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年300本书,你究竟学到多少知识?
这两年知识服务行业风生水起,成功地开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经济新战场。生存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不断充电提升自己,同时学习的时间又是如此稀缺,于是,以“得到”“樊登读书会”为代表的很多知识服务商,为了解决人们的这个痛点,推出了类似“听书”这样的知识产品。以每天不到1元的价格,享受一年的听书服务,一天一本,一年就是365本。每天不到30分钟,就能掌握一本书的知识精华,听起来是多么划算的买卖。
书中的知识被包装成速食胶囊,在知识服务商的营销推广中,不知不觉被我们吞下,像安慰剂一样令我们感觉良好。可是听了那么多书,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又有多少对你的工作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呢?
我们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那些经过团队精心提炼的书之精华,那些看起来很美味的精神食粮,对我们又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千万不要再假装学习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本意是不要听信传言。不过,从人类信息接收途径来看,耳听存在渠道信息衰减问题,眼见则是接触一手信息。我们平时听的书,经过讲书人的理解加工,信息的传递是否准确,需要打个问号。同时,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其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
视觉是我们最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也是信息接收能力最强的渠道。一般我们听书都是在什么时间?我想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在刷牙洗脸、上下班途中、排队等碎片化时间。当时听得好像恍然大悟、收获很大,可是过不了多久,就仿佛根本没有听过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系。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界普遍认同大脑的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主要负责在大脑中短时间放置信息,信息能够存在的时间很短。长时记忆的信息保存时间较长,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我们在听书的过程中,由于听觉信息吸收效率的限制,加上往往处于碎片化时间之中,很难对听觉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意义编码和处理,也就导致这些信息没能实现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换。
因此,把听书作为知识获取的方式是很不靠谱的。听书的效果不过是听过了多少本书的数量安慰罢了,真正的知识获取量微乎其微。其实,不仅听书难以获取书中真正的知识,走马观花地读书同样不行。现在有很多人热衷于打卡读书,有的训练营训练每天读一本书的能力,有人骄傲地宣称自己一年可以读几百本书。这其实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有很大关系。我们都坚信学习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学总比不学好,而学习就要多读书。
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骗了我们好多年,但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很明白啊,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学习事业中去,你就危险了。危险就在于你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所谓的“学习”上了。
学习是好,但也得分怎么学。不知道为什么学,学完不知道有什么用,只是被学习的焦虑压着学、赶着学,不是掌控学习,而是被学习的欲望吞噬,这样的学习可能未必比沉迷游戏好到哪儿去!两者都不过是在浪费生命,只不过沉迷游戏是显性浪费,盲目学习是隐性浪费。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喜欢晒学习成果,思维导图、时间管理、阅读方法,每天都有人在打卡。一些学习App也根据你学习的时长和频次颁发学习勋章。这种游戏式炫耀的学习,激励你花更多的时间去打卡、积累在线时间。
但是,学习真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朋友圈里点赞的虚幻骄傲反而会让你忘掉自己的目标。有多少人学了思维导图,能够确实把它用到工作学习中?见过很多画得非常漂亮的思维导图,却看不到作者的思考,图画得漂亮,思考深度不足,为画而画,不会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新性思考。有多少人学了阅读方法,每天都在读书,可是还在重复着低水平的工作,没有任何改变和起色。
生命是一趟单向的旅程,所有为学习而学习的人,都是在浪费这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这样的状态可以称之为假装学习,而快速变化的时代一定会惩罚那些假装学习的人。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我非常喜欢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由炙手可热的阿米尔·汗饰演男主角兰彻。兰彻是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冒名替富家子弟上大学考文凭。电影一开场,就展现出兰彻与众不同的特质。他非常反感高年级学生入学时戏弄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当高年级学生在他门口撒尿时,他用连接电线的勺子电得高年级学生满地打滚。旁边围观的同学感慨道:“盐水可作为电的导体,初中生都知道,我们只学了课本,他却学以致用。”
在工程机械课堂上,教授提问“机器”的定义。兰彻是这样回答的:“机器就是减少人劳动的东西。”教授追问,你能说清楚点儿吗?兰彻又解释道:“任何使工作简化,节约时间的工具都是机器。”接着他举例说:夏天天热,只要按下按钮,就会产生气流的电风扇,就是机器;跟远方朋友聊天用的电话,就是机器;计算机一秒钟百万次运算,也是机器。教授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一再追问,机器的定义是什么?
兰彻说他已经回答了。这时兰彻在学校的对手,同学查尔图举手,流利地背诵:“机器就是各种部分的结合体按照设定的指令工作,通过信号传送,使用螺丝等工具或者利用杠杆原理对枢轴的支点或滑轮进行调试,尤其是其构造几乎都是由复杂的活动零件或由简单的机件部分,如轮子、杠杆、凸轮等组装而成。”教授终于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也就是书本中的定义。
从兰彻和查尔图两个人的回答里,你看出什么了吗?
兰彻的回答有两个特点:第一,直指本质;第二,联系实际。而查尔图不过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本定义的复读机。高下立判,是不是?问问你自己,在学习中,你是兰彻还是查尔图?在电影的最后,查尔图成了一个精明的小商人,而兰彻则凭借自己的创造发明,实现了人生价值的飞跃。
当然,电影采取的是夸张的叙事手法,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知识管理的故事。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见图1.1)
图1.1 个人知识管理的层级
1.知识资源层
这个层面是我们的知识来源,是各种信息渠道给我们提供的知识获取源头。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网络,或是其他来源。这些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与我们的关系不大。
2.知识生产层
在这个层面,我们根据对知识的需求,通过搜集、整理、加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通过知识生产层的处理,知识与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关联。
3.知识应用层
在这个层面,我们就能够将知识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生活需求进行应用和再创新了。通过应用,我们开始和知识产生深度链接。
从以上三个层级来看,很多人的知识管理都停留在资源层面。我们绝大多数人平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是以书本为圭臬,习惯于照本宣科,喜欢囤积知识。尽管可能记住了很多知识,但是对于自己的成长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知名营销达人李靖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有一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自己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即便是短短的一句话,可能都会花上一个小时去琢磨,一定要找出五个与这个理论概念相关的现象才罢休。其实他就是对一个概念进行了深度加工,结合其他知识进行应用,打通了知识管理的三个层级。
真正高效的学习,不是对概念的背诵有多么熟练,而是能否把握概念的本质,并且联系实际去应用。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与知识产生深度链接才能改变命运。李靖就是“与知识深度链接改变命运”的典型例子。2014年,他凭借《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X型与Y型文案的区别》《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等一系列高质量商业分析文章爆红网络。
李靖2015年创办的公司,一年后就被百度全资收购,他25岁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虽然后来从百度离职了,但我相信凭借强大的知识管理能力,他绝对能够找到新的方向。
学习能力的本质是什么?
打通知识管理的三个层级,就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的本质其实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关键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不要为学知识而学知识,要做到致用导向型的学习。所谓致用导向型学习,概括起来就是“学以致用”四个字,可是这四个字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变成学习习惯。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致用导向型学习的逻辑。(见图1.2)致用导向型学习中,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不是知识,而是问题。一切学习都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必须以明确的应用为导向,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一定来自你工作生活的痛点,这样你才有解决的紧迫感和动力。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就要搜集学习资料,把问题相关领域的资料尽量收集全,要学会应用各种信息源。这些内容后面还会专门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之后就是进行沉浸式学习,梳理概念并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好是能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模型工具。最后,运用模型工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认识的深入,又可能发现更高层面的问题,开始下一个致用导向型的学习。
图1.2 致用导向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