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8.001 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1),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2),或谓之於䖘(3)。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4)。
【注释】
(1)李父:古民族语对公虎的称谓。
(2)李耳:古民族语对母虎的称谓。
(3)於䖘(wū tú):“虎”的缓读,即“虎”是“於䖘”的合音。
(4)伯都:表示老虎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对于老虎,古陈国、古魏国、古宋国、古楚国之间的地区有的叫“李父”,长江、淮水以及南部古楚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李耳”,也有的称之为“於䖘”。函谷关东、西两侧有的称之为“伯都”。
8.002 貔(1),陈、楚、江、淮之间谓之(2),北燕、朝鲜之间谓之(3),关西谓之狸(4)。
【注释】
(1)貔(pí):狸子。即豹猫。
(2)(lái):狸子。“貍”的一种方言说法。《说文解字·豸(zhì)部》:“貍,伏兽,似貙。”段玉裁注:“谓善伏之兽,即俗所谓野猫。”
(3)(péi):同“豾”。狸子。《集韵·脂韵》:“豾,狸子曰豾。”
(4)狸:同“貍”。狸子。《广韵·之韵》:“貍,野猫。狸,俗。”
【译文】
“貔”是狸子,古陈国、古楚国以及长江、淮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北部古燕国与朝鲜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之为“狸”。
8.003 貛(1),关西谓之貒(2)。
【注释】
(1)貛(huān):同“獾”。一种哺乳类鼬科动物,主要有猪獾、狗獾两种。
(2)貒(tuān):猪獾。《楚辞·王逸〈九思·遭厄〉》:“鹿蹊兮躖躖(duàn,追赶的样子),貒貉兮蟫蟫(yín,相随行的样子)。”洪兴祖补注:“貒,似豕而肥。”
【译文】
“貛”是猪獾,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之为“貒”。
8.004 鸡,陈、楚、宋、魏之间谓之鸊䲬(1),桂林之中谓之割鸡(2),或曰(3)。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4)。爵子及鸡雏皆谓之鷇(5)。其卵伏而未孚(6),始化谓之涅(7)。
【注释】
(1)鸊䲬(pì qí):小鸡。“鸊䲬”作为叠韵联绵词,含有矮小的意思。
(2)桂林:桂林郡。秦置。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割鸡:“鸡”的别称。疑“割鸡”乃指“犗(jiè)鸡”,指强壮的鸡。《增韵·怪韵》:“犗,凡畜健强者皆曰犗。”“割”拟鸡鸣之声。
(3)(cóng):“鸡”的别称。钱绎《方言笺疏》:“之言从也,丛聚之名也。”指其习性喜欢聚集。
(4)抱:禽类孵卵。“伏”的一种方言说法。《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
(5)爵子:即“雀子”,泛指小鸟。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夜即梦见鵶(yā,鸦鸟)鹊、鸲鹆(qú yù,八哥鸟)、雀子各乘车。”鷇(kòu):待母哺食的雏鸟。《汉书·东方朔传》:“声謷謷(áo,同“嗷嗷”,哀号声)者,鸟哺鷇也。”颜师古注引项昭曰:“凡鸟哺子而活者为鷇。”
(6)孚:孵化。后作“孵”。《说文解字·爪部》:“孚,卵孚也。”
(7)涅:卵尚未彻底孵化。本书卷三:“涅,化也……鸡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时,谓之涅。”
【译文】
对于鸡,古陈国、古楚国、古宋国、古魏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鸊䲬”,桂林郡地区称之为“割鸡”,也有的称之为“”。北部古燕国、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表示孵小鸡称作“抱”。小鸟和雏鸡都称作“鷇”。鸡孵的卵还没有孵成,刚刚开始孵化的时候称作“涅”。
8.005 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1),关东、西或谓之彘(2),或谓之豕(3)。南楚谓之豨(4)。其子或谓之豚(5),或谓之豯(6),吴、扬之间谓之猪子(7)。其槛及蓐曰橧(8)。
【注释】
(1)豭(jiā):本指公猪。《说文解字·豕部》:“豭,牡豕。”也可泛指猪。《左传·昭公四年》:“顾而见人,黑而上偻,深目而豭喙。”
(2)彘(zhì):猪。
(3)豕(shǐ):猪。
(4)豨(xī):大猪。《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颐曰:“豨,大豕也。”句子大意是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因为估量猪的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
(5)豚:小猪。《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kuì,同“馈”。赠送。)孔子豚。”邢昺疏:“豚,豕之小者。”
(6)豯(xī):小猪。《说文解字·豕部》:“豯,生三月豚。腹奚奚貌也。”豯的得名理据当是源自乳猪大腹之象。《说文解字·大部》:“奚,大腹也。”
(7)猪子:小猪,犹今人言“仔猪”。
(8)蓐(rù):草席,草垫。《左传·宣公十二年》:“左追蓐。”孔颖达疏:“蓐,谓卧止之草。”橧(céng):猪圈及猪睡的草垫。《尔雅·释兽》:“(豕)所寝,橧。”
【译文】
对于猪,北部古燕国、朝鲜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豭”,函谷关东、西两侧有的称之为“彘”,也有的称之为“豕”。南部古楚国地区称之为“豨”。对于猪仔,有的称之为“豚”,也有的称之为“豯”,古吴国和扬州之间的地区称之为“猪子”。表示猪的圈栏和睡的草垫叫“橧”。
8.006 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1),周、魏之间谓之击谷(2),自关而西或谓之布谷。
【注释】
(1)结诰:布谷鸟。“秸鞠”的一种转写形式。《诗经·曹风·鸤(shī)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朱熹《诗集传》:“鸤鸠,秸鞠也,亦名戴胜,今之布谷也。”
(2)击谷:布谷鸟。亦为“秸鞠”的一种转写形式。详参注释(1)。
【译文】
对于布谷鸟,在函谷关以东,古梁国、古楚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结诰”,古周国、古魏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击谷”,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有的称之为“布谷”。
8.007 䳚鴠(1),周、魏、齐、宋、楚之间谓之定甲(2),或谓之独舂(3)。自关而东谓之城旦(4),或谓之倒悬(5),或谓之䳚鴠。自关而西,秦、陇之内谓之鹖鴠(6)。
【注释】
(1)䳚鴠(hàn dàn):寒号鸟。也作“侃旦”。《太平御览》引《广志》:“侃旦冬毛希,夏毛盛,后世则谓之寒号虫。”
(2)定甲:寒号鸟的别称。
(3)独舂:寒号鸟的别称。当是因其常常有类似舂捣谷物的状态。郭璞在“独舂”下注:“好自低仰。”
(4)城旦:寒号鸟的别称。古时有城旦舂的刑罚,属于徒刑。“城旦”是针对男犯人的刑罚,即夜里筑城,白天站岗防御。“舂”是针对女犯人的刑罚,即舂捣谷物的劳役。“城旦”之名,当是源自其昼夜鸣叫。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寒号虫》:“鹖鴠,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叫,故曰寒号,曰鹖旦。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独舂之名。”
(5)倒悬:寒号鸟的别称。据郭璞注,此鸟“好自悬于树”,因而得名。
(6)鹖鴠:寒号鸟。“䳚鴠”的一种转写形式,或作“曷旦”。《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曷旦不鸣。”
【译文】
对于寒号鸟,古周国、古魏国、古齐国、古宋国、古楚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定甲”,也有的称之为“独舂”。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城旦”,也有的称之为“倒悬”,还有的称之为“䳚鴠”。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之为“鹖鴠”。
8.008 鸠(1),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韩、魏之都谓之鷱(2),其鸠谓之鸊鷱(3)。自关而西,秦、汉之间谓之鵴鸠(4),其大者谓之鳻鸠(5),其小者谓之鸠,或谓之䳫鸠(6),或谓之䳕鸠(7),或谓之鹘鸠(8)。梁、宋之间谓之䳡(9)。
【注释】
(1)鸠:古为五鸠(祝鸠、鴡鸠、鸤鸠、爽鸠、鹘鸠)的总称。《说文解字·鸟部》:“鸠,鹘鸼也。”段玉裁注:“鸠为五鸠之总名。”
(2)鷱(láng gāo):鸠的总名。
(3)(yì)鸠:小鸠。从役得声,含有小义。鸊鷱(pì gāo):小鸠。“鸊”即“䳕”的一种转写形式,“鷱”即“鷱”,乃鸠的总名。故“鸊鷱”犹“䳕鸠”。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翩翩者鵻》:“鵻其,今小鸠也,一名䳕鸠。”
(4)鵴(jú)鸠:鸠的总名。
(5)鳻(bān)鸠:即斑鸠。“鳻”是“斑”的转写。
(6)䳫(kuí)鸠:无斑的小鸠。“䳫”或记作“”。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斑鸠》:“古者庖人以尸祝登尊俎,谓之祝鸠。此皆鸠之大而有斑者。其小而无斑者曰隹、曰。”
(7)䳕鸠:指小鸠。详参注释(3)。
(8)鹘(gǔ)鸠:指小鸠。“鹘鸠”也作“鹘鵃”。《尔雅·释鸟》:“鶌鸠,鹘鵃。”郭璞注:“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鹘鵃。”
(9)䳡(zhuī):同“鵻”。指小鸠。《诗经·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译文】
对于鸠这一类鸟,在函谷关以东,古周国、古郑国的郊域还有古韩国、古魏国都城一带称之为“鷱”,对于其中的小鸠称之为“鸊鷱”。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汉中郡地区称之为“鵴鸠”,其中大的称作“鳻鸠”,小的称作“鸠”,有的称作“䳫鸠”,有的称作“䳕鸠”,还有的称作“鹘鸠”。古梁国、古宋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䳡”。
8.009 䲩鸠(1),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鶝䲹(2)。自关而东谓之戴鵀(3),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戴南(4),南犹鵀也。或谓之鶭鸅(5),或谓之戴鳻(6),或谓之戴胜(7)。东齐、吴、扬之间谓之鵀。自关而西谓之服鶝(8),或谓之鶝(9)。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10)。
【注释】
(1)䲩(shī)鸠:即“鸤鸠”,亦作尸鸠,也就是戴胜鸟。《诗经·曹风》有《鸤鸠》篇。䲩,同“鸤”。
(2)鶝䲹(bì fǒu):戴胜鸟的别称。或转写作“鵖鴔”。《尔雅·释鸟》:“鵖鴔,戴鵀。”郭璞注:“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
(3)戴鵀(rén):戴胜鸟。其头上有棕栗色羽冠,鸣时随声起伏。“鵀”是“胜”的一种转写形式。而“胜”则指古代盛妆的一种首饰,用来比拟戴胜鸟的羽冠。《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4)戴南:戴胜鸟。即“戴鵀”的一种转写形式。
(5)鶭鸅(fǎng zé):护田鸟。《尔雅·释鸟》:“鶭,泽虞。”郭璞注:“俗呼为护田鸟。”此处乃《方言》误将两种鸟类混同。
(6)戴鳻(fén):戴胜鸟的一种别称。疑“鳻”言“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纷,假借又为鳻。”“纷”可表示盛貌。《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而“戴鳻”之名则当取其头戴盛妆之象。
(7)戴胜:与“戴鵀”“戴南”为同一词因方音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转写形式。
(8)服鶝(bì):与“鶝”“鵖鴔”为同一词因方音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转写形式。
(9)(fú)鶝:参本条注释(8)。
(10)(yù):戴胜鸟的一种方言说法。《广雅·释鸟》:“鶝,戴胜也。”
【译文】
对于戴胜鸟,古燕国东北部和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鶝䲹”。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戴鵀”,在东部古齐国,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称之为“戴南”,“南”犹如“鵀”。也有的称之为“鶭鸅”,有的称之为“戴鳻”,还有的称之为“戴胜”。东部古齐国、古吴国和扬州之间的地区称之为“鵀”。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之为“服鶝”,也有的称之为“鶝”。古燕国东北部和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
8.010 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1),或谓之飞鼠(2),或谓之老鼠(3),或谓之仙鼠(4)。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蝙蝠。北燕谓之蟙䘃(5)。
【注释】
(1)服翼:蝙蝠的一种别称。或作“伏翼”。《新序·杂事》:“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wǔ,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服翼也。”
(2)飞鼠:蝙蝠的一种别称。“飞”乃其技,“鼠”拟其形。
(3)老鼠:蝙蝠的一种别称。因蝙蝠头部躯体与鼠皆相似,因而也用“老鼠”作为其名。
(4)仙鼠:蝙蝠的一种别称。“仙鼠”之名当得名于传说。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
(5)蟙䘃(zhí mò):蝙蝠的一种别称。一说“蟙䘃”乃“识(識)墨”更换或增益形符而成。“墨”象夜黑之色,蝙蝠善夜间飞行,故得此名。
【译文】
对于蝙蝠,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服翼”,也有的称之为“飞鼠”,有的称之为“老鼠”,还有的称之为“仙鼠”。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和陇县之间的地区使用“蝙蝠”这个名称。北部古燕国地区称之为“蟙䘃”。
8.011 雁(1),自关而东谓之鴚鹅(2),南楚之外谓之鹅,或谓之鸧鴚(3)。
【注释】
(1)雁(yàn):可兼指家鹅和野鹅。《方言》此条专指野鹅。
(2)鴚(gē)鹅:野鹅。“鴚鹅”文献中或写作“驾鹅”。《楚辞·七谏》:“鸾皇孔凤日以远兮,畜凫驾鹅。”洪兴祖补注引郭璞曰:“驾鹅,野鹅也。”“鴚”或“驾”当是摹拟其叫声用以命名,王念孙《广雅疏证·释鸟》:“鴚鹅以象其声。”
(3)鸧(cāng)鴚:野鹅。上一条中已言明“鴚”当是摹拟其叫声用以命名,而“鸧”应是指其色为苍。《急就篇》:“凰爵鸿鹄雁骛雉。”颜师古注:“雁亦鸿类也,其色苍黑。”故野鹅又名“苍鹅”。
【译文】
对于野鹅,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鴚鹅”,南部古楚国地区称之为“鹅”,也有的称之为“鸧鴚”。
8.012 桑飞(1),自关而东谓之工爵(2),或谓之过鸁(3),或谓之女匠(4)。自关而东谓之鸋鴂(5)。自关而西谓之桑飞,或谓之懱爵(6)。
【注释】
(1)桑飞:鹪鹩。郭璞注:“即鹪鹩也。”
(2)工爵:即“工雀”,鹪鹩的别名。
(3)过鸁(luó):鹪鹩的别名。《广雅·释鸟》作“果鸁”,“果鸁”是联绵词,含有小的意思。
(4)女匠:鹪鹩的别名。当是言其善于作巢。王念孙《广雅疏证·释鸟》:“以其巧于作巢,故又有女匠、工雀之名。”又郭璞注:“今亦名为巧妇。”“女匠”与“巧妇”得名缘由大致相当。
(5)鸋鴂(níng jué):鹪鹩的别名。《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鸋鴂之鸟,巢于苇苕(芦苇)。”
(6)懱(miè)爵:鹪鹩的别名。懱,通“蔑”。郭璞注:“蔑,小貌。”爵,通“雀”。
【译文】
对于鹪鹩,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工爵”,也有的称之为“过鸁”,还有的称之为“女匠”。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鸋鴂”。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之为“桑飞”,也有的称之为“懱爵”。
8.013 鹂黄(1),自关而东谓之鸧鹒(2)。自关而西谓之鹂黄,或谓之黄鸟(3),或谓之楚雀(4)。
【注释】
(1)鹂黄:黄鹂鸟。或转写作“鵹黄”“黧黄”。《尔雅·释鸟》:“仓庚,黧黄也。”郭璞注:“其色黧黑而黄,因以名云。”指明了其得名缘由。
(2)鸧鹒(cāng gēng):黄鹂鸟的别名。或作“仓庚”。《诗经·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光彩鲜明)其羽。”
(3)黄鸟:黄鹂鸟的别名。《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鸟鸣声)。”
(4)楚雀:黄鹂鸟的别名。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其林鸟则翻泊颉颃(xié háng,鸟飞上下貌),遗音下上,楚雀多名,流莺杂响。”
【译文】
对于黄鹂鸟,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之为“鸧鹒”,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之为“鹂黄”,也有的称之为“黄鸟”,还有的称之为“楚雀”。
8.014 野凫(1),其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鷿鷉(2),大者谓之鹘蹏(3)。
【注释】
(1)野凫(fú):野鸭,形状似家鸭而小。
(2)鷿鷉(pì tī):一种水鸟,俗称油鸭。似鸭而小,善潜水。《后汉书·马融传》:“鹭、雁、鷿鷉。”李贤注:“(鷿鷉)野凫也。甚小,好没水中。”
(3)鹘蹏(hú tí):野鸭。唐皮日休《悲游诗》:“朝游乎鹘蹄,夕叫乎羁䳄(jī cí,失偶的雌鸟)。”
【译文】
对于野鸭这类动物,其中较小且喜欢潜水的,南部古楚国外围地区称之为“鷿鷉”,其中较大的称作“鹘蹏”。
8.015 守宫(1),秦、晋、西夏谓之守宫(2),或谓之蠦(3),或谓之蜤易(4)。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蜴(5)。南楚谓之蛇医(6),或谓之蝾螈(7)。东齐海、岱谓之螔䗔(8)。北燕谓之祝蜒(9)。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10)。
【注释】
(1)守宫:壁虎,蜥蜴的一种。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守宫后世又叫壁虎,喜爬在室内墙壁上,捕食小虫。秦以前称普通房屋为宫,故先秦名壁虎为守宫。”
(2)西夏:指今陕西东部,在《方言》中属秦晋方言区。
(3)蠦(lú chán):壁虎的别称。
(4)蜤(xī)易:即蜥蜴。蜤,同“蜥”。易,通“蜴”。严格来说,壁虎只属于蜥蜴的一种。而古人则将二者混同。
(5)易蜴:“蜥蜴”的一种转写形式。
(6)蛇医:“蜥蜴”的一种转写形式。实际是蝾螈,与蜥蜴相似,但并非蜥蜴。
(7)蝾螈(róng yuán):一种状似蜥蜴的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头扁,背黑色,腹红黄色,有黑斑,四肢短,尾侧扁,主要生活在水中。
(8)螔䗔(sī hóu):壁虎的别称。
(9)祝蜒(yán):壁虎的别称。“祝”有断义。《广雅·释诂一》:“祝,断也。”“蜒”犹言延,意为延续。壁虎有尾巴可再生的特点,故有此名。
(10)蛤解(gé jiě):亦作“蛤蚧”。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古人将其与壁虎混为一类。
【译文】
对于壁虎这类动物,古秦国、古晋国以及西夏地区称之为“守宫”,也有的称之为“蠦”,还有的称之为“蜤易”。对于生活在水草丛杂之地的称作“易蜴”。南部古楚国地区称之为“蛇医”,也有的称之为“蝾螈”。在东部古齐国,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螔䗔”。北部古燕国地区称之为“祝蜒”。在桂林郡,那种体型较大且能鸣叫的壁虎称作“蛤解”。
8.016 宛、野谓鼠为䶆(1)。
【注释】
(1)宛、野:宛县和新野。郭璞注:“宛、新野,今皆在南阳。”宛县,本战国时楚邑,后属韩,秦昭襄王置县,秦以后历来都是南阳郡的治所。在今河南南阳。新野,西汉初年置。属南阳郡。在今河南南阳。䶆(zhuī):老鼠的别称。“䶆”犹言锥。鼠善钻洞,故得此名。
【译文】
宛县、新野地区把老鼠叫“䶆”。
8.017 鸡雏,徐、鲁之间谓之䨂子(1)。
【注释】
(1)䨂(qiū)子:雏鸡。《广雅·释鸟》:“䨂子,雏也。”王念孙疏证:“䨂之言揫也。《释诂》云:‘揫,小也。’”
【译文】
对于雏鸡,徐州、古鲁国之间的地区叫“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