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③。”
【辑注】
①朱熹《论语集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②朱熹《论语集注》:“北辰,北极,天之枢也。”
③朱熹《论语集注》:“共,音拱,亦作拱。”“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石按】
本章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政:治理国政。以:用。德:道德教化。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它是天之中心。所:位。此句以北辰喻统治者,以众星喻被统治者。共(gǒng):同“拱”,环绕,拱卫。
【今译】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位而众星环绕着它。”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③。’”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篇之大数。”
②朱熹《论语集注》:“蔽,犹盖也。”
③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石按】
本章孔子从为政的角度评述了《诗经》的主体内容。《诗》:《诗经》。《诗经》在先秦并没有被尊为经典,因此只称“诗”,本有三百零五篇,言三百,举其大数。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蔽:包盖,概括。思无邪:本《诗经·鲁颂·》中的一句,原来是形容鲁僖公养马盛况的。思:句首语气词,无义。无邪:谓养马之人心诚,专心养马,因此马群兴旺。孔子引用时断章取义,把“思”当思想解,并指《诗经》各篇思想纯正。
【今译】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辑注】
①朱熹《论语集注》:“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
②朱熹《论语集注》:“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免,苟免。”皇侃《论语义疏》:“免,犹脱也。耻,耻辱也。为政若以法制导民,以刑罚齐民,则民畏威苟且,百方巧避,求于免脱罪辟,而不复知避耻,故无耻也。”
④朱熹《论语集注》:“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石按】
本章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应以“德”、“礼”为主,以“政”、“刑”为辅。道之以政:以政道之。道:训导,教导。政:行政命令。齐之以刑:以刑齐之。齐:整治,约束。刑:刑法。免:逃避制裁。格:至,来,引申为归顺。《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句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解,较为可信。
【今译】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训导人,用刑罚手段来整治人,人民就会逃避制裁而无羞耻之心;用道德修养来教导人,用礼教习俗来约束人,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归顺。”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辑注】
①朱熹《论语集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②何晏《论语集解》:“有所成立。”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不疑惑。”朱熹《论语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
④朱熹《论语集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⑤朱熹《论语集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⑥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钱穆《论语新解》:“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
【石按】
本章孔子自述了自己人生各个时期的不同境界,可以看作他的自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志:立志。学:学习。立:指立足于礼,熟知礼仪。《论语·泰伯》:“立于礼。”《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也。”不惑:遇事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既指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规律,又指人生的责任。耳顺:一切听入于耳,能闻言知心,不再感到于我有不顺,于道有不顺。从心:随心。逾:越出。
【今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习礼立足于人世,四十岁能明一切道理而不疑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无论听到何事何语都能明白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从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②。”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④。”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⑤。”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
②邢昺《论语注疏》:“言行孝之道,无得违礼也。”
③皇侃《论语义疏》:“樊迟,孔子弟子樊须也,字子迟。御,御车也。”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于樊迟,故告之。”
⑤朱熹《论语集注》:“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杨伯峻《论语译注》:“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做‘僭’,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
【石按】
本章孔子从为政的角度对孟懿子讲述了孝道原则,认为孝的本质是合乎礼。孟懿子:鲁国大夫,是鲁国权势较大的“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即下文所说的“孟孙”,“懿”是谥号。其父孟僖子遗命何忌向孔子学礼,是孔子早年的弟子。后孔子为鲁司寇,主张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故后人不列何忌为孔门弟子。违:违背。据下文这里具体指违礼。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御:赶车。事之以礼:以礼事之。事:服侍。礼:礼仪。葬之以礼:以礼葬之。祭之以礼:以礼祭之。
【今译】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礼。”后来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怎样才算孝,我回答说:‘不要违礼。’”樊迟说:“不要违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按礼仪来服侍他们,过世后按礼仪来安葬他们,按礼仪来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武,谥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石按】
本章孔子对孟武伯讲述孝道,揭示了孝行的基本要求。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武”是谥号。父母唯其疾之忧:此句有三种解释:第一,子女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只担心其疾病,不担心其他。这就是上面注解中马融的说法。其:指子女。第二,做子女的,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他不应过分操心。《论衡·问孔》:“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其:指父母。第三,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因此常忧子女之疾病。子女能体会此心,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这就是孝。朱熹《论语集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我们取马融之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忧其疾。
【今译】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应担心子女的疾病。”
2.7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③;不敬,何以别乎④?”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②朱熹《论语集注》:“养,谓饮食供奉也。”钱穆《论语新解》:“孔子谓世俗皆以能养为孝。”
③何晏《论语集解》:“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
④朱熹《论语集注》:“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
【石按】
本章孔子对子游讲述孝道,认为孝以恭敬为本。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犬守护,马代劳,亦能侍奉人,是犬马亦能养人也。二是就连犬马之类,都能为人所养。也就是上面所注何晏的说法。今从何晏之说。至于:就连,就是。
【今译】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说的孝,这就是指能养活父母。就连犬马之类,都能被人所养;如果对父母不敬,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
【辑注】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郑(玄)注此云:‘言和颜悦色为难也。’以色为人子之色,与包(咸)异义,亦通。”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先从叔丹徒君《骈枝》:‘年幼者为弟子,年长者为先生。’”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石按】
本章孔子对子夏讲述孝道,认为表情上顺从父母是孝的具体表现。“色难”有两解:一指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色难者,承顺父母颜色为难。”二指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见上刘宝楠引郑玄注。第一说指父母之色,第二说指孝子之色。既然是弟子问孝,当指孝子之色。故第二说妥当。服:操持。馔(zhuàn):食用,吃喝。曾是以为孝乎:曾以是为孝乎?曾:竟然。是:此,这个。
【今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事情,年轻人操劳;有美酒佳肴,年长者吃喝。竟然认为这就是孝吗?”
2.9 子曰:“吾与回言①,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④。回也不愚。”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朱熹《论语集注》:“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
③朱熹《论语集注》:“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朱熹《论语集注》:“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石按】
本章记述了孔子对颜回寡言笃行、默识若愚的赞扬。回:颜回,孔子弟子,字子渊,鲁国人。不违:不表示异疑,不提问。退:指散学退还。省:察视。私:私下的言行。发:发挥,启发。
【今译】
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他一整天从不表示异疑,像是很愚蠢。退学后,我观察他的私下言行,也足够能发挥其所学。颜回啊,并不愚蠢。”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哉④?人焉廋哉?”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朱熹《论语集注》:“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②何晏《论语集解》:“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
③朱熹《论语集注》:“安,所乐也。”
④朱熹《论语集注》:“焉,何也。廋,匿也。”
【石按】
本章孔子论考察人的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大戴礼·文王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可与此互证。所以:所作所为。以:为,动词。由:经由,经历。所安:喜欢做、安心做的事情。焉:安,怎么。廋(sōu):隐藏。
【今译】
孔子说:“看看他的所作所为,看看他的一贯经历,看看他的所有喜好。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①。”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矣。”朱熹《论语集注》:“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
【石按】
本章孔子强调对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积累,而是有新的发现。温故:温习旧知识。知新:发现新见解。
【今译】
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的知识中发现新的见解,这就可以做老师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皇侃《论语义疏》:“此章明君子之人不系守一业也。器者给用之物也,犹如舟可泛于海不可登山,车可陆行不可济海。君子当才业周普,不得如器之守一也。”
【石按】
本章孔子强调君子应博学多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固守于一种能耐。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有某一种用途。”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①。”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朱熹《论语集注》引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
【石按】
本章孔子对子贡论君子之道,要先做后说。参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之:指言从其行。
【今译】
子贡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熹《论语集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杨伯峻《论语译注》:“‘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
【石按】
本章孔子指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与小人的出发点有根本不同。“周”与“比”的共同之处是相亲相合,不同在于相亲相合的目的和方式:为公是周,为私是比;讲义是周,讲利是比;广泛团结是周,拉帮结党是比。周:团结。比:勾结。
【今译】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
②朱熹《论语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石按】
本章孔子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主张“学”、“思”结合。罔(wǎng):同“惘”,无知貌。殆:危险。《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今译】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而不安。”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①。”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
【石按】
本章孔子强调要坚持正道,抵制邪说。攻:攻治,钻研。异端:杂学,邪说。《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他技奇巧,异端也。”一说:攻,攻击。程树德《论语集释》:“此章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当以本经用语例决之。《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攻其恶,毋攻人之恶’,不应此处独训为治,则何晏、朱子之说非也。”李泽厚《论语今读》:“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害的。”斯害:指这是一种妨碍修身的祸害。斯:指示代词,这。也已:也矣,语气词连用。
【今译】
孔子说:“钻研末流杂学,这是一种祸害啊。”
2.17 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③也!”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②皇侃《论语义疏》:“诲,教也。”朱熹《论语集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
③ 何晏《论语集解》:“知也,如字,又音智。”
【石按】
本章孔子教给子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诲:教诲。女:同“汝”。是知也:这才是明智啊!是:这,指示代词。知:明智,后写作“智”。
【今译】
孔子说:“由啊!我教你获取知识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2.18 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②;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③。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位也。”皇侃《论语义疏》:“弟子子张就孔子学干禄位之术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朱熹《论语集注》引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石按】
本章孔子教子张:为政应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干禄:求仕。干:求取。禄:禄位。阙疑:存疑,搁置疑问。阙:通“缺”,空缺。寡尤:减少过错。阙殆:搁置危险。寡悔:减少悔恨。
【今译】
子张问孔子如何求仕。孔子说:“多听,搁置疑问,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发表意见,就能减少过错。多看,搁置你认为不妥的,其余有把握的部分,小心地付诸实施,就能减少悔恨。言语少错,行为无悔,求仕之道就在这里面。”
2.19 哀公问曰①:“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哀公,鲁君谥。”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
【石按】
本章孔子对哀公谈为政用人要树立正气。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前494—前466)。“哀”是谥号。对曰:《论语》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必用“对曰”。这是尊君之意。举:选拔。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错:通“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不正直,屈曲,这里指邪恶的人。
【今译】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用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恶的人上面,人民就会服从;选用邪恶的人,把他们放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就不会服从。”
2.20 季康子问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②?”子曰:“临之以庄则敬③,孝慈则忠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⑤。”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鲁卿季孙肥。康,谥。”
②邢昺《论语注疏》:“欲使民人敬上、尽忠、劝勉、为善,其法如之何?”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
④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
⑤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朱熹《论语集注》:“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石按】
本章孔子回答季康子怎样使人民恭敬、尽责和努力。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的宰相,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以:而。劝:劝勉,努力。临之以庄则敬:你对待民众庄重,民众就会恭敬。临:莅临。《论语·卫灵公》:“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孝:孝其老。慈:慈其幼。此句应指在上位者应倡导民众孝慈,则民能尽己之责任。忠:尽己之谓忠。
【今译】
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恭敬、尽责和努力,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你对待民众庄重,民众就会恭敬;倡导社会孝慈,民众就会尽责;选用贤能,教导无能,民众就会努力向善。”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①?”子曰:“《书》②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朱熹《论语集注》:“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
②朱熹《论语集注》:“《书·周书·君陈篇》。”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友于兄弟,善于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即与为政同。”朱熹《论语集注》:“《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
【石按】
本章孔子论述孝友也是一种为政方式。中国古代,国就是家的扩大,治国与治家,道理相通。或:无定代词,有人。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为政:参与政治,指居位做官。《书》:指《尚书》。以下三句出自伪古文《尚书》的《君陈篇》,文字稍有出入。施(yì):延及。有政:国政。“有”是名词词头,无义。奚其为为政:怎样大概才算是参与政治呢?奚:怎样。其:语气副词,大概。为(第一个“为”字):是。
【今译】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呀,惟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才能延及国政。’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怎样大概才算是参与政治呢?”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①。大车无②,小车无③,其何以行之哉?”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言人若无信,虽有他才,终为不可,故云不知其可也。”
②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大车,牛车。者,辕端横木以缚轭。”
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小车,驷马车。者,辕端上曲钩横。”
【石按】
本章孔子以驾车为比喻,强调守信的重要。而:如果。信:信用,信誉。可:可以。大车:指牛车。(ní):大车辕端与横木相接的关键。小车:指马车。(yuè):小车辕端与横木相接的关键。车无,就不能行走。其何以行之哉:其以何行之哉,将靠什么行车呢?其:时间副词,将。
【今译】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大车没有安装,小车没有安装,将靠什么行车呢?”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②。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③。”
【辑注】
①皇侃《论语义疏》:“十世,谓十代也。子张见五帝三王文质变异,世代不同,故问孔子:从今以后方来之事,假设十代之法,可得逆知以不乎?”朱熹《论语集注》:“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②朱熹《论语集注》:“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③朱熹《论语集注》:“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
【石按】
本章孔子回答了子张:每一个朝代的礼仪制度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这里指朝代。也:同“耶”,疑问语气词。因:沿袭,继承。损益:减少与增加,指礼仪制度的变化。
【今译】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考而知;周代沿袭商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考而知。如有继承周代而当政者,就是以后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②。见义不为,无勇也③。”
【辑注】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是谄求福。”朱熹《论语集注》:“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
②朱熹《论语集注》:“谄,求媚也。”
③何晏《论语集解》:“义所宜为而不能为,是无勇。”
【石按】
本章孔子反对“淫祀”,批评“无勇”。人神:指死去的祖先,与天神、地祇并称。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谄:谄媚。义:应做的正义之事。
【今译】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你谄媚。遇见应做的正义之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你没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