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辑注】

①朱熹《论语集注》:“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杨伯峻《论语译注》:“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佾,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③朱熹《论语集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

【石按】

本章孔子义愤填膺地批评了季平子“八佾舞于庭”的僭制违礼行为。谓:评论。八佾(yì):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八人,八佾是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四佾才是季氏该用的。庭:堂下庭院。从朱注可知,“忍”有二解:一是忍心,二是容忍。作“忍心”解是孔子斥责季氏还有何事不忍心为;作“容忍”解似是不满鲁君不制裁其僭越。故从前解。

【今译】

孔子谈论到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舞乐在庭院演奏舞蹈,这都可以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心做出来呢?”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雍》,《周颂·臣工》篇名。天子祭于宗庙,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乐。”朱熹《论语集注》:“徹,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徹,是时三家僭而用之。”

②朱熹《论语集注》:“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石按】

本章孔子讥讽了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僭制违礼行为。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同出鲁桓公,又称三桓。《雍》:《诗经·周颂》的一篇。《毛诗序》:“《雍》,禘太祖也。”郑玄注:“太祖谓文王。此成王祭文王徹馔时所歌诗。”徹:通“撤”,撤除。“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两句在《雍》诗中。相(xiàng):辅助,此指助祭。辟(bì)公:指诸侯。穆穆:端庄肃穆。堂:庙堂。

【今译】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诗撤除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端庄肃穆地主祭’,歌词中哪一点内容用得上三家祭祖的庙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皇侃《论语义疏》:“此章亦为季氏出也。季氏三家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李泽厚《论语今读》:“说的是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

【石按】

本章孔子探讨了“礼乐”与“仁”的关系,认为“仁”是“礼乐”的根本。而:如果。如……何:拿……怎么办。

【今译】

人如果没有仁德,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德,讲什么乐?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林放,鲁人。”

②皇侃《论语义疏》引王弼云:“时人弃本崇末,故大其能寻本礼意也。”

③皇侃《论语义疏》:“奢,奢侈也。俭,俭约也。”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皇侃《论语义疏》:“戚,哀过礼也。”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这里意为为了不失礼而强忍悲痛和颜悦色,不如将悲恸尽情释放。”

【石按】

本章孔子借林放问礼,主张举行礼仪应忽略形式的隆重,注重感情的真诚。大哉问:问大哉!与其……宁……:与其……不如……。奢:奢侈。俭:节俭。易:强忍悲痛。戚:哀伤,此指放声大哭。

【今译】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意义重大啊,这个问题!就礼仪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来说,与其强忍悲痛,不如放声大哭。”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诸夏,中国。亡,无也。”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石按】

本章孔子感叹中原各国多僭越,致使君主地位动摇。诸夏:中原诸国。如:像。亡:无,指君主名存实亡。

【今译】

孔子说:“夷狄尚有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君主名存实亡。”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

②朱熹《论语集注》:“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救,犹止也。”朱熹《论语集注》:“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

④皇侃《论语义疏》:“林放尚能问礼本,况泰山之神聪明正直,而合歆此非礼之祀也乎?若遂歆此非礼之食,则此神反不如林放也。既必无歆理,岂可诬罔而祭之乎?”

【石按】

本章孔子批判季孙氏僭越而祭泰山。按周制,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以祭祀境内名山,季氏以周公之后、鲁国正卿的身份竟然僭制旅祭泰山,弟子冉有作为季氏家臣也不劝阻,因此孔子愤而感叹。旅:旅祭,祭山。与:疑问语气词,同“欤”。曾:竟然。谓:认为。

【今译】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然以为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辑注】

①钱穆《论语新解》:“古射礼有四,一曰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当时之贵族阶层,用以选择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进使用之之礼也。二曰宾射,贵族相互间,朝见聘会时行之。三曰燕射,贵族于平常娱乐中行之。四曰乡射,行于平民社会,以习射艺。此章当指大射言。”

②皇侃《论语义疏》:“射仪之礼:初,主人揖宾而进,交让而升堂。及射竟,胜负已决,下堂犹揖让不忘礼,故云‘揖让而升下’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王肃曰:“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

④钱穆《论语新解》:“射必争胜,然于射之前后,揖让升下,又相与对饮,以礼化争,故其争亦不失为君子之争。”

【石按】

本章孔子论述了大射之礼,表现了古君子之风。射:射箭,古代的一种礼仪。揖:作揖。让:辞让。升下:上下堂阶。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与人无争,如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作揖辞让后才上下堂阶,然后共相饮酒。那争啊,不失为君子。”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倩,笑貌。盼,目动貌。绚,文貌。”朱熹《论语集注》:“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采,然后以素分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子夏问‘礼后乎’,意思是,‘礼’就是画画的底子吗?”

④皇侃《论语义疏》:“起,发也。予,我也。”朱熹《论语集注》:“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

【石按】

本章以解《诗经》为出发点,孔子论述了礼是一切教化的基础。上三句诗,第一句和第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倩(qiàn):面颊美好。盼:眼睛黑白分明。素:本色,白色。绚:文采。后素:后以白色勾勒。礼后:礼在绘画之后,礼是绘画的底子(喻指礼是教化的基础)。起:启发。

【今译】

子夏问道:“‘微笑的脸颊楚楚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再用素粉来增添她的华丽啊。’这三句说的是什么呢?”孔子说:“你看绘画,最后才加素色。”子夏说:“那么礼是绘画的底子吧(喻指礼是教化的基础)?”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征,成也。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后。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皇侃《论语义疏》:“文,文章也。献,贤也。”

【石按】

本章孔子感叹因典籍和贤才的不足,不能佐证他对三代之礼的了解。杞(qǐ):周之封国,夏代之后,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征:证明。宋:周之封国,商代之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文:文献典籍。献:贤才,指通晓礼仪掌故的人。

【今译】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不足以为证;商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两国的典籍和贤才都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那么我就能借以证明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此章明鲁祭失礼也。禘者,大祭名也。”

②皇侃《论语义疏》:“灌者,献也,酌郁鬯酒献尸,灌地以求神也。”杨伯峻《论语译注》:“灌,本作‘祼’,祭祀中的一个节目。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祼。”钱穆《论语新解》:“灌在迎牲之前,灌毕而后迎牲,尚是行礼之初。自灌以往即不欲观,无异言我不欲观有此禘礼。”孙钦善《论语注译》:“正是因为鲁君多僭用禘礼,故孔子不忍卒观。”

【石按】

本章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僭制的禘祭现象,也是一种失礼现象。禘祭是以祖先配天而祭,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由于周公对周朝有巨大功劳,所以成王特赐周公可以举行禘祭。可是,鲁以后诸公沿用此祭,僭用此礼,因此孔子不愿观看。禘(dì):祭名,指禘祭。自既灌而往者: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既:已。灌:酌酒浇地,禘祭开始时第一次献酒的一种仪式。而往者:以后之祭祀活动。

【今译】

孔子说:“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或人闻孔子不欲观禘,故问孔子,以求知禘义之旧说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答以不知者,为鲁君讳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事,如指示以掌中之物。言其易了。”皇侃《论语义疏》:“斯,此也。此,孔子掌中也。”

【石按】

本章孔子对禘祭的礼制装作不知而又强调它的重要,这是对鲁君僭用禘祭的讳言和不满。说:理论,说法。不知也:禘祭是天子之礼,孔子认为鲁国举行禘祭完全不应该。但要为鲁君讳恶,只好说不知。示:指示,指看。斯:此,此处代指手掌。指知道禘祭说法的人,对于天下的事很了解,了如指掌。

【今译】

有人问有关禘祭的说法。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禘祭说法的人,对于天下的事,大概就好像指看它们在这里一样(那么容易)!”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言事死如事生。”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钱穆《论语新解》:“此祭字指祭祖先。”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谓祭百神。”钱穆《论语新解》:“此两句,乃孔子弟子平时默观孔子临祭时情态而记之如此。”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故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钱穆《论语新解》:“孔子虽极重祭礼,然尤所重者,在致祭者临祭时之心情。”

【石按】

本章是门人记述孔子祭祀的诚意。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在面前。与:参与。

【今译】

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在面前一样,祭祀百神时就好像百神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与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王孙贾,卫大夫。”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奥,内也,以喻近臣。灶,以喻执政。贾,执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朱熹《论语集注》:“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故世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微,而当时用事。”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于众神。”

【石按】

本章记述了孔子执守礼仪、不献媚于人的品行。此章应是王孙贾向孔子请教应如何在卫国政局中自处。媚:献媚。奥:屋内西南角叫奥,为室内最尊贵的处所。古人认为其处有神,地位比较尊贵。灶:指灶神。灶神的地位比奥神低。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认为天居众神之上,为最高主宰,故这样说。

【今译】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一室之主的奥神,宁可献媚于比他卑微的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老天爷,那就没有什么神可以祈祷了。”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监,视也。二代,夏、殷也。”

②皇侃《论语义疏》:“郁郁,文章明著也。言以周世比视于夏、殷,则周家文章最著名大备也。”钱穆《论语新解》:“文指礼乐制度文物,又称文章。”

【石按】

本章孔子赞美了周代礼制的完备,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高度认同。监:看,借鉴。二代:夏、殷二代。郁郁:丰富,形容事物盛美、繁多。文:完美。从:赞同。

【今译】

孔子说:“周代(的礼乐制度)借鉴了夏、殷二代,典章制度多么丰富完备啊!我赞同周代的。”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虽知之,当复问,谨之至也。”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

【石按】

本章记述了孔子年轻时对礼节的审慎。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叫太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鄹(zōu)人之子:叔梁纥的儿子,指孔子。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曾治鄹邑。孔子素以知礼闻名,故入太庙每事问引起人们的怀疑,其实这是对周公庙敬重的表现。

【今译】

孔子初进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了这话,说:“这正是礼啊。”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天子王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朱熹《论语集注》:“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

②皇侃《论语义疏》:“科,品也。”朱熹《论语集注》:“科,等也。……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

③朱熹《论语集注》:“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石按】

本章孔子评述了乡射礼,认为射是尚德不尚力。不主皮:不以能否射中箭靶子为主。皮:指箭靶子。箭靶子叫侯,有用皮做的,有用布做的。为:因为。科:等级。

【今译】

孔子说:“射礼的比箭不以能否射中箭靶子为主,因为各人的力气不相同,这才是古人的射礼之道。”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牲生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享。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朱熹《论语集注》:“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生牲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朱熹《论语集注》:“爱,犹惜也。”

【石按】

本章反映了孔子欲保存将废的礼仪,哪怕是没有实质的虚假形式。告朔:“朔”,每月初一。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下一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得到的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杀一只活羊祭于祖庙,叫“告朔”或“告月”。鲁自文公开始,告朔之礼渐渐怠慢。子贡以为与其应付虚文,不如省下那只羊。饩(xì)羊:杀而不烹的活羊。爱:吝惜。

【今译】

子贡想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说:“赐啊!你吝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钱穆《论语新解》:“时三家强,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见孔子事君尽礼,疑其为谄也。”

【石按】

本章孔子感叹世人事君多无礼。谄:谄媚。

【今译】

孔子说:“服事君主尽到礼节,世人反而认为是在谄媚。”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

②邢昺《论语注疏》:“言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

【石按】

本章孔子为鲁定公论君臣之道,强调君臣要以礼互动。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在位十五年。“定”是谥号。

【今译】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君主按礼节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服事君主。”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杨伯峻《论语译注》:“《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孙钦善《论语注译》:“淫,过分。本章反映了孔子在控制情感方面的中庸思想。”

【石按】

本章是孔子对《关雎》乐章的评述。这里的《关雎》指乐章而言。淫:过分。

【今译】

孔子说:“《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痛。”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社,社稷也。哀公见社稷种树之不同,故问宰我也。哀公,鲁君也。”

②皇侃《论语义疏》:“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本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钱穆《论语新解》:“三代所树社木及所为社主各不同。夏居河东,其野宜松。殷居亳,其野宜柏。周居酆镐,其野宜栗。”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事已往,不可复追咎。孔子非宰我,故历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后。”

【石按】

本章孔子认为,宰我对三代社主文化的解释(使民战栗)违背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因此持否定态度。社:土地神,这里指社主,即土地神的牌位。说:解说。遂:已实行。谏:谏阻。既:已经。咎:怪罪。

【今译】

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的事。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树(做社主),殷代用柏树(做社主),周代用栗树(做社主)。栗树意思是使老百姓畏惧战栗。”孔子听到了,说:“已完成的事情不再解说,已实行的事情不再谏阻,已过去的事情不再怪罪。”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言其器量小也。”皇侃《论语义疏》:“管仲者,齐桓公之相管夷吾也。齐谓之仲父,故呼为管仲也。”

②俞樾《群经平议》:“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摄,犹兼也。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

④皇侃《论语义疏》:“邦君,谓诸侯也。树塞门,谓立屏以障隔门,别外内。礼:天子、诸侯并有之也。……管仲是大夫,亦学诸侯,于门立屏,故云‘亦树塞门’也。”

⑤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今管氏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杨伯峻《论语译注》:“坫,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

【石按】

本章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曾做齐桓公的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三归:三处家。摄:兼职。树塞门:树立照壁。树:树立。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门屏,类似后来的照壁。反坫(diàn):放置酒器、礼器的土台,在两楹之间。

【今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了!”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各处各项职事,都设有专人,不兼摄,怎么算得上节俭呢?”又有人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门前立了个照壁,管仲也立了个照壁。国君设宴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筑了个放置酒杯的土台子,管仲也筑了个这样的土台子。管仲如果懂得礼节,那还有谁不懂得礼节?”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大师,乐官名。”

②何晏《论语集解》:“五音始奏,翕如盛。”朱熹《论语集注》:“翕,合也。”钱穆《论语新解》:“翕,合义。翕如,谓钟声既起,闻者皆翕然振奋,是为乐之始。”

③何晏《论语集解》:“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纯纯和谐也。”

④何晏《论语集解》:“言其音节明也。”

⑤皇侃《论语义疏》:“绎,寻续也。言声相寻续而不断绝也。”

【石按】

本章孔子对鲁太师论述音乐,把和谐作为乐的基本要求。语(yù):告诉。大(tài)师:乐官之长。翕(xī)如:乐声突起的样子。从(zòng):随后,放开以后。纯如:纯一和谐的样子。皦(jiǎo)如:节奏分明的样子。绎如:余音袅袅的样子。

【今译】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音乐(的演奏)。说:“音乐应该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翕然振奋;放开以后,纯一和谐,节奏分明,余音袅袅,然后完成。”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仪,盖卫邑。封人,官名。”朱熹《论语集注》:“封人,掌封疆之官。”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从者,弟子随孔子行者。”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语诸弟子,言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邪?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极衰必盛。”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

【石按】

本章仪封人认为,孔子有德有道,必将拯救乱世。仪:地名。封人:边疆守官。见:谒见。从者:跟随孔子的弟子。丧(sàng):不得志。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时发号施令时摇木铎。

【今译】

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请求谒见孔子,说:“所有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能见的。”孔子的随行弟子让他谒见了孔子。他见后出来说:“诸位,何必忧虑你们先生的暂时失意呢?天下无道的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上天将要把你们的夫子作为木铎(来号令天下)。”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

②杨树达《论语疏证》:“声音之道与政通,乐者政之发于声音者也,古人闻其乐而知其政。舜揖让传贤为大同之治,武王征诛世及为小康。故孔子称《韶》乐为尽美尽善,《武》尽美而未尽善也。……小康始于禹者,以其传子,创世及之制,违反选贤与能之道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石按】

本章孔子对《韶》乐和《武》乐评价不同,反映了孔子对舜与武王得天下的方式有不同看法。舜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因此,《韶》尽美尽善,《武》尽美而未尽善。

【今译】

孔子评价《韶》乐:“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评价《武》乐:“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此说当时失德之君也。为君居上者,宽以得众,而当时居上者不宽也;又礼以敬为主,而当时行礼者不敬也;又临丧以哀为主,而当时临丧者不哀。此三条之事并为乖礼,故孔子所不欲观。”

【石按】

本章是孔子对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失礼现象的整体描述,认为上述表现都不足观。居上:居上位,指贵族统治者。宽:宽厚,指行德政。临丧:居丧。

【今译】

孔子说:“居上位而不宽厚,行礼时而不庄敬,居丧时而不悲哀,我还有什么可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