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训练:如何成为知识管理高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3 拿什么拯救你带宽不足的大脑?

图1.4 提高知识体系比较优势的两个维度

上一节提到的两个维度可以用四象限图表示。(见图1.4)我们最需要学习积累的是第一象限的知识,也就是不可复制性高、附加值高的知识,它们来自我们独有的学习实践经历总结的模型、方法,别人一般很难模仿学习。不可复制性高、附加值低的知识,虽然别人很难模仿学习,但是适用范围很窄,价值不大。不可复制性低、附加值高的知识,别人学习也没有障碍,不能作为你的竞争力来源。对不可复制性低、附加值低的知识,千万要警惕,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上面。

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知识都值得全盘接收,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带宽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到难以复制并具备高附加值的知识上去。当你把这两个维度都拉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时,你的知识体系就具备了较大的势能。这种势能是你驰骋职场的动力。

真正让你的职业发展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是你头脑中与职业需求相匹配、难以复制且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体系。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产品思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被戳中了。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每天早起听得到,上班路上听喜课,碎片时间刷知乎,下班回家学微课,睡觉之前听英语,周末还要参加社群活动、分享体会心得。朋友圈里,英语打卡、阅读打卡、写作打卡、手绘打卡,参加训练营的时候热血沸腾地希望改变自我,过后有几人真正获得了改变?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学然后知不足”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这种“知不足”的体验被放大成了焦虑,恐怕就不太好了。多少人每天沉浸于庞大的信息流中,被裹挟推搡,跌跌撞撞往前跑,一边跑一边害怕被甩下来。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知识焦虑”。

对于知识焦虑,36氪的一份研究报告是这样界定的: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接受自如的程度,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紧张感与自我强迫,被称为“知识焦虑症”。

说白了,就是信息越来越多,我们的信息接收能力没有提升。再加上强大的工作压力、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媒体天天喊着AI即将替代人,这些都是强化知识焦虑的助推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把那些“大神”赤裸裸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以前大家坐井观天觉得自己还不错,你好我好大家好,突然打开的视野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痛苦。而且,这些“人外人”还在加速成长,你说气不气人,焦不焦虑?

于是,借着知识焦虑这个时代心理表征,以罗振宇为代表的一批知识领域创业者振臂一呼:跟我来,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于是应者云集,掀起了知识付费的热潮。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罗振宇的意思,反而我还很感谢他把知识变成一门生意,让有知识的人可以借之过上体面的生活。他自己也说过,自己就是一个商人。既然是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商业逻辑,要有勾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撒手锏。知识焦虑就是知识付费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

所谓知识付费,就是利用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把知识变成产品售卖。观察“得到”App就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这个特点。万维钢老师的专栏《精英日课》、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都是典型的利用接近信息源头的信息差产生知识红利来盈利。平心而论,“得到”属于知识付费领域的良心产品,毕竟罗振宇请来的大部分是真正站在知识领域前沿的人。而其他有的微课、训练营,利用的不过是用户人性中的贪、嗔、痴。

利欲为贪,看到别人凭借写作从三线小城的普通人跃升为一线知识网红、年入百万元,于是幻想加入他的训练营快速成长,总想着以小博大、做少得多,21天习惯养成、14天改变计划对应的就是人的贪念。

仇视为嗔,看到以前可能还不如自己的人竟然都能够活得这么滋润,于是愤恨不已,天天想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比较是万恶之源,当一个迅速“成长”、超越他人的机会摆在面前,干不干?他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愚昧为痴,分不清良莠,辨不明好坏,把砒霜当蜜糖,把垃圾当营养。明明知道速食快餐都不太健康,却以为自己吃的汉堡炸鸡不是垃圾食品,于是被人填鸭式地喂成了知识虚胖症,眼高手低,脚步虚浮。

这是人性底层的东西,很难改变。那么,作为无数所谓被收“智商税”的个体,有没有自我救赎的道路呢?当然有,不过那是道“窄门”。这本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书,就希望成为你通过“窄门”的指南。既然要自我救赎,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知识焦虑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知识焦虑呢?

知识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前面说了很多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工作压力、激烈竞争等都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信息量与接收能力的差距算是一个内部因素,但是还没有触及知识焦虑的本质。为什么这些因素会让我们产生知识焦虑?要认清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概念本身。

来看看焦虑的概念。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所谈论的焦虑不是病理性焦虑,而是一种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它的定义是这样的:

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

从这个定义来看知识焦虑,我们是受到了海量信息对认知能力的挑战,所以才会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无力感和相应的应激情绪反应。那为什么海量信息会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无力感呢?如果从问题的最深层来分析,我们需要问的应该是:

在我们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的《稀缺》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带宽不足。

很简单的四个字,但解释力足够强。让我们一起想一想,知识焦虑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知识焦虑并不是知识学得少的人才有,很多我们看到一直在学习、学了很多东西的人,也会有知识焦虑。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总是少于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知识焦虑最突出的表现。要想成长,就要不断学习,只要感觉自己对知识的“拥有”少于“需要”,你的大脑就处于知识的稀缺状态,而稀缺状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大脑带宽不足。

带宽本来是通信行业的术语,指的是信号的数据传输能力。被《稀缺》这本书借用过来,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面对纷至沓来的新知识,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越学越觉得学不过来,有疲于奔命的感觉。正如塞德希尔指出的,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

困学之人会永远困于学习。因为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稀缺降低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是我们对自我有效控制的关键能力。说白了,就是稀缺会让我们变笨和冲动。

想想你为什么会报那么多听不完的微课,参加那么多根本完不成的训练营,囤一辈子也看不完的电子书?知识胃口就像漏了的布袋子,永远填不满。

很多时候,虽然已经在学英语、学演讲、学阅读了,但是看到99元的写作训练营,是不是还是忍不住冲动想要报名?是的,工作需要写作能力,可是你的大脑已经没有余力了啊!而这时候,可能你还会想着是不是要再学一门时间管理课来解决问题,这岂不是南辕北辙?

写到这里,一个朋友发来链接:“毕业两年半,只靠公众号,月收入翻了20倍,他是怎么做到的?”她问我,这些人怎么做到从零基础腾飞的?我说,零基础没问题啊,谁不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呢?关键是多长时间能够从零基础变成厚基础,强调零基础其实就是在利用人们的贪念。

宣传文案里会告诉你“方法技巧都是相通的,所以即使你是零基础,只要花时间掌握了这些套路,你就有能力从零到一做出一个全新的账号”。但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的是,成功者的学习能力、所处的行业平台以及刻意练习的程度这些才是冰山的底座,套路只是冰山一角。一方面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定感,另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知识付费“诱惑”,让很多人像西西弗斯一样,徒劳地滚着知识大石,忍受着大脑带宽被压缩的痛苦,强化着知识焦虑。

处于这样的状态有什么危害?从当下来看,会让你的注意力下降,学习的效率会不断降低,因为处于焦虑状态的大脑一定是效率低下的。从长远来看,稀缺带来的管窥心态,让你的眼光变得短浅,你无法看到更为长远的未来,没有办法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这时我们需要用到一个思维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黄金思维圈模型。(见图1.5)

图1.5 黄金思维圈模型

黄金思维圈的概念并不复杂,What—How—Why,现象—方法—理念,凡事不要只看表象,要多问Why,努力找到本质,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到实践中就不知该如何运用了呢?看看我们身边汲汲于果,不从因上找出路的人还少吗?

黄金思维圈强调凡事要深入Why的层面,能够问出Why的人,一定是认知能力非常强的人。而带宽不足的人只能注意到What层面,因为他们眼里只有当前火烧眉毛的事情,没有心思去深度思考Why。所以,不是知道黄金思维圈就能用好它,你的大脑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才行。

怎样才能释放大脑带宽?

在投资领域,查理·芒格作为巴菲特的合伙人被人们熟知,他以独到的投资智慧辅佐巴菲特,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了神奇的业绩。对查理·芒格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以博学著称的投资家。与我们想象中的投资家应该精于经济学不同,查理·芒格的知识领域跨越人类主要学科。

有一本专门分析研究查理·芒格投资理念的书——《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投资的格栅理论”。“格栅”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一个形象比喻,是一种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型。(见图1.6)

图1.6 知识格栅模型示意

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查理·芒格广泛涉猎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数学等不同学科。而且查理·芒格并不仅仅是学习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他还进一步融会贯通,打通知识之间的链接,形成了服务于投资的知识体系。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查理·芒格不会像一般的投资者,紧紧盯着股市指数,而是能够充分调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更为长远的投资规划。

查理·芒格通过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大脑中独特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他们筛选过滤信息,使他们拥有大量富余的思考带宽,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方面。用《稀缺》里的术语表述就是——他们的大脑拥有余闲。

让你的大脑拥有大量的余闲,你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选择。要知道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专家级人物之所以具备普通人没有的判断力,得益于他们具备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回到知识焦虑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断舍离,把不需要、不必要的那些学习负担果断舍弃。可是你该如何判断哪些可断、哪些可舍、哪些可离?

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像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你不知道哪些知识对你有用,哪些是不必要的,你也无法判断哪些知识是源头知识、哪些是二手知识,也就没有办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判断,只能是被宣传文案牵着鼻子走。

要让自己的大脑拥有带宽余闲,你需要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并具备动态升级、弹性拓展知识体系的能力。

拥有这样的知识体系后,大脑可以空出更多的带宽去专注更重要的问题。当你把各种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时,又会让你的大脑处于更好的运行状态,拥有更多的余闲去完善知识体系,如此反复,形成正反馈。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的查理·芒格为何每天还有大量的时间读书,而大多数普通上班族却忙得不可开交,加班加点也完不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