人们相见之后心情欢喜,来推测性问候对方情况的意思。九嶷山以及湘水、潭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人兮”。
10.008 婩(1)、嫧(2)、鲜(3),好也。南楚之外通语也。
【注释】
(1)婩(àn):端正。《集韵·翰韵》:“婩,《博雅》:‘好也。’谓妇人齐正貌。”
(2)嫧(zé):整齐。《说文解字·女部》:“嫧,齐也。”
(3)鲜:明亮美好。
【译文】
“婩”是端正,“嫧”是整齐,“鲜”是明亮美好,它们都有美好的意思。这些都是在南部古楚国外围地区通用的说法。
10.009 㘓哰(1)、謰謱(2),拏也(3)。东齐、周、晋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语也。南楚曰謰謱,或谓之支注(4),或谓之詀謕(5),转语也。拏,扬州、会稽之语也。或谓之惹(6),或谓之䛳(7)。
【注释】
(1)㘓哰(lán láo):形容委曲繁杂,絮语不清。“謰謱”的一种方言说法。《楚辞·九思》:“媒女詘兮謰謱。”洪兴祖补注:“謰謱,语乱也。”句子大意是媒人不善言辞话语混乱。
(2)謰謱(lián lóu):形容委曲繁杂,絮语不清。参注释(1)。
(3)拏(ná):通“挐”。纷乱。《楚辞·九辨》:“枝烦挐而交横。”朱熹注:“烦挐,扰乱也。”句子大意是枝条交叉纷乱杂凑。
(4)支注:言语纷乱含混。疑即后世所言之“支吾”。
(5)詀謕(zhān tí):“支注”的一种方言说法。
(6)惹:当为“拏”的一种方言说法。
(7)䛳(yàn):不明貌。“奄”的一种方言说法。《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八》:“鲁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安定貌)也,奄然寡闻。”“奄然”就是不明貌。郭璞注“言诬䛳也”与本条释义不合,疑“言诬䛳也”当作“音诬䛳也”,乃起标音作用,非释义。
【译文】
“㘓哰”“謰謱”是言语纷乱不清。东部古齐国以及古周国、古晋国边境地区叫“㘓哰”,“㘓哰”也是共同语的说法。南部古楚国地区叫“謰謱”,也有的称作“支注”,还有的称作“詀謕”,这是同一个词因方音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说法。“拏”是扬州和会稽郡所使用的说法。也有的称作“惹”,还有的称作“䛳”。
10.010 亄(1)、啬(2)、贪也。荆、汝、江、湘之郊,凡贪而不施谓之亄,或谓之啬,或谓之悋(3)。悋,恨也。
【注释】
(1)亄(yì):表示贪婪又吝啬的一种方言说法。
(2)啬:吝啬。《战国策·韩策一》:“仲啬于财,率曰散施。”
(3)悋(lìn):同“吝”。吝啬。“吝”本指悔恨、遗憾的意思。《说文解字·口部》:“吝,恨惜也。”引申可指吝啬、贪恋。《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是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而吝啬的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译文】
“亄”是贪婪又吝啬,“啬”是吝啬,它们都有贪婪的意思。荆州、汝水、长江、湘水周边地区形容贪婪不舍得给予的行为称作“亄”,也有的称作“啬”,还有的称作“悋”。“悋”有遗憾、悔恨的意思。
10.011 遥(1)、窕(2),淫也。九嶷、荆、郢之鄙谓淫曰遥(3),沅、湘之间谓之窕。
【注释】
(1)遥:通“媱”。淫逸,恣纵放荡。郭璞注:“言心遥荡也。”《广雅·释诂一》:“媱,婬也。”王念孙疏证:“遥与媱通,淫与婬通……皆谓淫佚无度也。”
(2)窕:疑为“遥”的一种方言说法。
(3)郢(yǐng):郢是古楚国重要的都邑,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自丹阳徙此。以后长期为楚都城,直到公元前278年顷襄王徙陈。
【译文】
“遥”“窕”都有淫逸放纵的意思。九嶷山、荆州以及古郢都郊域表示淫逸放纵叫“遥”,沅水、湘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窕”。
10.012 潜、涵(1),沉也。楚郢以南曰涵,或曰潜。潜又游也。
【注释】
(1)涵:沉浸。《文选·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
【译文】
“潜”是没入水中,“涵”是沉浸,它们都有沉入的意思。古楚国郢都以南地区叫“涵”,也有的叫“潜”。“潜”还有游渡的意思。
10.013 (1)、安,静也。江、湘、九嶷之郊谓之。
【注释】
(1)(jì):同“寂”。寂静。《楚辞·远游》:“野漠其无人。”朱熹集注:“,与寂同。”
【译文】
“”是寂静,“安”是安静,它们都有静的意思。长江、湘水以及九嶷山周围地区叫“”。
10.014 拌(1),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或谓之敲(2)。淮、汝之间谓之投(3)。
【注释】
(1)拌(pàn):舍弃。“播”的一种方言说法。汉刘向《九叹·思古》:“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王逸注:“播,弃。”句子大意是放弃圆规直尺违背法度,丢开称物权衡任意估量。
(2)敲:丢弃。钱绎《方言笺疏》:“《说文》:‘敲,横擿也。’‘擿,投也。’《庄子·胠箧》篇:‘擿玉毁珠。’崔譔注云:‘擿,犹投弃也。’”
(3)投:抛弃。《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杜预注:“投,弃也。”句子大意是把他们流放到四方,来防御妖魔鬼怪。
【译文】
“拌”是舍弃的意思。古楚国地区凡表示抛弃器物就称作“拌”,也有的称作“敲”。淮水、汝水之间的地区称作“投”。
10.015 诼(1),愬也(2)。楚以南谓之诼。
【注释】
(1)诼(zhuó):造谣毁谤。《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说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2)愬(sù):进谗言。《说苑·臣术》:“愬无罪者,国之贼也。”意思是造谣毁谤没有罪过的人,是残害国家的人。
【译文】
“诼”是造谣毁谤,它有进谗言的意思。古楚国以南地区称之为“诼”。
10.016 戏(1)、泄(2),歇也。楚谓之戏泄。奄(3),息也,楚、扬谓之泄。
【注释】
(1)戏:歇息。“歇”的一种方言说法。
(2)泄:歇息。“息”的一种方言说法。
(3)奄:休息。《汉书·司马相如传》:“奄息葱极(葱岭山顶)泛滥(浮游于水上)水娭(xī,同“嬉”,嬉戏)兮,使灵娲(即女娲)鼓琴而舞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意思是在葱岭山顶休息,漂流在水中嬉戏,让女娲弹奏美妙的琴声,跳起水神之舞。
【译文】
“戏”“泄”都是歇息的意思。古楚国地区称之为“戏泄”。“奄”是休息,古楚国以及扬州地区称之为“泄”。
10.017 攓(1),取也。楚谓之攓。
【注释】
(1)攓(qiān):同“㩃”。后作“搴”。拔取。《说文解字·手部》:“㩃,拔取也。……《楚词》曰:‘朝㩃批之木兰。’”今本《离骚》作“搴阰”。《淮南子·俶真训》:“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悟,攓取吾情,有若泉源。”大意是说如今万事万物纷至沓来,拔扯抽拉我们的性情,有如泉水源头淌来的水流。
【译文】
“攓”是拔取的意思。古楚国地区称之为“攓”。
10.018 昲(1)、晒,干物也。扬、楚通语也。
【注释】
(1)昲(fèi):曝晒,晒干。《列子·周穆王》:“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或作“曊”。《淮南子·地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高诱注:“曊,犹照也。”“日之所曊”的意思就是太阳从这里照耀天下。
【译文】
“昲”“晒”都有使晒干的意思。在扬州和古楚国地区,它们都是通用的说法。
10.019 䕁(1),猝也。江、湘之间,凡卒相见谓之䕁相见(2),或曰突。
【注释】
(1)䕁(fěi):表示突然、意外的一种方言说法。
(2)卒:通“猝”。突然。
【译文】
“䕁”是突然的意思。长江、湘水之间的地方,凡是突然相见就叫“䕁相见”,也有的叫“突”。
10.020 迹迹、屑屑(1),不安也。江、沅之间谓之迹迹,秦、晋谓之屑屑,或谓之塞塞,或谓之省省,不安之语也。
【注释】
(1)迹迹、屑屑:不安定。与“塞塞”“省省”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方言说法。《后汉书·王艮传》:“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是说为什么这样来回忙碌不安而不觉厌烦。
【译文】
“迹迹”“屑屑”是不安定的意思。长江、沅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迹迹”,古秦国、古晋国地区称之为“屑屑”,也有的称之为“塞塞”,还有的称之为“省省”,它们都是表示不安定的话。
10.021 沭(1)、佂伀(2),遑遽也(3)。江、湘之间,凡窘猝怖遽谓之沭(4),或谓之佂伀。
【注释】
(1)沭(xì shù):表示不安貌的一种方言说法。
(2)佂伀(zhēng zhōng):惊惧不安的样子。《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百姓佂伀,无所措其手足。”李善注:“佂伀,惧也。”
(3)遑遽:惶恐不安。《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遑遽。”
(4)窘:急。《楚辞·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王逸注:“窘,急也。”句子大意是为何桀、纣结局惨淡,不得善终,皆因走急速便捷的不正之路。
【译文】
“沭”“佂伀”都有惶恐不安的意思。长江、湘水之间的地区,凡是表示急切、感到恐惧称作“沭”,也有的称作“佂伀”。
10.022 翥(1),举也(2)。楚谓之翥。
【注释】
(1)翥(zhù):高飞。《说文解字·羽部》:“翥,飞举也。”《楚辞·远游》:“雌蜺便娟以增挠兮,鸾鸟轩翥而翔飞。”意思是霓虹轻盈优美层层环绕,青鸾神鸟在高空展翅翱翔。
(2)举:飞举。《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惛(hūn,迷乱)之地矣。”高诱注:“举,飞也。”句子大意是知道那些是不可久留的地方,就会懂得在那些令人迷乱的绝地,就应像兔子奔跑和野鸭急飞一样迅速离开的道理。
【译文】
“翥”有飞举的意思。古楚国地区称之为“翥”。
10.023 忸怩(1),惭歰也(2)。楚郢、江、湘之间谓之忸怩,或谓之㗤咨(3)。
【注释】
(1)忸怩(niǔ ní):羞惭的样子。《尚书·五子之歌》:“颜厚有忸怩。”孔安国传:“忸怩,心惭。”孔颖达疏:“忸怩,羞不能言,心惭之状。”这句话大意是脸皮厚的人有时候也会羞惭。
(2)惭歰(sè):惭愧羞涩。歰,同“涩”。
(3)㗤(cù)咨:惭愧,局促不安的样子。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忸怩’‘㗤咨’,皆局缩不伸之貌也。”
【译文】
“忸怩”是惭愧羞涩的意思。古楚国郢都地区以及长江、湘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忸怩”,也有的称之为“㗤咨”。
10.024 垤(1)、封(2),场也(3)。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垤。垤,中齐语也。
【注释】
(1)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说文解字·土部》:“垤,蚁封也。”
(2)封:土堆或形状像坟的堆积物。《管子·形势解》:“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
(3)场(shāng):松土聚成的小土堆。《文选·潘岳〈藉田赋〉》:“坻场染屦。”李善注:“场,浮壤之名也。”句子大意是浮土沾上鞋印。
【译文】
“垤”是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封”是形状像坟的堆积物,它们都可以用来指松土所聚成的小土堆。古楚国郢都以南地区表示蚂蚁所起的小土堆称作“垤”。“垤”是古齐国中部地区使用的说法。
10.025 谪(1),过也。南楚以南,凡相非议人谓之谪,或谓之衇(2)。衇,又慧也(3)。
【注释】
(1)谪(zhé):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又告夫人曰:‘国子谪我。’”杜预注:“谪,谴责也。”
(2)衇(mài):疑为“骂”的一种方言说法。责备。
(3)慧:狡黠。郭璞注:“今名黠为鬼衇。”因而此处“慧”应为狡黠义。《三国志·蜀书·董允传》:“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谄媚逢迎)佞慧(善于阿谀奉承而又狡黠)。”
【译文】
“谪”是谴责、责备的意思。南部古楚国以南地区凡表示指责对方就称“谪”,也有的称“衇”。“衇”还有狡黠的意思。
10.026 膊(1),兄也。荆、扬之鄙谓之膊,桂林之中谓之(2)。
【注释】
(1)膊:疑为“伯”的一种方言说法。即长兄的意思。《字汇·人部》:“伯,兄曰伯。”
(2):音义均未详。
【译文】
“膊”是长兄的意思。荆州、扬州郊域称之为“膊”,桂林郡称之为“”。
10.027 (1)、极(2),吃也。楚语也。或谓之轧(3),或谓之歰(4)。
【注释】
(1)(jiǎn):同“謇”。口吃。《世说新语·排调》:“或謇吃无宫商,或尪(wāng)陋希言语。”意思是说(这些人)有的结结巴巴,语不成调,有的瘦弱丑陋,寡言少语。
(2)极:同“㥛(jí)”。语急而口吃。《列子·力命》:“狡㤉(yà)、情露、㥛、凌谇(suì),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张湛注:“㥛,急也。谓语急而吃也。”
(3)轧:疑为“吃”的一种方言说法。口吃。
(4)歰(sè):口吃。《楚辞·东方朔〈七谏·初放〉》:“言语讷歰兮,又无强辅。”意思是口吃不伶俐,又没有有势力的朋党辅助。
【译文】
“”“极”都是口吃的意思。这些是古楚国地区使用的语言。有的称之为“轧”,也有的称之为“歰”。
10.028 啙(1)、矲(2),短也。江、湘之会谓之啙。凡物生而不长大,亦谓之鮆(3),又曰癠(4)。桂林之中谓短矲。矲,通语也。东扬之间谓之㾈(5)。
【注释】
(1)啙(zǐ):短弱。《汉书·地理志下》:“楚有江汉川泽之饶……故啙窳偷生,而亡积聚。”颜师古注:“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给而无储偫(zhì,储备)也。”
(2)矲(bà):通“罢”。低,矮。《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郑玄注:“陂读为人短罢之罢。”句子大意是说钟体不均衡,发出的声音就会离散而不内敛。
(3)鮆(jì):“啙”的一种方言说法。《盐铁论·通有》:“鮆窳偷生,好衣甘食。”大意是说(那些地方的人)短弱懒惰,穿好的吃好的。
(4)癠(jì):短小、瘦小的样子。当为“啙”的一种方言说法。章炳麟《岭外三州语》:“三州谓人瘦小曰癠。”
(5)㾈(fù):表示低矮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啙”是短弱,“矲”是低矮,它们都有短的意思。长江、湘水交汇地区叫“啙”。凡是事物生长却长不大,也有的称作“鮆”,还有的称作“癠”。桂林郡表示短称作“矲”。“矲”是共同语的说法。东部扬州地区称之为“㾈”。
10.029 钳(1)、㽹(2)、憋(3),恶也。南楚凡人残骂谓之钳(4),又谓之㽹。
【注释】
(1)钳:恶。《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钳而不香。”
(2)㽹(fàn):恶心呕吐。清范寅《越谚》:“心㽹,恶心欲吐。”
(3)憋:通“弊”。恶,坏。
(4)残:凶残。
【译文】
“钳”“㽹”“憋”都有恶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地区凡表示凶狠地骂人就称之为“钳”,也有的称之为“㽹”。
10.030 痴,騃也(1)。扬、越之郊,凡人相侮以为无知谓之眲(2)。眲,耳目不相信也。或谓之斫(3)。
【注释】
(1)騃(ái):同“呆”。愚。《汉书·息夫躬传》:“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颜师古注:“騃,愚也。”
(2)眲(nè):轻视。《集韵·陌韵》:“眲,轻视也。”《列子·黄帝》:“(子华之门徒)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
(3)斫(chuò):疑为“拙”的一种方言说法。愚笨。
【译文】
“痴”是呆笨的意思。扬州和古越国郊域,凡表示人侮辱对方无知称作“眲”。“眲”指所见所闻都不相信对方。也有的称之为“斫”。
10.031 惃(1)、(2)、顿愍(3),惽也(4)。楚、扬谓之惃,或谓之。江、湘之间谓之顿愍,或谓之氐惆(5)。南楚饮药毒懑谓之氐惆(6),亦谓之顿愍,犹中齐言眠眩也(7)。愁恚愦愦(8),毒而不发,谓之氐惆。
【注释】
(1)惃(gǔn):不明白,糊涂。“惽”的一种方言说法。
(2)(bèi):同“悖”。惑乱。《管子·度地》:“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大意是桓公说自己很迷惑,不知道治理其他四害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3)顿愍(mǐn):昏乱,不明白。郭璞注:“顿愍,犹顿闷也。”顿,通“钝”。《宋书·范晔传》:“枣膏昏钝,比羊玄保。”愍,通“忞”。《法言·问神》:“著古昔之㗃㗃(hūn,同“昏昏”,不明了),传千里之忞忞(wěn,不明白)者,莫如书。”李轨注:“忞忞,心所不了。”
(4)惽(mǐn):同“惛”。昏乱不明。《战国策·秦策一》:“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意思是今天的国君,忽视这一重要的道理,不明教化。
(5)氐惆(dī dǎo):疑为“颠倒”的一种方言说法。言神志错乱。
(6)毒:苦痛。《广雅·释诂二》:“毒,痛也。”《北史·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试作一谜,当思解之,以释毒闷。”
(7)眠眩:同“瞑眩”。指神志不清。《尚书·说命》:“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chōu,病愈)。”孔颖达疏:“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句子大意是如果用药后没有头晕目眩的强烈反应,疾病就不能痊愈。指为了治病,就不能顾忌药物的副作用。
(8)恚(huì):愤怒,怨恨。《战国策·齐策六》:“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愦(kuì):昏乱。《战国策·齐策四》:“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郭希汾注:“愦,昏乱也。”句子大意是(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译文】
“惃”是不明白,“”是惑乱,“顿愍”是昏乱,它们都有昏乱不明的意思。古楚国及扬州地区称之为“惃”,也有的称之为“”。长江、湘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顿愍”,也有的称之为“氐惆”。南部古楚国地区表示饮用药后感到痛苦烦闷称作“氐惆”,也有的称作“顿愍”,这就如同古齐国中部地区称“眠眩”所表示的一样。忧愁怨恨,痛苦却不能得到散发,称作“氐惆”。
10.032 悦(1)、舒(2),苏也(3)。楚通语也。
【注释】
(1)悦:通“脱”。舒展。《淮南子·精神训》:“今夫繇者,揭钁(jué,镢头。用于刨地、垦荒、翻土的工具)臿(chā,铁锹),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当此之时,得茠(xiū,同“休”。休息)越下,则脱然而喜矣。”高诱注:“脱,舒也。言繇人之得小休息,则气得舒,故喜也。”这段话大意是那些服劳役的人,举着镢头、铁锹,背着背篓,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喉咙干得冒烟。在这时候,能够到树荫下休息片刻,就如释重负,高兴极了。
(2)舒:缓解。
(3)苏:苏息,缓解。《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孔安国传:“待我君来,其可苏息。”句子大意是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了我们将要死而复生了。
【译文】
“悦”是舒展,“舒”是缓解,它们都有舒缓的意思。这是古楚国地区的通用说法。
10.033 眠娗(1)、脉蜴(2)、赐施(3)、茭媞(4)、譠谩(5)、㦒忚(6),皆欺谩之语也。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也。
【注释】
(1)眠娗(tǐng):欺慢戏弄。“谩譠”的一种方言说法。而“谩譠”当是“谩”的缓读。《说文解字·言部》:“谩,欺也。”
(2)脉蜴:与“眠娗”为同一个词的不同方言说法。
(3)赐施:在“脉蜴”基础上衍生的另一种方言说法。
(4)茭媞(qiào shì):狡诈欺慢。茭,通“狡”。狡诈。媞,亦有狡黠的意思。《说文解字·女部》:“媞,妍黠也。”“茭媞”当属同义复合词。
(5)譠谩:同“谩譠”。详参考注释(1)。
(6)㦒忚(lí xī):欺侮。㦒,通“詈”。有辱骂的意思。《说文解字·网部》:“詈,骂也。”而“忚”通“訑”,或作“詑”。《说文解字·言部》:“詑,沇州谓欺曰詑。”“㦒忚”联言当有欺侮的意思。
【译文】
“眠娗”“脉蜴”“赐施”“茭媞”“譠谩”“㦒忚”都是有关欺骗迷惑的词语。这些都是古楚国郢都以南以及东部扬州外围地区通用的说法。
10.034 (1)、頟(2)、颜(3),颡也(4)。江、湘之间谓之,中夏之谓頟,东齐谓之颡,汝、颍、淮、泗之间谓之颜。
【注释】
(1)(zhān):疑为“端”的一种方言说法。额头。《说文解字·耑(duān)部》:“耑,物初生之题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题犹额也,端也。”
(2)頟(é):同“额”。
(3)颜:额头。《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孔颖达疏:“颜,谓额也。”句子大意是天子的威严不离开颜面咫尺之远。指臣下应时刻保持戒惧之心,就像在皇帝面前一样。
(4)颡(sǎng):额头。《周易·说卦》:“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孔颖达疏:“頟阔为广颡。”
【译文】
“”“頟”“颜”都可以指额头。长江、湘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中原地区称之为“頟”,东部古齐国地区称之为“颡”,汝水、颍水、淮水、泗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颜”。
10.035 颔(1)、颐(2),颌也(3)。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颐。颐,其通语也。
【注释】
(1)颔(hàn):下巴。
(2)颐:面颊。《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意思是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着腮颊听。
(3)颌(hé):构成口腔上下部的骨骼和肌肉组织。上部称上颌,下部称下颌,俗称“下巴”。
【译文】
“颔”是下巴,“颐”是面颊,它们都可以称作“颌”。古楚国南部地区称之为“颔”,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颐”。“颐”是共同语的说法。
10.036 纷怡(1),喜也。湘、潭之间曰纷怡,或曰巸巳(2)。
【注释】
(1)纷怡:喜乐。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一》:“《后汉书·延笃传》云:‘纷纷欣欣兮其独乐也。’《尔雅》:‘怡,乐也。’”
(2)巸(yí)巳:喜悦。巸,通“媐”。《说文解字·女部》:“媐,说乐也。”段玉裁注:“说者,今之悦字。”巳,通“怡”。《尔雅·释诂上》:“怡,乐也。”因而“巸巳”为同义复合词。
【译文】
“纷怡”是喜乐的意思。湘水、潭水之间的地区叫“纷怡”,也有的叫“巸巳”。
10.037 (1),或也。沅、澧之间,凡言或如此者曰如是。
【注释】
(1)(hán):也许。“或”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是也许的意思。沅水、澧水之间的地区,凡是表示也许像这样就叫“如是”。
10.038 愮(1)、疗,治也。江、湘郊会谓医治之曰愮(2),愮又忧也(3)。或曰疗。
【注释】
(1)愮(yào):医治。“疗”的一种方言说法。
(2)郊:要冲之处,亦指两江交汇地区。《汉书·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也。乃召黯拜为淮阳太守。”颜师古注:“郊谓交道冲要之处也。”句子大意是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
(3)愮(yáo):忧惧。《尔雅·释训》:“愮愮,无忧告也。”郭璞注:“贤者忧惧,无所诉也。”
【译文】
“愮”“疗”都有医治的意思。长江、湘水交汇的地区把医治叫“愮”,“愮”还有忧惧的意思。也有的叫“疗”。
10.039 芔(1)、莽(2),草也。东越、扬州之间曰芔(3),南楚曰莽。
【注释】
(1)芔(huì):同“卉”。百草的总称。《说文解字·艸(cǎo)部》:“卉,艸(草)之总名也。”
(2)莽:密生的草,也用作草的泛称。
(3)东越:《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以后闽越分裂为繇和东越两部分。东越指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
【译文】
“芔”是百草的总称,“莽”是密生的草,它们都可以用来指草。东部古越国和扬州之间的地区叫“芔”,南部古楚国地区叫“莽”。
10.040 悈鳃(1)、干都(2)、耇(3)、革(4),老也。皆南楚、江、湘之间代语也(5)。
【注释】
(1)悈(jiè)鳃:表示老的一种方言说法。
(2)干都:表示老的一种方言说法。
(3)耇(gǒu):年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遐不黄耇。”毛传:“耇,老也。”诗句大意是君子很快乐,哪能不长寿。
(4)革:老。“耇”的一种方言说法。《隋书·裴蕴传》:“帝悟曰:‘老革多奸,将贼胁我。’”“老革”指老人。明李实《蜀语》:“老曰老革革。”
(5)代语:各方言之间的同义词。
【译文】
“悈鳃”“干都”“耇”“革”都表示年老的意思。它们都是南部古楚国以及长江、湘水之间的地区使用的可以互相替代的同义词。
10.041 㧙(1)、抌(2),推也。南楚凡相推搏曰㧙,或曰㧾(3)。沅、涌(4)、(5)、幽之语或曰攩(6)。
【注释】
(1)㧙(bì):推击。《玉篇·手部》:“㧙,推击。”《列子·黄帝》:“既而狎侮(戏弄)欺诒(dài,欺骗),攩(tǎng,捶打)㧙挨(推)抌(击背),亡所不为。”意思是接着又戏弄、凌辱、欺骗他,推击捶打,无所不为。
(2)抌(dǎn):推击。《说文解字·手部》:“抌,深击也。”《淮南子·说林训》:“故解捽(zuó)者,不在于捌格,在于批抌。”高诱注:“抌,推击其要矣。”句子大意是解决冲突不在于参加战斗,而在于击中要害(使争斗者被迫分开)。
(3)㧾(hū):表示推击的一种方言说法。今天部分方言中还有用“㧾”表示击打的用法,比如说拿巴掌㧾人脑袋。
(4)涌:古水名。此水为夏水支流,通长江,约在今湖北监利境,已湮。《左传·庄公十八年》:“阎敖游涌而逸。”杨伯峻注:“据《水经·江水三》注及《方舆纪要》,即今湖北省监利县东南俗名乾港湖者。”
(5)(fú):《方言》郭璞注:“水今在桂阳,音扶;涌水今在南郡华容县也。”桂阳郡为汉高帝置。治所在今湖南郴州,相当于今湖南东南以及广东北部韶关、英德一带。
(6)攩(tǎng):表示推的一种方言说法。《列子·黄帝》:“既而狎侮欺诒,攩㧙挨抌,亡所不为。”张湛注:“今江东人亦名推为攩。”今天方言还有这种用法,詹宪慈《广州语本字》“攩门”条:“单扇之门其下贯以轮可以推移者,其名曰‘攩门’,人以手推移之则曰攩。”
【译文】
“㧙”“抌”都有推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地区凡是表示推搡搏击就叫“㧙”,也有的叫“㧾”。沅水、涌水、水和幽州地区也有的叫“攩”。
10.042 食阎(1)、怂恿(2),劝也。南楚凡己不欲喜而旁人说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谓之食阎,或谓之怂恿。
【注释】
(1)食阎:表示劝说、鼓励的一种方言说法。
(2)怂恿:劝说,鼓励。
【译文】
“食阎”“怂恿”都是劝说、鼓励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地区凡是表示自己不想也不喜欢而被旁人劝说,或本来不想发怒而被旁人激怒的情况,就称之为“食阎”,也有的称之为“怂恿”。
10.043 欸(1)、(2),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
【注释】
(1)欸(āi):同“唉”。应答声,表示同意。《说文解字·口部》:“唉,应也。”
(2)(yī):应声。《广韵·齐韵》:“,相言应辞。”
【译文】
“欸”“”都是表示同意的应答声。南部古楚国地区凡是表示同意叫“欸”,也有的叫“”。
10.044 緤(1)、末(2)、纪(3),绪也。南楚皆曰緤,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
【注释】
(1)緤(xiè):疑为“业”的一种方言说法。端绪。《尔雅·释诂上》:“业,绪也。”
(2)末:端。《淮南子·地形训》:“末有十日。”高诱注:“末,端也。”
(3)纪:头绪。《说文解字·糸(mì)部》:“纪,丝别也。”王筠句读:“纪者,端绪之谓也。”
【译文】
“緤”“末”“纪”都有端绪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地区都叫“緤”,也有的叫“端”,也有的叫“纪”,还有的叫“末”,这些都是楚方言中可以转换使用的不同表达。
10.045 䁓(1)、(2)、窥(3)、䀡(4)、占(5)、伺(6),视也。凡相窃视,南楚谓之窥,或谓䁓,或谓之䀡,或谓之占,或谓之。,中夏语也。窥,其通语也。自江而北谓之䀡,或谓之覗(7)。凡相候谓之占,占犹瞻也(8)。
【注释】
(1)䁓(zǒng):窃视。《古文苑·王延寿〈王孙赋〉》:“眙(chì,目不转睛地看)睕(wān,偷看)䁓而睗(mì shì,斜视)。”章樵注:“䁓,伺视也。”
(2)(lì):探视。或作“”。《文选·郭璞〈江赋〉》:“尔乃雰祲(fēn jìn,日旁云气)于清旭,觇五两(用鸡毛五两结在高竿上,以作测风之用)之动静。”
(3)窥:暗中探看。
(4)䀡(chàn):同“觇”。窥视。《说文解字·见部》:“觇,窥也。”
(5)占(zhān):窥察。《后汉书·段熲传》:“上占天心,不为灾伤。”
(6)伺:暗中探察。《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数夜有乘辒(wēn,送葬的灵车)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
(7)覗(sì):同“伺”。
(8)瞻:观察。《尔雅·释诂下》:“瞻,视也。”郭璞注:“谓察视也。”
【译文】
“䁓”是窃视,“”是探视,“窥”是暗中探看,“䀡”是窥视,“占”是窥察,“伺”是暗中探察,它们都有看的意思。凡是表示暗中观察,南部古楚国地区称之为“窥”,也有的称之为“䁓”,也有的称之为“䀡”,也有的称之为“占”,还有的称之为“”。“”是中原地区使用的说法。“窥”是共同语的说法。长江以北的地区称之为“䀡”,也有的称之为“覗”。凡是指守望称之为“占”,“占”表示的意义就如同叫“瞻”所表示的一样。
10.046 郺(1)、(2)、晠(3),多也。南楚凡大而多谓之郺,或谓之。凡人语言过度及妄施行,亦谓之。
【注释】
(1)郺(yōng):多。与“拥”音近义通,有盛多聚集的意思。
(2)(nóng):多。与“浓”音近义通,有盛多密集的意思。
(3)晠(shèng):同“盛”。众多。
【译文】
“郺”“”“晠”都有多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地区凡是表示又大又多就称之为“郺”,也有的称之为“”。凡是表示人说话过分以及胡乱行动,也有的称之为“”。
10.047 抯(1)、摣(2),取也。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或谓之摣。
【注释】
(1)抯(zhā):取。《说文解字·手部》:“抯,挹也。”《墨子·天志下》:“抯格人之子女者乎?”意思是抓取别人的子女。
(2)摣(zhā):同“抯”。取。《释名·释姿容》:“摣,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而《方言》本条中将二者并举,当是在南楚地区方言中读音有所差异。
【译文】
“抯”“摣”都有取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地区凡是表示从水沟、淤泥中取东西就称之为“抯”,也有的称之为“摣”。
10.048 (1)、僄(2),轻也。楚凡相轻薄谓之相,或谓之僄也。
【注释】
(1)(fàn):轻微。晋左思《魏都赋》:“过以剽之单慧。”“剽之单慧”就是微末的小才智。也通作“凡”。《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凡民”即身份轻微的平民。
(2)僄(piào):轻薄。《荀子·修身》:“怠慢僄弃,则炤(zhào,同“照”)之以祸灾。”杨倞注:“僄,轻也,谓自轻其身也。”
【译文】
“”“僄”都有轻的意思。古楚国地区凡是指轻视对方就称之为“相”,也有的称之为“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