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训练:如何成为知识管理高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拒绝低水平勤奋,仅靠时间管理还不够

很多人总是容易偏离学习知识的根本目标。学习知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知识应用提升自身价值,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需要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以完成项目的方式突破一个个学习关卡,最终达成目标。

尽管时间管理领域的书汗牛充栋,但我最佩服的一位时间管理“大神”却是一位生物学家,他用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坚持记录了56年,而且精确到分钟。他每天会把自己的时间花费记录下来,每周、每月、每年都会定期统计回顾,看看自己的时间用到什么地方了,效率如何,完成了哪些工作。这个看似机械死板的记录方法,让他精确掌握了自己时间的去向,并形成了对时间的神奇感知。他的体内就像有个时钟,指引着他的行动。

他就是苏联的生物学家柳比歇夫。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让很多人知道了他,2016年再版的《奇特的一生》详细介绍了他的“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活了82岁,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效率极高。有人认为他的时间管理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时间利用效率,所以把《奇特的一生》当作时间管理类书籍来看待。其实,时间只是柳比歇夫的镜子,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他强大的知识管理能力。

首先,他是一个忠于自己理想的人,有着坚定远大的目标。他在20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并且一生都在从事这项研究。以一个宏大的目标为指引,这是时间管理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把时间管理方法运用好,从根本上来看是缺少令自己一想到就很激动的大目标。

其次,他非常擅长归档文件资料。他所有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有好几百本。他对阅读过的大部分学术著作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评论,并且装成合订本。这些就是他的知识库。

最后,是输出。除了前面提到的大量著作,他还写了大量的书信、读书笔记等,仅在1969年他就写了283封信,内容涉及自然知识、哲学、历史、法律等多个领域。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哪有什么单纯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不过是知识管理在时间维度的呈现。所谓管理不好时间的人,其实是知识管理出了问题。单独学习时间管理是难以对你的人生产生根本性影响的。

工作效率的本质是知识运用效率

现代职场,忙碌是常态,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鸟,很多人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一种刚需。大多数人遇到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总是习惯去从时间管理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建立时间使用流程、提高时间边际效益、精细分配时间、用App管理时间……时间管理的书籍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方法。

有一款非常火的时间管理应用“番茄钟”,通过把时间划分为25分钟的工作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强制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时间管理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如何管理时间,把1分钟用出2分钟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成为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些有用吗?对于一部分目标明确的人有用。对有的人来说,省下来的时间,可能也会在迷茫中浪费了。

单位原来有个新人A,看起来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和他同批进来的人,对于领导交办的各种杂务都能很快地完成,而他好像总是不那么灵光。有一次,我看他拿到一堆需要复印的材料,没有马上去复印,而是抱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小本子在写着什么。我问他在干吗,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对单位业务不是太熟悉,看到这些文件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记下来学一学。过了一会儿,他才拿去复印。当然,这是他在确定时间够用的前提下才会这么做,一般复印资料的需求也没有那么紧迫。

半年后,A很快适应了单位的工作要求,成为那一批新人中进入状态最快、业务上手最快的人。按时间节点完成工作只是最低要求,能否系统性地提升自己才是强化职场竞争力的关键。A有知识管理的自觉性,才能很快地在头脑中初步搭建起单位业务流程和标准要求的知识框架。尽管这种知识框架并不一定很完善,但对一个新人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当你用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提高、提高,再提高的时候,是否想过,时间的利用率提升总有限度,对职业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知识精准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拥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才有准确运用知识的可能性。

聚焦四类知识,搭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什么?从存在论上看,知识体系就是你头脑中各种知识构成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记得看过一个段子:

那年你如此牛!高考,也曾是你的战场。那些年,你还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青年。你还记得吗?三角函数并不难,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解方程,不要太简单;《出师表》《诗经》可以倒背如流;知道either or、neither nor不能乱用,分得清主格、宾格、名词性代词、be动词现在时、be动词过去时;明白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大气环流图基本难不倒你,副热带高压带从来没认错过……

可如今,你只会刷朋友圈。

这个段子看了太戳心。当年背得如此牢固的知识,现在竟忘得一干二净。其实也不奇怪,高中的学习大部分不过是对知识的背诵,在我们的头脑中漂浮的都是意义的碎片,而非有机的知识体系。大学毕业后,很多人一旦进入职场,开始工作,更是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和压力。总会觉得工作这么忙了,业务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啊?不少人工作后的学习,仅限于对本职岗位那一点点技能的掌握。

现在很多企业老总都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提升,要求公司内部组织读书会,而下级往往停留在应付差事上。很多人除了公司组织的培训,平时花在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方面的时间约等于零。这就是很多人职场工作那么多年,依然看不到提升希望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还是现在工作压力非常大,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生存负荷让人无暇去学习、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没有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又很难高效优质地完成工作,带来的是更大的工作压力。

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于是很多人看知识体系就像看海市蜃楼,看上去很美,却抓不住摸不着。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构建知识体系呢?

要确立一个观念:在工作中绝不能仅仅为了知识而学习,学习也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身处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学习必须知行合一。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要和工作流程同步,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用这些知识推动工作发展。你需要知道即将进入或者正在从事的行业对于职业相关知识的需求,结合自己的特点,画出自己的学习地图。

具体来说,可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知识分类标准进行知识扫描。OECD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①Know-what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也就是事实性知识,这是进入行业的基础知识。

②Know-why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关于规则、规律的知识,也就是事物的底层规律。

③Know-how

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是做事的技艺和能力,这是完成工作的必备知识。

④Know-who

知道是谁的知识,这是关于人的知识,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应该向谁请教。

了解了这四个方面,就可以着手构建你的知识体系了。而从知识体系的发展阶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初始、发展、标准化、优化、创新。(见图1.3)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标准要求。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并维护一个成熟并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

图1.3 知识体系发展五个阶段

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知识体系的比较优势。经济学中,有个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我们都希望在职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最好是“唯我独尊”,有些问题只有我能解决,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

但现实是,大多数人干的工作大同小异,对于知识的需求也比较相似。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知识体系的比较优势就决定着你未来发展的高度。所谓知识体系的比较优势,指的是你的知识体系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色,能够为你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质,对知识体系进行不断的升级换代。可以重点从两个维度提高知识体系的比较优势。

一个维度是知识的不可复制性,另一个维度是知识的附加值。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知识一般来自你的独特经历、阅历中形成的知识,是那些即使告诉别人,别人也无法复制的知识,这是你的知识护城河。而高附加值的知识,一般是更为底层的知识,如模型、工具、模式等,一旦掌握一个,便能解决一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