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依据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而这些又要以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基础,因此,在经济转轨中必须重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1.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贡献需要财政支持
科技进步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直接正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技术创新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武器,支持企业发展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就成为财政的必然责任。
企业擅长寻找市场机会,能够迅速将新技术转化为实物进入流通领域,从而有利于孕育新兴产业。历史经验证明,新兴产业往往能使一国经济产生质的飞跃,甚至带来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例如,美国苹果公司20世纪70年代瞄准潜力巨大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从而开创了微型计算机产业,继而衍生出软件开发、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技术更替淘汰了老企业、旧产品,也能优化一国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财政通过支持企业来支持技术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企业的社会贡献需要财政支持
当前,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是以利益为驱动的经济实体,借助科技研发平台能够创造经济利益,既能实现个体利润最大化,又有助于科技战略实施。除了显著的创新效应之外,企业大量的研发人力资源需求能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大有裨益。同时,企业所推崇和展现的创新理念对国民素质提升也有示范效应。
(二)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是缓冲经济周期影响的最佳途径,也为我国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机会。
1.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
传统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通过自然历史资源、资本、劳动、市场等要素实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英、德、日等国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硅谷”,这些自身资源禀赋不具优势的地区能够取代传统工业中心成为经济发展先导,正是得益于其区域内的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帮助这些落后地区另辟蹊径实现了梯度跳跃式的发展,并开创了由技术创新主导的全球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如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在19世纪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在知识经济时代却能够依靠创新迅速崛起,跻身发达国家之列。我国台湾新竹市借助技术创新迅速成为全球信息技术制造中心。这足以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对国家、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前述企业群理论强调真正的区域创新主体是集知识、技术、人才为一体,并追求创新经济效益的创新型企业。表1-1和图1-1列示了来自OECD国家的一组统计数据,表明企业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创新主力。
表1-1 部分国家R&D支出占比(按执行部门划分) 单位:%
图1-1 部分国家R&D支出占比(按执行部门划分)
注:除中国和加拿大两国为2007年的数据,其余各国均为2006年的数据。因为宏观数据具有渐变性,年与年之间差距不大,因此虽然年份不完全一致,但仍能说明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8》。
2.我国的创新型企业聚集区与地方经济发展
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都是科技型企业聚集区,它们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企业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产业提升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显著。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发展最好,与这些地区对外开放较早、技术创新深入人心、具备吸引创业的良好环境密切相关。
由于受发展政策、地区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影响,我国创新型企业聚集区各自形成不同特色。有的专门从事技术研发与转让,有的兼顾技术开发与产品制造,有的还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它们关注不同的领域、开拓不同的市场,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一方面,地方教育资源的强弱对其人才培育产生直接影响,也间接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的繁荣也为地方政府储备经济实力,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只有具备科研攻关的不懈精神及危机意识,才能够充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地方政府积极培育企业,使之发挥技术专长,提高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在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
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科技发展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地方R&D支出分布数据可以说明上述问题(见表1-2)。这种R&D支出的差距必然导致地区差距的扩大。
表1-2 2013年全社会R&D支出(按地域划分)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http://www.sts.org.cn/;《科技统计数据2014》。