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十一

11.001 蛥蚗(1),齐谓之螇螰(2),楚谓之蟪蛄(3),或谓之蛉蛄(4),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5),或谓之蝭蟧(6),或谓之蜓蚞(7),西楚与秦通名也。

【注释】

(1)蛥蚗(shé jué):蟪蛄的一种方言说法。

(2)螇螰(xī lù):蟪蛄的一种方言说法。“螇”也可单用。《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

(3)蟪蛄(huì gū):蝉科的一些小蝉。既包括初夏鸣叫的夏蝉,也包括秋天鸣叫的寒蝉。

(4)蛉蛄:蟪蛄。“蛉”是小称。

(5)虭蟧(diāo liáo):蟪蛄。虭,也可单用,同“蛁(diāo)”。扬雄《太玄·饰》:“蛁名喁喁(yú,随声附和),血出其口。”

(6)蝭(dì)蟧:虭蟧的一种方言说法。

(7)蜓蚞(tíng mù):疑为蛉蛄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对于蟪蛄,古齐国地区称之为“螇螰”,古楚国地区称之为“蟪蛄”,也有的称之为“蛉蛄”,古秦国地区称之为“蛥蚗”。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虭蟧”,也有的称之为“蝭蟧”,还有的称之为“蜓蚞”,这些都是在西部古楚国地区与古秦国地区通用的名称。

11.002 蝉,楚谓之蜩(1),宋、卫之间谓之螗蜩(2),陈、郑之间谓之蜋蜩(3),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䗁(4)。其大者谓之蟧(5),或谓之蝒马(6)。其小者谓之麦蚻(7),有文者谓之蜻蜻(8),其䳄蜻谓之尐(9),大而黑者谓之䗃(10),黑而赤者谓之蜺(11)。蜩蟧谓之(12)谓之寒蜩(13),寒蜩,瘖蜩也(14)

【注释】

(1)蜩(tiáo):蝉。《说文解字·虫部》:“蜩,蝉也。”《诗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2)螗(táng)蜩:胡蝉。体型瘦小,背青绿色,头有斑纹。《尔雅·释虫》:“蜩,蜋蜩,螗蜩。”郭璞注:“俗呼为胡蝉。”

(3)蜋(láng)蜩:“螗蜩”的一种方言说法。

(4)䗁(jì):小蝉。“蛣(jié)”的一种方言说法。《广雅·释虫》:“蛣,蝉也。”

(5)蟧(liáo):蚱蝉。一种体型较大的蝉。

(6)蝒(mián)马:蚱蝉。《尔雅·释虫》:“蝒,马蜩。”郭璞注:“蜩中最大者为马蝉。”“马”为大称。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古人于大物辄冠马字,马蓝、马蓼、马薤、马蜩、马蚿是也。”

(7)麦蚻(zhá):一种像蝉而较小的鸣虫。名“蚻”当是源自其叫声。《大戴礼记·夏小正》:“四月鸣札札者。”

(8)文:同“纹”。花纹。蜻蜻(qīng):一种绿色小蝉,即古书中的“螓(qín)”。《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郑玄笺:“螓谓蜻蜻也。”

(9)䳄(cí):同“雌”。尐(jí):有花纹的雌蝉。名“尐”当是取其小义。本书卷十二:“尐、杪,小也。”

(10)䗃(zhàn):“蝉”的一种方言说法。这里特指一种大而黑的蝉。

(11)蜺(ní):寒蝉。一种体形较小的蝉。《说文解字·虫部》:“蜺,寒蜩也。”

(12)蜩蟧:“虭蟧”的一种方言说法。(máo)蜩:一种青色的小蝉。王逸《九思·怨上》:“蝼蛄兮鸣东,蠽(jié)兮号西。”《说文解字·䖵部》:“蠽,小蝉,蜩也。”

(13)(yīng):寒蝉。疑“”犹言应,寒蝉鸣叫规律与天气转凉的物候相应。《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李善注引蔡邕《月令章句》:“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寒蜩:寒蝉的一种别称。

(14)瘖(yīn):哑。《说文解字·疒(nè)部》:“瘖,不能言也。”

【译文】

对于蝉,古楚国地区称之为“蜩”,古宋国、古卫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螗蜩”,古陈国、古郑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蜋蜩”,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蝉”,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称之为“䗁”。其中较大的一类称之为“蟧”,也有的称作“蝒马”。其中较小的一类称作“麦蚻”,身上有花纹的称作“蜻蜻”,其中雌性的称作“尐”,个头大且颜色黑的称作“䗃”,身体黑红色的称作“蜺”。“蜩蟧”称作“蜩”,“”称作“寒蜩”,“寒蜩”是一种不出声的蝉。

11.003 蛄诸谓之杜蛒(1)。蝼螲谓之蝼蛄(2),或谓之蟓蛉(3)。南楚谓之杜狗(4),或谓之蛞蝼(5)

【注释】

(1)蛄(gū)诸:“蛞蝼”的一种方言说法,即蝼蛄。“蛞蝼”倒言为“蝼蛞”,而“蝼蛞”可以转写为“蝼蛄”。杜蛒(gé):“蝼蛄”的一种方言说法。也转写作“杜狗”,或作“土狗”。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虫》:“今人谓此虫为土狗,即杜狗也。”

(2)蝼螲(lóu zhì):蝼蛄的别称。

(3)蟓蛉(xiàng líng):蝼蛄的别称。

(4)杜狗:蝼蛄。详参注释(1)。

(5)蛞(kuò)蝼:蝼蛄。详参注释(1)。

【译文】

“蛄诸”称作“杜蛒”。“蝼螲”称作“蝼蛄”,也称作“蟓蛉”。南部古楚国地区称之为“杜狗”,也有的称之为“蛞蝼”。

11.004 蜻蛚(1),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2)。南楚之间谓之蚟孙(3)

【注释】

(1)蜻蛚(qīng liè):蟋蟀。明张载《七哀》诗:“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

(2)蛬(qióng):古同“蛩”。蟋蟀。《古今注》:“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得寒则鸣。”

(3)蚟(wáng)孙:蟋蟀。或作“王孙”。“孙”可指丝络。《素问·气穴论》:“愿闻孙络溪谷(泛指经络穴位。溪,相当于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谷,相当于十二经脉循行的部位),亦有所应乎?”张隐菴集注:“络之别者为孙。”引申又可指善于织丝的人,如“天孙”指巧于织造的仙女,亦可指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星宿名,即女宿),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司马贞索隐:“织女,天孙也。”柳宗元《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于天。”“帝孙”亦可指织女星。《红楼梦》第七六回:“犯斗(登天)邀牛女,乘槎(chá,木筏)访帝孙。”而蟋蟀又名“促织”“纺纱娘”等,是因为其鸣叫声如织布机的声音。《古今注》:“谓其声如急织也。”由此,称蟋蟀为“王孙”犹如称织女为“帝孙”“天孙”等。至于“蚟孙”一名则是因其作为虫类,而增加了虫旁。

【译文】

“蜻蛚”是蟋蟀。古楚国地区称之为“蟋蟀”,也有的称之为“蛬”。南部古楚国地区称之为“蚟孙”。

11.005 螳蜋谓之髦(1),或谓之虰(2),或谓之蝆蝆(3)

【注释】

(1)髦(máo):“蛑”的一种方言说法。《尔雅·释虫》:“莫貈(hé),蟷蜋、蛑。”“蟷蜋”也是螳螂。

(2)虰(dīng):此处认为“虰”可以指螳螂,是扬雄错引《尔雅》中的记述所导致,其实并非指螳螂。

(3)蝆蝆(mǐ):螳螂。疑“蝆蝆”即“莫貈”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螳蜋”称作“髦”,也称作“虰”,还有的称作“蝆蝆”。

11.006 姑䗐谓之强蝆(1)

【注释】

(1)姑䗐(shī):米谷中生的小黑甲虫。《尔雅·释虫》:“蛄䗐,强䖹。”郭璞注:“今米谷中蠹,小黑虫是也。”强蝆(qiǎng mǐ):米谷中生的小黑甲虫。“强”本来即指米中小黑虫。《尔雅·释虫》:“强,蚚(qí)。”《正字通·虫部》:“蚚,今广东呼米牛,绍兴呼米象。”而“蝆”犹言米,言其生于米谷中。

【译文】

“姑䗐”是米谷中生的小黑甲虫,又称作“强蝆”。

11.007 蟒(1),宋、魏之间谓之蚮(2),南楚之外谓之蟅蟒(3),或谓之蟒,或谓之螣(4)

【注释】

(1)蟒:蚱蜢。“蜢”的一种方言说法。

(2)蚮(dài):蚱蜢。“蟘(tè)”的一种方言说法。《说文解字·虫部》:“蟘,虫食苗叶者。……《诗》曰:‘去其螟蟘。’”

(3)蟅(zhè)蟒:“蚱蜢”的一种方言说法。

(4)螣(tè):同“蟘”。蚱蜢。详参注释(2)。

【译文】

对于蚱蜢,古宋国、古魏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蚮”,南部古楚国以外的地区称之为“蟅蟒”,也有的称之为“蟒”,还有的称之为“螣”。

11.008 蜻蛉谓之蝍蛉(1)

【注释】

(1)蜻蛉(qīng líng):蜻蜓。“蜻蛉”犹言苍筤(láng)。《周易·说卦》:“为苍筤竹。”李鼎祚集解引《九家易》曰:“苍筤,青也。”“蜻蛉”之名乃言其颜色。蝍(jí)蛉:“蜻蛉”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蜻蛉”是蜻蜓,又称作“蝍蛉”。

11.009 舂黍谓之(1)

【注释】

(1)舂黍(chōng shǔ):一种蝗类,即蝈蝈。《诗经·豳风·七月》:“斯螽(zhōng)动股。”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斯螽,幽州人谓之舂箕。舂箕即舂黍,蝗类也,长而青,长股,股鸣者也。”蝑(cóng xū):“舂黍”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舂黍”是蝈蝈,又称作“蝑”。

11.010 蠀谓之蚇蠖(1)

【注释】

(1)蠀(jí zú):尺蛾的幼虫。“蝍”的一种方言说法。清李元《蠕范》卷三:“尺蠖,步屈也,蝍也……行则屈腰使首尾相就。”蚇蠖(chǐ huò):尺蛾的幼虫。《说文解字·虫部》:“蠖,尺蠖,屈申虫。”蚇,同“尺”。

【译文】

“蠀”是尺蛾的幼虫,又称作“蚇蠖”。

11.011 (1),燕、赵之间谓之蠓螉(2)。其小者谓之蠮螉(3),或谓之蚴蜕(4)。其大而蜜谓之壶蜂(5)

【注释】

(1)(fēng):同“蜂”。

(2)蠓螉(měng wēng):“蜂”是“蠓螉”的合声。

(3)蠮(yē)螉:一种腰细长的蜂,俗称“细腰蜂”,身体黑色,翅带黄色,在地下做巢。钱绎《方言笺疏》:“‘蠮螉’以其声言之。”“蠮螉”之名当是源自其嗡鸣声。

(4)蚴蜕(yòu tuì):细腰蜂。钱绎《方言笺疏》:“‘蚴蜕’以其形言之,并以小得名也。”

(5)壶蜂:即土蜂。“壶”是一种大称。所谓“大而蜜”,是说其能产蜜,这种蜂当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土蜂。陈藏器《本草注》:“土蜂,穴居作房,赤黑色,最大,能螫人,亦能酿蜜。”

【译文】

对于蜂,古燕国、古赵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蠓螉”。其中较小的一类称作“蠮螉”,也有的地方称之为“蚴蜕”。其中个头大且能够产蜜的一类称作“壶蜂”。

11.012 蝇,东齐谓之羊(1)。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蝇。

【注释】

(1)羊:蝇类昆虫,一般指苍蝇。“羊”是“蝇”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对于蝇,东部古齐国地区叫“羊”。古陈国、古楚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蝇”。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也有的称之为“蝇”。

11.013 蚍蜉(1),齐、鲁之间谓之蚼蟓(2),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蚼(3),燕谓之蛾䖹(4)。其场谓之坻(5),或谓之垤(6)

【注释】

(1)蚍蜉(pí fú):一种大蚂蚁。《尔雅·释虫》:“蚍蜉,大螘。”陆德明《经典释文》:“螘,俗作蚁。”

(2)蚼蟓(qú xiàng):蚂蚁。蚼,通“驹”。《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驹贲。玄驹也者,螘也。”蟓,通“蛘(yáng)”。《广雅·释虫》:“蛘,螘也。”·

(3)玄蚼:同“玄驹”。蚂蚁。《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蚁名玄驹者何也?’答曰:‘河内人并河而见人马数千万,皆如黍米,游动往来,从旦至暮,家人以火烧之,人皆是蚊蚋,马皆是大蚁,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蚁曰玄驹也。’”“玄”是赤黑色,蚂蚁的身体颜色。

(4)蛾䖹(yǐ yáng):蚂蚁。蛾,同“蚁”。䖹,同“蛘”。《广雅·释虫》:“蛘,螘也。”

(5)场(shāng):松土所聚成的小土堆。本书卷六:“梁、宋之间蚍蜉、䵓鼠之场谓之坻。”义同“场”。《文选·潘岳〈藉田赋〉》:“坻场染屦。”李善注:“场,浮壤之名也。”此句意思是浮土沾上鞋印。坻(chí):蚂蚁巢外的松土。《文选·潘岳〈藉田赋〉》:“坻场染屦。”

(6)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说文解字·土部》:“垤,蚁封也。”

【译文】

对于蚂蚁,古齐国、古鲁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蚼蟓”,西南部梁州、益州之间的地区称之为“玄蚼”,古燕国地区称之为“蛾䖹”。蚂蚁做窝时松土聚成的小土堆称作“坻”,也有的称作“垤”。

11.014 蠀螬谓之蟦(1)。自关而东谓之蝤蠀(2),或谓之䖭蠾(3),或谓之蝖螜(4)。梁、益之间谓之蛒(5),或谓之蝎(6),或谓之蛭蛒(7)。秦、晋之间谓之蠹(8),或谓之天蝼(9)。四方异语而通者也。

【注释】

(1)蠀螬(cī cáo):金龟子的幼虫。“蛴(qí)螬”的一种方言说法。《列子·天瑞》:“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蟦(féi):金龟子的幼虫。“蟦”犹言肥,蛴螬个体肥大,因而得名。

(2)蝤(qiú)蠀:金龟子的幼虫。“螬蛴”的一种方言说法。《庄子·至乐》:“乌足之根为蛴螬。”司马彪本作“螬蛴”。

(3)䖭蠾(juàn zhú):金龟子的幼虫。也可指蜘蛛。《广韵·线韵》:“䖭,䖭蠾,蜘蛛别名。”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虫》:“土中之蟦,木中之蠹,同类而通名。”

(4)蝖螜(xuān hú):表示金龟子幼虫的一种方言说法。

(5)蛒(gé):这里指金龟子的幼虫。“蝎”的一种方言说法。“蝎”是木中蛀虫。参见注释⑥。

(6)蝎(hé):木中蛀虫,这里特指蛴螬。《尔雅·释虫》:“蝎,蛣。”郭璞注:“木中蠹虫。”“蝎”作为泛称,也可以指金龟子这种蠹虫。

(7)蛭(zhì)蛒:表示金龟子幼虫的一种方言说法。

(8)蠹(dù):蛀虫。《说文解字·䖵部》:“蠹,木中虫。”

(9)天蝼:本指蝼蛄。《方言》中指金龟子的幼虫,当是时人不清楚其分类所致。

【译文】

“蠀螬”称作“蟦”,即金龟子的幼虫。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蝤蠀”,也有的称之为“䖭蠾”,还有的称之为“蝖螜”。梁州、益州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蛒”,也有的称之为“蝎”,还有的称之为“蛭蛒”。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蠹”,也有的称之为“天蝼”。这些都是各地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名。

11.015 蚰蜒(1),自关而东谓之螾(2),或谓之入耳(3),或谓之䗅(4)。赵、魏之间或谓之蚨虶(5)。北燕谓之䖡蚭(6)

【注释】

(1)蚰蜒(yóu yán):俗称草鞋虫。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十五对细长的脚,生活在阴湿地方,捕食小虫。王逸《九思·哀岁》:“巷有兮蚰蜒,邑多兮螳螂。”意思是小巷里面有蚰蜒,村邑之中多螳螂。

(2)螾(yǐn yán):草鞋虫。“䖡蚭”的一种方言说法。“䖡蚭”犹言忸怩,“忸怩”有踌躇、退缩的样子。“䖡蚭”之名是揭示该虫可以两头行的特点。因而蚰蜒还可以称作“却行”,《考工记》郑玄注:“却行,螾衍之属。”陆德明《经典释文》:“此虫能两头行,是却行也。”

(3)入耳:草鞋虫。“䖡蚭”的一种方言说法。

(4)䗅(cháng lí):表示草鞋虫的一种方言说法。

(5)蚨虶(fú yú):蚰蜒。“蚰蜒”又有钱串子的俗称,乃是因其体貌得名。“蚨”作为钱的别称。《篇海类编》:“蚨,青蚨。《说文》:‘水虫也,可还钱。’故人谓钱为青蚨。”而“虶”犹言纡,纡可指绳索。《广雅·释诂三》:“纡,索也。”因此,蚰蜒称作“蚨虶”,正犹如称其为钱串子。

(6)䖡蚭(nǜ ní):草鞋虫。

【译文】

对于蚰蜒,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螾”,也有的称之为“入耳”,还有的称之为“䗅”。古赵国、古魏国之间的地区有的称之为“蚨虶”。北部古燕国地区称之为“䖡蚭”。

11.016 鼅鼄(1),鼄蝥也(2)。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鼄蝥。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鼅鼄,或谓之蠾蝓(3)。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之蝳蜍(4)

【注释】

(1)鼅鼄(zhī zhū):同“蜘蛛”。

(2)鼄蝥(wú):蜘蛛的别称。或作“蛛蝥”。《吕氏春秋·异用》:“昔蛛蝥作网罟(gǔ,网),今之人学纾(通“杼”,本指织布梭,这里是纺织的意思)。”

(3)蠾蝓(zhú yú):蜘蛛的别名。与“侏儒”音近义通,是短小之义,形容蜘蛛的体貌特征。

(4)蝳蜍(dú yú):蜘蛛的别名。与“侏儒”音近义通,和“蠾蝓”属于同一词的不同转写形式。

【译文】

“鼅鼄”即蜘蛛。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鼄蝥”。在函谷关以东,古赵国、古魏国的外围地区称之为“鼅鼄”,也有的称之为“蠾蝓”。“蠾蝓”是“侏儒”的音近转写形式。北部古燕国、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蝳蜍”。

11.017 蜉䖻(1),秦、晋之间谓之蟝(2)

【注释】

(1)蜉䖻(fú yóu):即“蜉蝣”。一种昆虫。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蜉蝣”犹言浮游,因其习性而得名。

(2)蟝(qú lüè):表示蜉蝣的一种方言说法。或作“渠略”。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考释》:“渠略,果蠃(luǒ)族词。”“蟝”与“果蠃”音近义通,揭示的是这种昆虫细腰垂腹的特征。

【译文】

对于蜉蝣,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蟝”。

11.018 马蚿(1),北燕谓之蛆蟝(2)。其大者谓之马蚰(3)

【注释】

(1)马蚿(xián):即马陆,又称百足虫。“马”是一种大称,而“蚿”可单用。《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司马彪注:“蚿,马蚿虫也。”句子大意是一只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因为夔行走困难,多脚的蚿却羡慕无脚的蛇,因为无脚却能爬行得更快。

(2)蛆蟝(qū qú):表示马陆的一种方言说法。

(3)马蚰(zhú):表示马陆的一种方言说法。也作“马(zhú)”。《广雅·释虫》:“马,马蚿也。”

【译文】

马陆指百足虫,北部古燕国地区称之为“蛆蟝”。其中较大的一类称作“马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